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宏观经济学》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7-04-11任建华

山东纺织经济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总需求国民收入

任建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河南郑州 450011)

关于《宏观经济学》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任建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河南郑州 450011)

作者结合“马工程”系列教材《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培训心得和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应注意强调教材特点、主要内容、均衡实现、重点模型、国家干预及干预的理论基础几个方面。希望本文对学生《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马工程”教材;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学

根据《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通知》(教高函〔2013〕12号)精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通知》(教材厅函〔2017〕9号)要求,本人参加了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2017“马工程”系列教材《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培训工作。颜鹏飞、文建东和王志伟老师的培训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认为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教材特点

《宏观经济学》直到目前依然是个不完全成熟的学科分支。从内容上看,《宏观经济学》基本上是以凯恩斯经济学说为基础构造理论框架,又不断增加一些别的理论,形成的一个混合体。目前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编写有两种倾向:一种以凯恩斯短期经济波动理论为主,主要论述短期均衡国民收入决定问题;一种以新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为主,主要阐述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当前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主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更多的是肯定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而否定政府调控的积极作用。我国学术界则是是承认市场机制的基本作用前提下,针对其固有缺陷肯定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因此,马工程教材《西方经济学》的宏观部分的论述基本上倾向于靠近前者,但也适当吸收后者的内容。

二、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问题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主要阐述均衡国民收入决定问题,因此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又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国民收入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有两种极端观点:“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的信条,这种观点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与,因此,均衡产出主要由供给确定。这个观点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物物交换),供给相对短缺时期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对它的理解既不能丢掉其条件,也不能将其普遍化和绝对化。“凯恩斯定律”则认为均衡产出取决于有效需求,这种观点只可能在生产过剩(经济萧条)情况下成立。学习马工程《西方经济学》中宏观经济论述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既要掌握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一般原理,又要掌握仅对单一需求或供给方面作用加以强调的两种理论倾向,要理解这两种倾向的理论在特定条件下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另外,还应注意,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只关注了对应于总供给的总需求的价值量的关系,而没有注意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实物对应关系和结构协调关系,也没有关注长期后果。如果社会的供求只在价值总量上相等,而在实物形态及其结构上不能互相适应,真正的宏观均衡就不能实现,至少在短期内都不能真正实现。

三、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实现的条件

如果宏观经济想达到总供给和总需求事前的均衡,应该满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储蓄等于总投资这两个条件。在凯恩斯的理论中,由于总供给总是可以满足任意的总需求,所以,总需求达到什么水平,均衡国民收入自然就会达到相同的水平,也就是说,一旦总需求确定,事前的均衡条件可以自动达到。而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一旦实现,就意味着事后的两个实质上等价的恒等式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储蓄等于总投资也必然成立。

四、关于IS-LM模型

尽管IS-LM模型并不是凯恩斯本人提出的,但长期以来它都被经济学界看作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典型代表。该模型也是以数学模型描述经济思想的一个代表。其最大意义在于克服了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体现了凯恩斯的思想。虽然该模型在说明总需求通过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相互作用反映出的变动方面,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局限性和不合理之处也十分明显:首先,它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的数理表达方式概括的凯恩斯思想,存在与凯恩斯思想不一致的地方,而且设计不够合理。其次,它以静态的确定性关系解释凯恩斯关于动态的不确定性的思想,显然是不合适的。第三,它强调了总需求,却忽略了总供给,因而在说明一般经济情况时未必合适。最后,它强调了利率的重要作用,却忽略了价格的作用。IS-LM模型的调整具有政策意义,但是,在数学的逻辑上却不具有必然性。这是由IS曲线的流量性质和LM曲线的存量性质所决定的,有意义的是,它可以大致上说明调整的方向和可能的结果。

五、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类基本观点

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观点: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两者的分歧和争论表现在两个基本问题上,即要不要干预和如何干预。在要不要干预问题上,干预主义基本上认同凯恩斯的主张;而自由主义则崇尚市场万能论。自由主义对干预主义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时滞问题、预测问题和卢卡斯批评问题。在如何干预问题上,干预主义更偏向相机抉择,而自由主义更偏向政策应该按照规则行事。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领域,西方学者仍存在较大的分歧,从这点上说,西方宏观经济学还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我们不要盲目迷信西方经济学。但是我们应该明确,西方经济学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上层建筑,也必须为这一制度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政策建议,这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总结,对我国市场经济运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六、关于国家宏观经济干预的理论基础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落脚点是了解国家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是干预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AD-AS模型不仅能够解释短期经济波动,而且说明了当出现经济波动时,政府旨在稳定经济所能采取的干预措施。从短期波动的角度看,宏观经济政策的类型有两大类: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理论特征是旨在移动经济的总需求曲线。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总产出和就业的政策。财政政策的工具有:政府购买、政府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财政政策的应用,按照凯恩斯主义的主张,要“逆经济风向行事”。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给,调节利率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总产出和就业的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按照凯恩斯主义的主张,货币政策的应用也要“逆经济风向行事”。供给管理政策旨在移动经济的短期总供给曲线,进而影响经济实际产出和就业的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的工具可以从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着手。传统的供给管理政策主要有:收入政策、人力政策、指数化政策,以及供给学派的政策。相比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作用于经济的时间可能更长。

[1] 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下册)[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G642

A

10.3969/j.issn.1673-0968.2017.11.018

任建华(197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师,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总需求国民收入
波音预测中国民用航空市场总需求将达2.7万亿美元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探究
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讲清国民收入分配,助力高中政治教学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MBA宏观经济学[HT19.H]教学理念的多维视角探讨
国民收入循环视角的土地出让金性质及相关政策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