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新闻应如何传导正能量?

2017-04-12廖欢

视听 2017年8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百姓民生

□ 廖欢

民生新闻应如何传导正能量?

□ 廖欢

民生新闻素材的“一地鸡毛”容易陷入琐碎和同质化,从而给新闻舆论的引导带来负面影响。民生新闻要避免一味迎合受众的趣味,要通过正能量来提升影响力。民生新闻记者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践行“走、转、改”的精神,捕捉和弘扬正能量。

民生新闻;正能量

民生新闻的定义是关注民生,关怀百姓。从它出现的那一天开始,便以其身边事的内容、贴地气的视角和人文主义关怀,受到了受众的喜欢,在受众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力。地级电视台更是利用民生新闻栏目这个良好的载体,使自身地域优势得到了放大,增强了地方台节目与省台、中央台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但随着民生新闻的日益增多,一些问题也开始慢慢凸显。

一、民生新闻的“一地鸡毛”及负面影响

从广义上讲,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一部分,因其视角是关注普通百姓,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挖掘题材,再进行新闻采编。这就无法避免出现家中琐事、矛盾纠纷等在受众看来是“一地鸡毛”的新闻内容。这样的做法容易造成选题的同质化、内容的琐碎化,在短时间赢得受众眼球后,很容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时间长了,还会导致报道浅层化,新闻琐碎化,逐渐偏离正常的新闻采制。

为了吸引受众的关注,部分民生新闻记者更喜欢一些社会曝光类的题材,如抓赌抓嫖、交通事故、跳楼跳河、行骗受骗等,这类选题内容的猎奇化和低俗化愈演愈烈。但这些并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体现,反映的也不是百姓的生活常态,只是生活中一些负面因素而已。特别是一些负面新闻只有报道,却不能解决,也没有新闻追踪,只是徒增负面影响而已。随着大量此类新闻充斥着民生媒体版面,误导受众形成民生新闻就是负面新闻的想法。

二、“博人眼球”类民生新闻产生的原因

之所以会产生记者热衷琐碎负面新闻报道的原因,一是对收视率的追求。一些民生记者认为看热闹的事容易吸引受众,这类新闻越多,收视率就会高。二是低估了观众的收视需求和审美喜恶。这类负面新闻可能有一定的受众群,但一定不是绝大多数受众,更不能代表受众的爱好。三是发稿量和制作任务的要求。一些电视台给记者定的考核标准比较高,为了完成当月任务,无论题材大小,记者都去进行采编充数。四是忘记了记者肩负的使命。一般而言,记者要重视舆论引导,要将受众往正义、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上引导,要引导受众正确看待社会,多向受众传播正能量。若记者眼中只有各类琐事和社会矛盾,很可能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偏离了新闻报道的本质,偏离了主旋律的要求。

三、改变一味迎合,以正能量提升竞争力

(一)不一味迎合受众口味

一个有社会公信力,有责任感的媒体,自然要尊重以及满足受众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要去一味迎合受众口味。电视民生新闻要如何丰富自己的内涵,并在新闻的基础上进行外延?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民生新闻不能迎合某些市民的低级趣味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要给受众不断前行的希望和力量。尽量不要把生活琐事作为民生新闻来选题,而应把社会上存在同质的琐碎题材进行整合,从而挖掘发现这类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如共享单车被人为破坏,如果民生新闻记者只是盯着一个点的破坏事件,进而谴责破坏者的道德,这样的新闻就是琐碎化的体现。如果民生记者就共享单车被破坏一事进行调查,发现并非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进而了解到被破坏的原因是因为共享单车影响了摩的司机的生意,报道视角就从琐事转向了一个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这也是报道百姓生活状况和空间,关注百姓生活并对百姓有影响的事件和信息。

(二)加强对曝光类新闻的正能量引导

民生题材有一类题材牵涉到政府各级部门,百姓反映的是个人的诉求,但却牵涉到公众利益。此类新闻应将新闻事件和公众利益之间联系起来,不能广为百姓鼓与呼,要引导百姓增强自己的公民意识,引发社会对这类问题的解决产生关注和思考。如某条道路因历史原因一直没有规划停车线,百姓多年来一直将车辆停在自家门口。而近期随着交通违章整治行动的开展,这些车时不时就被贴了罚单,因为周围群众的不满。如果单纯报道群众的意见,为何不划停车线?为何以前不罚现在罚等问题,势必将群众与政府部门放到了对立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这件事是民众关心、政府关心的事件,如能跳出新闻事件,调查乱停车现象,并对交警部门进行采访,共同寻求解决办法,这样新闻就变为百姓参与新闻互动,形成了舆论声势,加上政府部门的重视,这样就将百姓的意志上升为政府意志。只要找准政府与百姓、政策与实践的连接点和关键点,便不再是负面新闻,而变成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城市建设的正面报道。

(三)大题小做,寻求主旋律的民生表达

大题材一般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城市发展和规划思路以及各类惠民政策。以往此类新闻大多被时政类节目报道,民生类节目设计较少。其实大题材中有许多事关百姓生活的福利,如果能将其剖析出来,用实用和贴近的报道方式,便能引起百姓的关注。比如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大现象中的小事件、大事件中的小角度、大政策中的小生活,都是在关注百姓的生活,民生新闻也不再是过去社会新闻的范畴,百姓也能感受到政策给他们来带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一来,不仅拓展了民生新闻的新闻来源,还提高了公众参与度,满足了受众深入了解政策的知情权。

四、传导民生新闻的“温暖”,弘扬正能量

正能量并非一个简单的名词,传播正能量也不光是一句口号。民生新闻中除开那些琐事和负面新闻,“正能量”的内容其实不少。善举、贫困帮扶、解决问题等是民生新闻选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通过鼓励“小”的善行,传递“正”的能量。把一个新闻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和感动传递给更多人,影响带动更多人发挥“正能量”,这是实实在在的贴近。

(一)小人物、小事件同样可以体现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

民生记者经常接触到社会上的小人物和小事件,如果只是浮于表面观察,那么会很难发现身边的感动。如捐款的事情司空见惯,但有些捐款人非常特别。如梅州曾发生一起高速公路车辆起火,一家人都被烧伤的事情。新闻报道后,许多市民前来排队捐款,如果新闻只是关注捐款的人有多少,捐款的数额有多少,这并不足以打动人心。在捐款过程中,民生记者发现一些捐款的人是做苦力的三轮车车夫,有些是80多岁被人搀扶着过来的老人,有些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捐的钱不多,有些只是皱巴巴的几元钱,但这样的小人物、小事件,往往才是蕴含着巨大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的闪光点被记者挖掘后,感动和感染了更多人,民生记者通过这些报道,完成了正能量的传播。

(二)帮助百姓解忧也可凸显正能量

记者帮忙办事是民生新闻中的常见题材。一些民生题材,并非政府部门不作为,而是百姓对政策的了解不够,或者是反映的渠道不对造成的,并不代表此类问题难以解决。如梅州一位母亲不小心将孩子的出生证明遗失了,在孩子要就读小学时才发现,按理说这事只需去医院补做一张即可。但医院位于乡镇,没有电脑存档,原始的手写存档又因医院搬迁遗失了无法找到,这事就这样一直悬着,孩子也无法入学。如果民生记者只是报道母亲的粗心大意和医院的过失,以及规矩的死板,将其作为反面教材进行传播,这就陷入了负面民生新闻的报道框架,受众可能看了之后很痛快。报道迎合了一些市民的恶趣味,但令医患关系更趋紧张。而这位民生记者却将这事变成了“记者跑腿”,领着这位母亲跑计生部门、跑医院、跑学校,在采访中,记者捕捉到了很多细节,如计生部门办事人员的热情、医院工作人员的尽责、学校领导的和蔼,最终这件事得到顺利解决,孩子终于顺利入学。这就是社会的正能量,让这位母亲从迷惘中看到了希望,在困难中感受到了关爱的温暖,也令这个新闻在舆论监督中激发了更多的社会正能量。

五、民生记者应提升自身素养,通过“走转改”捕捉正能量

在日常报道中,民生记者得到的大多是新闻价值不大,但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件。这就需要记者提高新闻采写能力,通过“小民生”信息挖掘和提炼素材,捕捉到事件中蕴含的正能量。坚持和深化“走转改”是新闻记者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而不是就事论事,将新闻采访当作任务敷衍了事;只有通过深入挖掘,在采访中将自己放置到当事人的环境中,弄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力求“说实话、说真话、说老百姓的话”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其进行升华,找到正能量的契合点,才能让新闻的传播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

民生新闻仅仅满足做一面社会的镜子是远远不够的,在反映百姓生活时,也要把握导向、引导舆论,让监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假如只是报道琐碎的新闻,过分渲染负面新闻事件,会造成受众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误判,进而引发各类不良的社会情绪。民生新闻不是发泄,不是追求轰动,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更应传导正能量,立足团结、稳定和鼓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民生新闻的作用。

(作者单位:梅州市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百姓民生
负面新闻对债券利差的影响
不让百姓撇嘴骂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百姓记着你
互联网负面新闻偏好对患方信任的影响——基于网络新闻大数据与CSS2013的实证研究
百姓看家“风”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负面新闻的社会影响及其报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