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革新与转型

2017-04-12杨冰

视听 2017年8期
关键词:民生

□ 杨冰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革新与转型

□ 杨冰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在竞争融合中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所面临的传媒生态,总结了电视民生新闻呈现出的新特征,并提出了未来转型的方向。

民生新闻;转型;特征;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视频新闻,以“反映社会民情民意”为要求,以“群众生存状态和空间”为内容,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为基本要素。随着民生新闻实践不断演进,电视民生新闻因其“接近性”深受百姓欢迎,呈现繁荣之势,高品质、有内涵、能聚焦的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成为社会迫切需求。了解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分析当下电视民生新闻出现的新特征,找到转型的方向,对于电视民生新闻健康、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一、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亟待转型

国内研究一般认为,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兴起始于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此后,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开设民生新闻栏目,比如湖南台《都市一时间》、湖北台《经视直播》、安徽台《第一时间》等,“关注民生,日常百态”成为众多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宗旨。2015年以来,各省市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开始注重民生栏目形象塑造和民生新闻品质提升,以及利用新媒体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

新传播技术和新传播介质对各行各业产生的巨大冲击毋庸置疑,民生新闻面临着新传播技术、公众认知、人员素养等多重挑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重构性进一步凸显,“众包新闻”“参与式新闻”“公民新闻”①等新形式方兴未艾,微信、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遍地开花,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媒体融合与转型中寻找新的优势。

在表面繁荣之下,电视民生新闻也面临着节目编排同质化、节目内容低俗化、报道琐碎等诸多问题②,其发展走向了几个误区:一是就事论事,导向不足。当下,电视民生新闻“讲事实,不求导向”“说新闻,不提论点”,一条民生新闻并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或令观众得到启发,加之主持人“戏说”的成分反而助长了观众“娱乐”“消遣”的第三人心态。二是琐碎有余,深度不够。电视民生新闻从采集、制作到播报,都缺乏对民生问题的深入挖掘,甚至某些电视民生新闻的“家长里短”能否完全意义上称之为“民生新闻”都值得推敲。三是报道平庸,聚焦不够。部分媒体为追逐经济效益利益、提高收视率,迎合观众“旁观者”的猎奇心理,对重点民生问题、热点民生事件缺乏聚焦,没有牢牢把握住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主体优势和发展要义。

二、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新特征

身处变革中的传统媒体正经历新兴传播技术革命的机遇和历练,变革中的电视民生新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大数据推动下新闻形式“软硬”糅合

软硬新闻的概念区分来由已久,通常“题材严肃,具备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为“硬新闻”③;人情味浓、形式通俗、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则被称为“软新闻”。电视民生新闻并不能全然归为“软新闻”,在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改造”下,呈现出“软硬”糅合特征。一方面,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视民生新闻的生产机制,数据与轶事的杂糅致使电视民生新闻面露“硬化”倾向,表面上呈现“硬新闻”的特征;另一方面,部分电视台为追逐经济利益和收视率,剑走偏锋朝娱乐化方向而去,电视民生新闻本质上趋向社会“软新闻”特征。近两年,春运新闻报道从春运热度指数、节前出发量城市top10、节前到达量城市top10等多个维度揭示春运整体状况,是最典型的大数据民生新闻。

(二)碎片化致使新闻内容日趋俗化

微博兴盛伊始,碎片化即成为新闻行业绕不开的话题。当下,“市井”和“碎片”相生相倚,电视民生新闻内容在“俗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方面,以微博、微信等“百字”消息,以及秒拍、美拍等微视频形成的微舆论场,致使“快餐”新闻泛滥,在此影响下,部分电视民生新闻重“报道”不重深度,重“短、快、新”不求甚解,消解了追踪报道、深度报道等的影响力,分散了电视媒体对重大民生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某些电视民生新闻题材过多牵绊于百姓家长里短、情感纠葛、奇闻异事,市井新闻占据半壁江山,拉低了整体新闻价值,茶余饭后谈资的迎合盖过了教育引导扶助。

(三)传播介质更为多元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具有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获取信息更加快捷。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这极大地扩充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的推动下,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这为人们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信息量增加。新媒体时代以大数据为基础,和传统的报纸行业相比,

在新老媒体的融合与碰撞中,电视民生新闻更具互动、参与等融合新闻特征,“普通传播者”和“职业传播者”形成既“互斥”又“互补”的关系。一方面,相比电视民生新闻流程式的复杂制播过程,视频直播、微信短视频等新兴视频介质具有时效快、现场感强等优势,更能够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传播新闻讯息,而电视民生新闻则更具备优良制作水准、高权威性等优势;另一方面,官微、官博、APP等新媒体资讯“为我所用”,电视民生新闻“杂糅”新媒体微视频内容,使得电视民生新闻更易贴近观众;新信息技术为民生新闻传播提供了多元传播渠道,社交民生话题等成为辅助性新闻场域。如何以“职业传播者”引导并引领“普通传播者”,而不因被虚假消息来源、时效慢等因素陷入被动,将是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应该关注的课题。

三、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方向

(一)聚焦“大民生”,以展现社会民生、民情、民意为新闻选择标准

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面临的问题并非缺乏数据,而是缺乏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的人。电视民生新闻要弱化初级的“引据”数据处理方式,利用国家传媒平台优势,于大数据中发现真民情,体察真民意,聚焦“大民生”。“小民生”和“大民生”是相对概念,目前国内电视民生新闻多关注“小民生”,报道多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生存状态,以及生活信息服务资讯。电视民生新闻还应拓宽眼界,着眼于“大民生”,把握住国计民生、重大政策等公众关注焦点,以及代表全社会价值取向的信息解读和诠释,以更广阔的视域、更人文的视角、更宏观的高度、更多元的形态,关注并展现民情民意④。

(二)善用新媒体,以正确反映舆情、引导舆论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民生新闻领域机遇与危机相生。随着摄影摄像等设备快速普及,秒拍等网络技术进一步提升,公民记者等群体异军突起,电视民生新闻来源爆发式增长,新闻形态和内容更为丰富、多元,观众参与、媒体互动、跨媒体合作成为电视民生新闻新趋势。同时,新媒体讯息在时效、真实、贴近等方面,也对电视民生新闻形成了“围剿”。电视民生新闻要“突围”,就需多进行试错,将危机变为转机。首先,以舆论引导为责,以权威报道致胜,攻克新媒体新闻的“伪善”、失实、片面等弱点。其次,充分探索与官微、官博、APP等新媒体联动、融合的新形式,跟进多媒体运营平台,探索增值业务模式。另外,突破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角色误区,严防部分记者逾越“监督权”,回归民众“代言人”的角色本质。

(三)“把关”再审视,以反映社会热点、痛点、难点为民生新闻要义

乔汉·盖尔顿与马瑞·鲁奇曾提出新闻结构的“选择性守门模式”,指出编辑决定新闻是否进入下一步流通领域的审视因素:时间跨度、强度或阈限价值、明晰性、文化接近性、一致性、出乎意料性、连续性、组合性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念⑤,这种选择性守门模式对今天的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仍具有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电视民生新闻与新兴媒体传播融合发展整体概况,“社交媒体传播度”“民众关注度”将成为重要的参照因素,取代传统的“明晰性”等价值因素,成为影响电视民生新闻“关口”的重要因素。至于针对“把关”的概念,国内电视民生新闻生产理应跳出“堵”与“疏”的狭隘思维,记者、编辑要成为社会事件的“局内人”。“把关”真正需要做的是通过民生新闻视频信息的主动选择,助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要牢牢把握“重大民生问题和社会热点、痛点、难点问题”的新闻线索挑选原则,紧扣“反映并推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民生新闻传播意旨,这也是电视民生新闻的要义和使命。

作为引导舆论、反馈民情、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电视民生新闻要解决好融合、转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要坚守民生新闻的本质,以民生为本,着眼于社会热点、痛点、难点,发挥好舆情反映、舆论引导的职责。

①张伟伟.众包新闻:一个亟待关注与研究的领域[J].今传媒,2016(04):52-54.

②关子轩.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瓶颈与新变之路[EB/OL].人民网,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5/1228/c401721-27984759.html,2015-12-28/2017-07-16.

③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1.

④吴盈.困顿之境:电视民生新闻路在何方?2011年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EB/OL].人民网,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2/1205/c238969-19803658-2.html,2012-12-05/2017-07-17.

⑤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58.

(作者单位:甘肃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民生
民生设施非“摆设”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请注意,这些涉民生新规已施行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千难万难,不可让民生为难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就业是民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