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传播:共建精神家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区落地
——以北京海淀阜四小院为例

2017-04-12李娜

视听 2017年8期
关键词:小院居民价值观

□ 李娜

社区传播:共建精神家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区落地
——以北京海淀阜四小院为例

□ 李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梦幻场景,而是切实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行动。破解圆梦密码,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心、践于行。而社区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单位,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社区文化,才能联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建精神家园,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社区文化;社区落地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社区环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关系从血缘亲密关系走向异质化陌生社区。居住在其中的人群呈现松散的人际关系状况,社区文化匮乏,成员缺乏归属感和凝聚力。

人类学家基辛指出,社区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社会的细胞,传统社区内的互助、团结、包容、关怀等精神并不是空洞的抽象理论和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存在,并使之成为社区成员共同信仰的精神理念。

王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与融入中国梦》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只有“落地”才能“接地”,才能真正凝聚共识,集聚社会正能量,引领社会新发展。因而,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社区文化,达到潜移默化、入脑入心的目的,才能联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建精神家园。

一、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只重“知”而不重“行”。为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基层党组织以及社区使用各类媒介进行大力宣传,铺天盖地的海报、宣传画,对人民群众认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注重外化成人民群众实践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容易流于表面文字。

(二)只重“娱”而不重“规”。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休闲娱乐的需要,各社区修建广场、音乐喷泉等公共空间供人民群众使用。但公共空间作为文化传播的极佳场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并没有渗透在其中。在晚饭后的人流密集时间,公共空间的人数激增,场内公共设施先到先得,影响使用效果,环境卫生也难以维持。

(三)只重“形”而不重“享”。为营造团结友善的社区氛围,弘扬社会正气,积极活跃社区文化生活,社区鼓励人民群众自发创建群体组织,期望形成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这样的做法的确有用,但好的文化是人民群众共享的文化,社区居民成员分类复杂,各类组织也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文化需求而无法联结整个社区居民,不同利益群体的居民无法通过参与组织活动,打通彼此之间的隔阂,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居民之间关系依旧松散。

二、北京海淀阜四小院简介

位于海淀区田村路40号院。上个世纪70年代,阜四小院还是社区内的一座车棚,但随着城市经济化的发展,车棚的功能逐渐流失,使之成为年久失修、无人使用的废弃车棚。田村路40号院存在于上世纪70年代,近年来,随着社区年轻居民逐渐流失,原有社区变成老旧社区,再加上外来务工人员的租住,小区成员多是退休岁数较大的“原著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居住场所,小区成为老旧社区融合城乡混合社区的产物,也就成为复杂的以同质化为辅、异质化为主的社区居住形式。社区文化共享意识不强烈,居民归属感相对淡薄。因而,为了致力于改善日益疏远的邻里关系,打造老旧小区“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在海淀区社会办、海淀区文委、海淀区民政局等有关单位的支持帮助下,2014年6月,田村路街道办事处与北京橡胶工业设计研究院共同对废弃车棚进行了改造,建设“楼房中的大杂院”。

不同于其他社区构建文化广场、组织广场舞或者棋牌室等单一文化活动,阜四小院最大的特征在于打造的是立体化统一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心,即公共空间。小院总建筑面积792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庭院建筑面积312平方米,小院一层常用的功能馆如下:

悦读馆:主要作为社区图书馆,提供图书阅读、报刊浏览和网络学习等服务,提供免费WIFI,不定期举办小型读书会、文化沙龙及社区居民读报活动小组,也可以作为四点半课堂,为社区中小学生提供服务。

国学馆:主要作为社区书画苑,满足书法爱好者的活动需求,也可以作为社区文化讲堂(道德讲堂),定期聘请专家授课,弘扬传统文化。

棋艺馆:主要作为文化交流、棋艺切磋场所,提供象棋、围棋等棋类活动服务,也可作为茶艺学习的场所,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和比赛。

议事馆:主要作为社区议事培训场所,提供居民议事及小型服务,也可定期开展健身讲座、手工艺制作培训及小规模社区集体活动。

康复馆:主要作为社区医疗服务健身服务场所,提供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免费的康复训练,也提供小型卫生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必要的卫生防疫指导。

儿童馆:一个以家庭教育为核心的社区建设公益平台,为0-6岁的婴幼儿家庭提供集体游戏、亲自阅读空间以及全系列家长课程,让每个家庭都能在家门口享受普惠型家庭教育服务。

友邻馆:主要作为社区友邻生活及文体活动场所,定期举办社区大讲堂以及各类培训、观影、趣味运动和小型文化演出活动,并附设开放式厨房,开展各类厨艺展示以及传统节目送温暖活动。

展览馆:主要作为社区文化展览空间,对接各类外部资源,定期举办书画文物、社区记忆、科普学习等文化展览,提供居民各项成果展示空间。

其次,小院二层设有儿童活动露天阳台,以供儿童将平日做的盆栽放在上面,另有羽毛球及网球二合一场地,供社区居民打球使用。

三、阜四小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区落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建设社区文化,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社区生活的实处。

(一)构建民主社区,变纵向传播为横向传播

根据拉斯韦尔5W学说,信息传播都是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在运行,传者选择适合社区居民的信息进行传送,传者作为把关者的角色,在传递给居民信息之前进行初步的信息筛选。但是在社区传播中,这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社区居民在接触信息后,反馈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汇总,传者与受者地位不对等,造成信息不对称。因而即使社区媒介的到达率很高,但是对于社区成员的联结效果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阜四小院的各个功能馆,给了居民反馈信息的便捷渠道。其中的议事馆作为社区专门的议事培训场所,提供居民议事。群众对于社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第一时间和社区反映,并且作为民主活动中心,对于社区重大事项,议事馆成为群众投票表决的民主场地,公开透明,合理公正,使得社区真正成为人民自己的社区,打破传统社区物业和业主不对等现象,信息传播高效、透明、平等,社区管理井然有序。

阜四小院将传统社区纵向传播变成普通群众参与纳入的横向传播,从而加强传授者的意见交换和观点碰撞以及在社区人群间的传播。民主、平等社区文化的构建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二)构建和谐社区,搭建新型人际关系

皮亚杰“集体的独白”理论指出:“儿童热情地谈论着,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正符合城乡混合社区的特征。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与先前“原住民”并不能完全融合,对于就业、教育等问题,信息在“集体”中被渴求、被交流,但实际上却带有被“独白性”,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逐渐松散而来。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原本承担社区重要“叙事作用”的“原住民”也甚少出来活动,社区成员关系淡薄,社区文化亟待建设。

阜四小院的出现,就是打破老旧社区和城乡混合社区出现的模式化现象,成功地将“原住民”与“城乡外来人民”融合在一起,构建新型人际关系。

12个场馆,融合了议事、健身、娱乐等各方面的功能,并且从儿童到退休老人,阜四小院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的社区文化需求。“小孩子回家做作业我们基本不用操心”,外来务工的社区王大妈开心地这样说,对于每天在外打工,孩子没人照料很是头疼,再加上是外来的孩子,孩子和当地的孩子之间的隔阂还是有的,但是在小院成立后,孩子可以和当地的孩子一起放学后做作业,共同进步,“这样我的孩子也有了朋友,感觉差距慢慢缩小”,王大妈说。

此外,因为有了共同的活动场所,居民们可以走出家门,走进社区,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成为可能。在这里,即使不认识的人,但是通过共同跳舞、品茶等活动,现代社会赋予人的阶级以及地位等客观条件就会被忽略掉,取而代之的是以“麻友”“歌友”为称的友善、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而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三)构建文明社区,仪式观下的社区文化共享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詹姆斯·凯瑞就提出与主流“传递观”不同的“仪式观”传播理论。在“仪式观”中,考察的重点不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而是通过信息的共享来达到在时间上对共同体的维系,强调的重点是共享与交流。

阜四小院在一年多的运营过程中,就形成了以“修身怡德、互爱同心”为主的社区文化。

不同于传统广场舞“随时跳、跳完就散”,广场舞演出比赛成果没有固定空间陈列供居民共享。在阜四小院提供的众多场馆中,可供居民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每项活动参与都会留下居民们身体力行在公共空间实践的照片与文字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展览馆中,不仅挂着社区居民举办活动、参与比赛的照片,还有居民手工编织的中国结,以及手工刺的十字绣等作品。而这些丰硕的展览成果就是社区文化的结晶,陈列在展览馆中,就是共享居民的文化成果。而楼上的露天阳台,陈列着孩子们及居民家家养的花草,有想要养花的年轻人可以在小院的二层寻找样本,并且向经验丰富的居民请教经验,这样的文化共享活动,紧紧地将社区居民联系在一起。

除了社区的“原住民”,阜四小院所设的功能馆提供场地,还吸引了周边需要活动的各个组织。在凯瑞的“仪式观”中,强调的是通过信息的共享来达到时间上对共同体的维系。大家齐聚一堂,在共同的公共空间进行活动,共同遵守“小院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行为准则,实现了文化的共享与交流。由于其参与主体广泛,因而小院的文化被阜四周边社区所共同承认,阜四小院由此变成联结社区的重要结点。因而,可以看出社区传播不是仅仅在社区内部的传播,更是依靠传播构建社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文明、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发展的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因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努力打造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社区文化入手,通过传播联结社区文化,通过传播联结人民,共同筑就和谐精神家园,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1.王倩,黎军.城市社区传播系统与居民归属感的营造——以江西南昌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5(1).

2.李左人.“回归社区”与社区精神重建[J].深圳大学学报,2004(6).

3.牛明会,潘秀昀.基于音乐广场效能的社区文化传播[J].新闻战线,2015(3).

4.R.M.基辛.文化·社会·个人[M].甘华鸣,陈芳,甘黎明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546.

5.王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与融入中国梦[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6).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小院居民价值观
有梦小院(节选)
我的价值观
石器时代的居民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幸福小院
小院四季
春到小院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