APP下载

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以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2017-04-13李娜娜

山东青年 2017年1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会治理提升

李娜娜

摘要:社区志愿服务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途径。目前社区志愿服务缺乏资源支持,理念和能力有待扩展深化,社会理解程度还不够高,需要国家尽快制订鼓励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壮大的政策条例,为志愿服务者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社区志愿服务也要加强组织管理,提高专业化水平,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为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贡献力量。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精细化;提升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筑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新思路、新目标。社会治理的本质是既要发挥政府服务管理社会的作用也要发挥社会组织、社区自治和公民参与的作用。志愿者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主体之一,既是公民社会与国家沟通的桥梁,也是公民意见表达和公众参与的重要载体,对现代公民精神的培育、基层社会资本的创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基层社会的互动协助治理体系的构建中,需要特别注重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队伍,提升基层互助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新形势下,需要积极开展基层社区志愿服务,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这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构建互动协助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治理格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政府包办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治理,是我國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转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过程,积极主动承担以前政府想做而难以顾及、能做而不适合做的社会角色,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许多社区工作上更善于发挥服务职能,更利于与民众打交道。

(二)有利于推动民众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意识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培育和养成,培育广泛的民主基础,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社区志愿组织具备自愿、平等、奉献等特点,志愿者有很强的自主、参与、团队意识,在公益事务的组织运作过程中,有利于培育和形成良好的民主决策、协同合作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发挥社会自我调节、依法自治的作用,这实际是一个社会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的基础。

(三)促进社会进步,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志愿组织作为民间中介团体有助于加强社会与个体之间的联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的同时,也在向社会弘扬一种“奉献、有爱、互助、进步” 的志愿者精神。这种精神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互助,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接触,减轻、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从而缓解由于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这样,社会、团体、个人在新的互助基础上建立密切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整合,进而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并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有利于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增加和谐因素,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在新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剧烈分化与演变,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日渐显现增多。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涌现,是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和体现,有利于避免和改变政府与民众在某些社会问题上直接面对、矛盾激化的局面,起到缓冲和纾解作用。同时,其是民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主观愿望的表现,体现社会发展活力,激发社会正面能量,有利于促进社会结构稳定。

总之,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有利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进民主政治基础培育,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稳定。

二、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分析

社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社会治理途径,发挥着重要的润滑剂、协调器的作用。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建构社区志愿服务创新模式,有助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对于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制度化保障,探索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

志愿者联盟从优化志愿者联盟运行机制、社志愿者联盟从优化志愿者联盟运行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宣传引导制度、文化认同机制等几方面人手,发挥“社会管理—志愿行动”品牌效应。

1、优化志愿者联盟运行机制。建立志愿者联盟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联盟内部构造和功能,减少行政化倾向;为了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管理服务,保障联盟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建立健全对志愿者组织多元化、系统化的社会监督机制。通过发挥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等多种监督作用,加强对社会志愿者组织运行过程的实时监督,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3、完善宣传引导制度。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元化的宣传方式, 广泛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者、中共党员、团员青年、学生及各类志愿者积极参与“ 社会管理—志愿行动”,促进社会管理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发展。

4、培育文化认同机制,促进志愿精神和文化的传播,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加强公民教育,结合时代特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弘扬“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 弘扬志愿精神和文化,深化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的社会文化认同。

(二)完善志愿服务运行体系

进一步建立完善社区志愿服务运行体系,加快推进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创新。首先,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注册制度,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合法性身份。发挥志愿者指导中心的核心作用,促进由服务站、服务队构成的基层组织网络建设,严把登记注册关,规范执行注册登记程序。凡是想成为社区志愿者、有志于为社区做贡献的人士,都应该严格遵循注册申请、审核、颁发中国社区志愿者证程序进行申请注册。

其次,强化志愿服务培训管理,为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人力基础。注重类别化培训,对新招募和一般成员的社区志愿者应分门别类;引导资深社区志愿者担任培训导师,同时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和专家、学者、领导担任志愿者培训导师;注重对志愿者开展服务前和服务中的跟踪培训;

还要有前瞻意识,社区志愿服务的培训既要考虑到本机构、现阶段的工作需要,还要考虑到整体的社区服务发展状况与今后的社区服务发展需要;坚持培训的经常化和规范化,把社区志愿者初次培训、阶段性培训和临时性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实现网络化运行,完善志愿者队伍的信息管理

为了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管理服务,保障联盟信息畅通,联盟实施网络化运行,开通“社会管理志愿者XX社区联盟”专题网页,健全全区志愿服务主题项目体系,完善志愿服务信息报送制度,完善志愿者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为志愿者队伍搭建服务供求平台。通过志愿者管理系统、爱心银行等为有效整合全区志愿服务资源,实现各部门、各街道志愿服务信息的有机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加强对全区社会管理志愿者的动态考核和组织管理,通过该平台起到凝聚志愿者力量、促进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的匹配对接,进一步提高了志愿者管理和志愿服务信息化水平,从而加快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

(四)提供专业化服务,优化志愿服务质量

志愿者联盟立足区情,以服务需求为基础,实现基层志愿服务与群众生活需要相对接,把提供专业化的优质服务放在突出位置上。一是注重学习总结国内外已有的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以及联盟成立以来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二是打造品牌化志愿服务。做亮志愿者联盟、绿叶义工、“ 邻里守望.行善立德”圆梦行动等特色项目,做实志愿活动小亮点,做成志愿服务大品牌,以促进服务的专业化。三是强化志愿者联盟队伍素质建设。志愿服务质量的优劣与志愿者自身素质紧密相关,志愿者联盟通过完善组织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志愿者进行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培训,保障志愿者组织管理的针对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提高志愿者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 发挥广大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树立良好社会公信力。

三、立足社区志愿服务,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的思考

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都在社会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模式就是通过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市场参与,在基层空间中共同发挥政府、社会、市场的作用。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实际上也强调了发挥社区治理的作用。因此,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就要“化零为整”,充分重视基层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社区群众组织的作用;在社会治理精细化绩效考评中,要充分引入公民评价,把民众满意度作为检验管理和服务各组织部门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

(一)“化零为整”:社会精细化治理的提升思路

第一,发挥社区委员会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在中国,社区处于国家权力的末梢,成为政府组织秩序与社会自发秩序的节点。在公共政策、公众的生活秩序和社会组织的利益等多重关系交错的空间中,社区行政精英们更加容易发掘当下社会治理的漏洞,并从治理实践和民间活动中找到相应填补方式,更容易实现社会创新。

第二,重视社区群众组织横向沟通的协调作用。社区中具有共同爱好和诉求的人们由于生活空间的相近而容易结合到一起,形成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群众组织。这些组织在心理慰藉、文化娱乐、生活帮扶等领域提供了政府无法提供的服务。通过组织间日常沟通与合作,组织与个人的接触与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陌生人”隔阂,提升了社区公共活动开展的容易程度。

第三,推动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工作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以指标为主的价值体系和指令式的工作方法,改变集权式地将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事务下移的倾向。对社区协助办理的行政事务进行梳理,避免给社区工作者带来沉重的行政工作负担。同时,推动政府与社区展开契约式合作,让渡出社区的自治空间。

(二)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的路径分析

1、推进社会治理主体的协同化。总的一个目标就是加快建立以政府干预和协调为主导、基层社区自治为基础、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为中介、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多元互动新格局。探索实行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居委会组织自治、社区服务中心承担事务”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格局,逐步形成社区“三驾马车”职责明晰、分工协作的科学机制。要严格规范部门“行政权力”与社区“自治权利”的界限,职能部门在社区设机构、派任务、下指标要实行严格的准入报批制度,确保大幅度减轻社区行政事务压力。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决策参与、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化解、志愿服务等机制,大力拓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消除参与障碍、降低参与成本,逐步打造“参与式社会治理”模式。

2、推进社会治理信息支撑现代化。要加快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构建以信息共享、动态跟踪、系统集成为突出特征的人口、法人、地理信息、企业征信等基础通用数据库。加强社会治理电子化设备、信息化软件和智能化应用技术、服务平台等的研发运作力度,制定并推广统一规范的基础数据信息采集和储存标准,建立社会治理数据交换交互系统,实现各平台、各系统间业务数据交换沟通,推进各级各类社会治理服务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要依托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智能终端,开发完善新型电子政务,把社会治理服务全面延展到社会末梢即社区的方方面面中,使普通群众能够像使用电话那样方便地使用相关业务系统。要高度重视社区民生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充分整合教育、医疗、就业、社保、民政等社会公共资源,打造智慧医疗、智慧家政、智慧教育、智慧社保、智慧生态、智慧社区等智慧化综合民生服务平台,真正以智能化促治理增效、服务升级,以信息化促资源优化统筹、互联共享。

3、推进社会治理资源统筹联动化。针对全国各地“网格化管理”中的问题,以“人、地、物、组织”等为参数,科学调整网格规模、优化网格布局,并最大限度地与现有社工责任区以及党员责任区划分相对应,与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功能相对接,与大信访、大调解、大综治工作体系相衔接,推动治理职能、治理队伍以及法规、政策、技术和人财物的充分整合、统筹调配。比如,在执法队伍上,可统筹公安、工商、食药监、城管、安监等专业行政执法力量,并把市容协管、房屋协管、法治促进员等综合协管力量统一整合为“网格综合治理协管员”。在统筹联动方面,要确保各类资源在“物理整合”基础上实现“化学融合”,建立健全系统化、集成化的社会治理资源指挥调度机制。此外,在社会治理工作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也要避免盲目的单兵突进。比如,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就要同非公经济组织管理、社会组织培育、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问题一起研究推进,努力做到各创新项目串点成线、连线成片。

[参考文献]

[1]王连巧.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和谐社区构建[J].学术论坛,2010(04):225.

[2]谢舜,玉玉生,傅金鵬.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J].广西日报,2014-4-23.

[3]陈伟东,张大维.选聘分离:社区服务建设转型与管理体制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03):139-144.

[4]何春华.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问题研究[J].广西民族大學学报,2010(09).

[5]赵静杰,王西.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与发展途径[N].人民曰报,2011-12-01.

[6]李若弘.发挥社区NGO作用[J].北京观察,2013(09):67—69.

[7]刘新玲.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志愿服务培训机制研究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99—103.

[8]夏露露.百步亭社区志愿服务的调查与思考[J].社区建设,2012(11):27—33.

[9]余逸群.论社区志愿服务的作用[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4):14-19.

[10]王波.开展志愿服务,构建和谐社区[N].光明日报,2010—06—26.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社会治理提升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