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发展视角下的乡村社会变迁
——以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村庄为例

2017-04-12李宛嵘

视听 2017年8期
关键词:外界普及娱乐

□ 李宛嵘

媒介发展视角下的乡村社会变迁
——以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村庄为例

□ 李宛嵘

当今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媒介高度发达和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现代化媒介对社会的影响空前巨大。本文以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村庄近些年的媒介发展情况及其对村民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村庄其他方面的一些影响的调查为基础,试图发现和解析媒介与乡村社会生活互动、变迁的一些基本规律。

媒介;发展;乡村;社会变迁;村庄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乡村发展成为近年来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十分重视的问题。由于现代化媒介的迅速发展和强劲渗透,媒介的发展对乡村社会变迁的影响也受到传播学界的广泛关注。村落是乡村社会成员生存的基本单元,是整个社会的投射和缩影,所以对它们进行观察,实则也是洞悉当今中国农村社会的整体情况。在对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荷叶坪村为期一个月的媒介使用及其发展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试图发现媒介对于乡村社会发展的一些具体影响。

一、荷叶坪村及其媒介使用和发展情况

荷叶坪村隶属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螅镇乡,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西岸,属于黄土高原地区。该村目前常住村户312户,人口约1000人,人均收入约3000元/年。

每一种新媒介从其开始使用到普及都有一个过程。按照这个标准分期,荷叶坪村对媒介的使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4年之前,电视、手机和互联网等媒介尚未普及,村民主要通过报纸、广播和村委会获得外界信息,相互联系的方式有上门拜访和村委会广播,娱乐方式主要是听说书、看戏,还有茶余饭后的串门聊天等。

第二阶段是2004年至2012年前后,这个阶段村里卫星电视开始普及,约80%的农户都安装了电视和接收器,后期也有部分农户安装有线电视。

第三阶段是固定电话和非智能手机的普及。从2010年开始,固定电话和非智能型手机在村里开始使用,到2014年左右,基本上实现了电话的普及,村民之间的联系开始主要依靠电话。

第四阶段是2014年至今,智能手机的大量使用使得移动互联网开始进入了村民的生活。2017年春节期间,村里开始集体安装互联网宽带,目前大约有一半的农户安装了电信宽带,并且大多数配备了无线路由器。

二、媒介发展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一)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媒介即讯息”曾指出:“媒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新方式”①,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小的社会群体——村落来说,也是如此。

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作息时间、娱乐方式的改变上。

1.生活作息的变化。现代化媒介的普遍使用使得村民下地干活的时间有所缩短,休闲娱乐的时间明显变长(这也与村民的收入方式和观念的改变有关),睡觉时间变晚(之前晚上的娱乐活动种类有限且大多需要一定数量的村民聚集,媒介普及后的娱乐方式种类多且可在家单独进行),以前的串门聊天的习惯也开始淡化,村民在农闲时间更趋向于在家看电视、玩手机、上网等(娱乐方式可选择类型多,且现代化媒介内容和方式比起串门聊天对于村民更有吸引力)。

陆徵祥的名字,最为人熟知的是他作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的身份。他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父母是新教徒,母亲在陆徵祥八岁时病逝,父亲陆云峰是传教士。陆徵祥从小深受虔诚的父亲的影响,父亲作为他的启蒙老师,以《新约福音》作为课本。后进广方言馆学习法文,之后进入北京同文馆继续学习。毕业后开始在外交部门工作。

2.娱乐方式的变化。前后两个时期,村民的娱乐消遣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化媒介未普及时,村民的娱乐消遣方式主要是听广播、看报纸还有听村里的说书人说书;电视、电话和互联网普及以后,村民更多选择看电视、用手机和电脑网上聊天、购物、看新闻等方式进行消遣。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化媒介中的节目和信息比传统的娱乐方式更为丰富和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使用电视、手机、电脑等媒介更为便捷。

(二)村民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改变

媒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社会交往提供便利,随着交往方式的改变,社会关系必然也会发生变化。②首先按照上文中对于媒介使用四个阶段的分期来看每个阶段媒介对村民交往方式的改变:

2004年之前,村民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主要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对于没有接触到现代化传播媒介的村民来说,他们喜欢在农闲时间通过串门、一起听说书等方式进行消遣,这些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使村民巩固、调整并建立了新的关系。

在2004年到2012年,电视的普及对人们交往方式的影响不明显,因为上文提到的人际传播四种功能中的后三种是无法通过看电视节目实现的。不过,电视的普及对人们人际交往频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村民把之前串门、聚集娱乐的时间匀出相当一部分给在家收看电视节目。

从2010年开始,固定电话和非智能型手机开始普遍使用。这个阶段对村民最大的影响就是联系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在没有电话和手机之前,人们相互联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亲自上门找人,二是通过村委会办公室的喇叭广播(一般适用于通知集体事务)。但是有了电话和手机,人们更倾向于用电话联系。

2014年至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村里开始大面积使用,这对村民交往方式的改变十分明显。比如,目前由村委会组建的村微信群已有四百多人加入,村委会通知集体事务、统计信息、村民个人之间的联系等,都可以通过微信群进行,利用手机、互联网已经成为村民首选的交往方式。

媒介的变化对人们交往方式的改变是比较速效和明显的,但是对于人们社会关系的影响还是比较缓慢和隐蔽的。所以关于社会关系,笔者将按照现代化媒介普及之前(即2004年之前)和开始普及之后(2004年之后)的分期进行论述。

2004年之前,村民的关系从整体上来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关系,借助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提到的一些概念,笔者认为这种关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即家族观念强、男女有别和重视道德。③

但是在现代化媒介逐渐开始普及的2004年之后,这些传统的社会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家族观念。在村里,大家经常说的一个词是“本家”,即向上好几代有血缘关系的同姓成员,都属于同一个家族。这些本来看起来已经几乎没有关系的人,逢年过节还是要相互送礼,平时也要相互照顾。但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种“本家”的观念在慢慢淡化,人们相互联系的也就是两三代以内比较亲近的一些亲戚。其次是男女有别。一般来说,在农村家庭里儿子和女儿的地位完全不同,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出门打过工的年轻人,这种观念和界限有所淡化。最后是重视道德,儒家传统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在村里还是能看到一些印记,但是也可以看到,农村女性的家庭地位正在逐渐提高,子女对于父母完全顺从的情况也并不多见。以上这些社会关系方面的变化,看起来似乎与媒介并无直接关系,但是笔者认为,这与村民通过接触媒介,尤其是电视、互联网等媒介而接触到外界的一些现象和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三)与外界交流方式的改变

随着媒介种类和数量的增多,村民与外界交流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四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分别如下:

2004年之前,村民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主要有四个,即人际传播、看报纸、听广播和从村委会获得。

在2004年到2012年电视开始普及之后,通过看电视获取外界信息也成为一种潮流。比如CCTV-7农业频道、陕西电视台农林科技卫视等经常播出农业信息的频道受到了农民的欢迎。通过农业电视节目,村民可以学到一些实用的农业知识,接触到一些与农产品有关的商业信息。

从2010年开始,固定电话和非智能型手机开始普遍使用。这个阶段对于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之前,村民与在外生活的亲戚朋友联系只能依靠写信等方式,这些方式对于接受外界信息来说不够便捷和及时,电话的出现和普及解决了这种困扰,因此在这个阶段,打电话成为村民与外界联系的首选方式。

2014年至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使村民可以实时获得外界信息。目前,村民获得外界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人际传播、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等。

随着媒介的发展和进步,村民获得外界信息和与外界交往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这给村民带来的经济、文化、观念方面的改变也十分明显。

三、结语

从以上媒介的变迁给荷叶坪村带来的三个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出,传播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甚至是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习惯,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推动社会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对于农村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新媒介对于农民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对于农村发展的推动力也会越来越强。

注释:

①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1999:29,71-72.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生)

猜你喜欢

外界普及娱乐
外界诱惑大 让你转钱必有诈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娱乐眼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