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新闻如何娱乐有“度”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思考

2017-04-12杨关山

视听 2017年8期
关键词:时政娱乐民生

□ 杨关山

民生新闻如何娱乐有“度”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思考

□ 杨关山

长久以来,新闻娱乐化饱受学界、业界诟病,民生新闻首当其冲。凡事皆有两面,本文认为不应忽视新闻娱乐化有利的一面。做到娱乐有“度”,是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民生新闻;娱乐化;辩证思考

学界和业界对新闻娱乐化的关注或警惕一定程度上源于娱乐节目本身的“泛滥”。当同质化的娱乐节目充斥荧屏,以致出现“泛娱乐化”态势——娱乐元素全面渗透到其他节目形态,包括新闻,这令学者、业者以及行业管理者感到担忧,此时,民生新闻中出现娱乐元素难免引发争议。

一、民生新闻及其娱乐化

如果单从报道题材来看,民生新闻与过去的社会新闻无异,都是关注老百姓生活的新闻。民生新闻之所以成为一种流行的分类,与其平民化的报道视角和多样性的报道手法分不开。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吕焕斌将民生新闻定位为“媒体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立场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在反映百姓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①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于2002年推出的《南京零距离》是公认的电视民生新闻“鼻祖”,其后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山东齐鲁频道的《拉呱》、广东南方电视台的《城事特搜》等知名栏目相继涌现,民生新闻遍地开花。

民生新闻的勃兴很容易被认为是新闻娱乐化的一种表征,甚至是新闻娱乐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学界对于新闻娱乐化的界定主要聚焦两个方面②:其一,软新闻增多,即区别于时政类硬新闻,诸如交通事故、社区纠纷、日常趣事、娱乐八卦等软性选题比重升高。其二,报道方式软化,“说新闻”成为民生新闻的主要报道方式,“故事化”成为重要的言说方式,说学逗唱的曲艺表现形式也不鲜见。如果说“软新闻”是过去社会新闻的延续,早已有之,那么“说新闻”和“故事化”则成为当前新闻娱乐化的最主要表征,这也是民生新闻最受各界诟病之处。

二、新闻娱乐化利弊之辩

学界谈及新闻娱乐化问题,大多持负面评价。研究者蒋晨瑶认为新闻再现的故事化叙述模糊了新闻真实性的界限;长期浸淫在声色犬马的娱乐软性资讯下的大众,将渐渐失去自己的善恶判断标准和判断兴趣,成为“娱乐至死”的牺牲品。③学者林晖指出,及时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利于自身的决策和行动是人类观看和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动因,新闻娱乐化有可能导致媒介信息告知功能的弱化,消遣娱乐功能的凸显最终造成新闻媒介自身主功能的转移,从而背离获取信息这一根本性的社会需要,为此,西方不少媒介知名人士大声呼吁,要警惕这股表面顺应市场而内在背离市场的媒介逆流。④Dahlgren在《电视与公共领域公民权、民主与煤体》一书中指出,严肃新闻琐碎化、娱乐与资讯界限的融合是资讯娱乐节目被垢病的两大罪状。⑤

凡事皆有两面。当前的新闻节目尤其民生新闻确实出现了娱乐化倾向,有的为了节目效果夸大事实、杜撰情节,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有的过度曲艺化演绎导致新闻矮化和媒体公信力受损,这些现象都要杜绝。然而本文认为,新闻娱乐化也有“利”的一面,尤其结合民生新闻的主要供给方——城市电视媒体的现实处境来看,新闻娱乐化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其次,基于现实条件,城市电视台仅在软新闻报道上具有相对优势。由于覆盖限制,城市电视台的新闻报道活动也仅限于一城,与央视和省级卫视手握大量时政类新闻资源相比,城市范围内的时政新闻来源较少,价值相对较低,缺乏吸引力;相反,城市媒体能与强势媒体竞争的新闻品类只有最具贴近性的本地软新闻。

另外,转变报道方式有利于提高受众的新闻接受度。新闻要产生影响力、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其前提是必须有人看;无人问津的节目,即便其内容再充实、思想再深刻,也难以激起“回响”。如果“说新闻”“讲故事”的报道方式能够把观众拉回电视机前,这一定程度上具有进步意义,这也是当前饱受新媒体冲击的电视媒体所需要的局面。

现实中,很多电视新闻从业者并不是不知道家常里短的琐碎无趣,但是迫于媒体生存的需要,有时不得不加入这些软性新闻题材,实在是不得以而为之,如果脱离这一背景去评判新闻娱乐化,或也有失公正。

三、民生新闻如何把握娱乐的“度”

“娱乐”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使人快乐,二是快乐有趣的活动。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娱乐”都不是负面的。娱乐本没有错,错在娱乐过了度。凡事过犹不及,如何把握娱乐的“度”,成为当前民生新闻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控制软新闻的“量”

由于民生新闻能带来高收视和广告收入,当前很多城市电视台对现有民生新闻节目进行扩版。如前文所述,软新闻增多是新闻娱乐化的重要表征。由于受众的媒介消费时段和时长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因而有学者认为软新闻收视时长的增加,势必会影响人们对真正有价值的时政新闻的关注。然而笔者认为,与时政新闻构成竞争关系的不仅仅是民生新闻,其他节目类型同样冲击着时政新闻。就算缩减软新闻的量,人们也不一定会去看时政新闻,人们有可能会去看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因此,时政新闻收视率的影响因素不是软新闻的多与少,本质上还是其自身质量是否过硬。

软新闻的量应不应该增加,应该增加多少,不是以是否对时政新闻构成冲击为依据,而应该以量的增加是否会导致内容注水和质量下滑为判定标准。如果节目时长增加,令记者遭遇“题材荒”而不得不把一些极度琐碎的新闻事件囊括到节目中,或不得不拉长单条新闻时长填充版面,导致节奏拖沓、无效信息冗余,此时应适当压缩节目时长。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很多民生新闻节目注水了,此时给节目“瘦身”以提高整体质量,或能带来更好的经济回报。

(二)控制报道方式软化的“度”

“说新闻”本身没有错,但怎么“说”才不会过度娱乐化,很难做定量的评判。即便如此,观者的心里都有杆秤,一档节目,是“新闻”,还是“娱乐”,通过观感并不难判断。如果观众能从节目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能受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就可以判定这样的民生新闻还是“新闻”;如果观众观看后,除了欢笑、放松,记忆里什么都没有留下,那么这样的节目已经很难称之为“新闻”,因其失去了“信息”的本质。

每天晚上,我都缠着妈妈给我讲故事,故事的地点发生在山东农村的一个小院子里,故事的主角是一群鸡鸭鹅猪。也许在别的小朋友看来,这有什么好玩的呢?但是在我的心中,那可比哈利• 波特学习的霍格沃茨魔法学院还有吸引力。

报道方式是节目的形式;新闻事实是节目的内容。传播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是媒体运作的初衷和本分。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如果形式大于内容,喧宾夺主,此时报道方式的软化就过度了,说学逗唱一类的外在形式以及故事化的包装就必须收敛、克制。

(三)从软题材中提炼“深”意义

新闻不是不能娱乐,但必须娱乐有度。新闻的娱乐化不是要“逃避深刻,远离崇高”,而是要把新闻做得更“好看”,在留住观众的同时,更好地传播新闻内容和主流价值观。对软性题材,主创者应尽量从中提炼出深刻的意义。例如在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中,寻找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告知公众,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还可以顺带传播行车礼仪和安全知识。又如在邻里纠纷的实践中,可以探索同类事件的普遍规律,发掘其社会学意义。总之,只要肯思考、肯深挖,再小的事件也能挖掘出深意。当然,这对编辑、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编排的区隔

民生新闻中报道的很多事件往往很难称之为新闻,一来没有时效性,二来缺乏资讯价值,称之为“故事”或许更为贴切。当然,如果这类“故事”有趣,并有一定教化价值或正向意义,还是可以播,但是必须有所区隔。笔者建议,可以将这类故事性的事件报道集中于一个子版块中,与其他更具有新闻性的事件报道有所切分,从而不影响其他新闻报道的严肃性。另外,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之间也应有所区隔,不宜混合编排在一起,以便于不同需求的受众选择观看。

总之,民生新闻虽然承载了区域电视媒体经营创收的愿望,但作为媒体推出的文化产品之一,仍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过度娱乐化或许能带来短期的收视热潮,但无益于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时代在变,人们对于有价值信息的需求没有变。弄清楚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信息、什么是受众真正爱看的新闻,正是电视媒体实现新闻立台的关键。

注释:

①⑥郭雪莲.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现状与多元走向[J].才智.2011(8).

②④林辉.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③蒋晨瑶.浅议电视新闻娱乐化趋势[J].新闻传播.2014(5).

⑤刘璟.新闻娱乐化研究的轨迹与问题——SSCI核心期刊新闻娱乐化研究述评[J].国际新闻界.2011(10).

(作者单位:佛山电视台三水分台)

猜你喜欢

时政娱乐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娱乐眼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