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对教育多一些宽容
——读叶开的「语文是什么」有感

2017-04-11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王星

教育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史哲科学化教科书

文|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王星

请对教育多一些宽容
——读叶开的「语文是什么」有感

文|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王星

>> 最早被冠名为“语文”的小学课本(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对语文教育和语文教材的不满愈发引人关注,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媒体人加入这个阵营,一时间对“语文”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叶开先生是质疑者的代表,他从《对抗语文》出发,猛烈轰击语文教育,之后又亲自编写了《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2014年,叶开和他的《语文是什么》又火了一把。这本书,是叶开继《对抗语文》《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之后,又一次对语文教学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但是读罢全书,掩卷沉思,有一些问题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一来或许是没有直接得到答案的缘故,欲求不满难免愤愤。二来,我个人与这些短篇所勾勒出来的语文教育观也多有不合之鸣。故写下一些以供商榷。

谬论之源:语文不是一门科学

叶开先生专用了一篇文章论述了这个判断。但是,从课程建设的意义上来讲,此结论一出,“语文”完全可以被排除于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之外。

我们知道,现行的学校教育被学界称为“新式教育”,与传统教育对立,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分科教学。所谓分科教学是传统知识体系科学化的过程,任何学科都要有自己的知识架构,并形成本学科的科学体系。

虽然,我们的母语学科从新式教育产生之日起,在“科学性”这个话题上就表现得先天不足,但是前人几多努力,也有两种有益的尝试。

以西方为标准:以马建忠《马氏文通》为开端,尝试模仿英语语法,创立汉语文法体系。按照“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程》将语文分成了字课、读经、读古诗文、作文、习字等学科,《奏定学堂章程》还有中国文学、中国文字之分。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此时,“国文”成为语文学科的统称,其中规定:“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国语”一词开始流传,但是,“国文”在这个阶段一直占据语文学科的统治地位。

纵观清末民国时期,前人始终在努力构建汉语的科学化知识体系,主要是集中于文字之读法、书法、作法,还有语言运用。

自行创立一套标准:1949年4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北平成立了以叶圣陶为主任委员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根据叶圣陶的提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一律更名为“语文”。195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小学教科书“语文”成为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种被正式冠名的课本。这一标准是将母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统合于一套教材,并放大传统教育“文以载道”的功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思想灌输,既解决语言和文字的问题,又解决口语和文言的问题,还解决工具和人文的问题,看起来一举多得。当然实践表明,这一套科学化标准也并不完善。

语文学科本身没有重视自身知识体系的科学化建设,造成了语文学科被干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叶开先生说,“语文是一门人文综合学科”“语文教材不能失去人文性、文学性、丰富性”,这话没错,但陷入了人文主义者的思维怪圈。难道数学就不能有人文性?历史就不能有文学性?生物就不能有丰富性?

在语文学科科学化建设方面,或许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完全否定语文的科学性将更加不利于学科建设。

误解之痛:一谈到语文,就会想到现行的语文教材。

眼下很多人对语文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于语文教材的批判。但是,语文和语文教材是等号关系吗?

叶开先生的这本书,标题是“语文是什么”,但内容也多谈的是语文教材问题,或者说叶开先生对语文的见解和立论都基于语文教材的选材、编选之上。

不要把语文的问题和教材的问题捆绑在一起。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套完美的语文教科书。今天当我们对清末民国教材极尽赞美之词的时候,或许大家都没有做过统计,从1898年南洋公学编《蒙学课本》开始到1949年的52年间,语文教科书的种类超过1800多种,达2万余册。从我亲眼所见的1200余种教科书传承来看,我们今天的语文书中很多课文,和清末民国是一致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要说剽窃和篡改课文,这确实是当下教材缺少原创性的一大弊病。但是,这一工作需要一批拥有深厚功底的文学家,到小学去教书,边教边编,花上三五年乃至十来年时间完成这项任务。至于选文的修改,据我所知,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选入《口技》一文,与当今所选内容并无差别,编者的用心,那是教育心,我们不妨宽容些。

不要把语文的问题和道德的问题捆绑在一起。叶开先生说,“语文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思想完全意识形态化,语文教育承载了过多的道德教化功能,很多还是虚情假意的伪道德和旧时代统治思想的糟粕”。自古有“文以载道”的说法,语文与“文”字密不可分。教育作为一个国家机器上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本民族母语学科,贯穿爱国爱家爱人的思想,并不为过。纵观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教材,爱国爱家爱人都是一致的教科书编辑思想,在母语学科中都有体现。教材不过是学习的工具,批判着接受未必就不是一种学习。

>>清代语文

不要把语文的问题和考试的问题捆绑在一起。每年高考,语文试题总是备受争议。一方面,作品被选作文学作品阅读的作家总是说,自己的文章原来的意思不是如此,出题者的答案自己做不出来云云。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场考试只有一个标准,这是标准化考试给带来的东西,和语文教育本身无关。

再看作文题,作文题作为分值最大的考题,对语文教育有影响是无法回避的。实际上,眼下的高考作文研究与八股文时代的备旨研究并无二致,这也是考试带给语文教育的弊病,与语文教育无关。要改变语文,不妨改改语文的考试标准。

纠正之难:融通文史哲,广泛学习中外各时期经典作品。

对于语文教材的改进和语文教育的改进,叶开先生提出了“以‘大语文’的视野重新定位语文和语文教育,深植于母语传统,融通文史哲,广泛学习中外各时期经典作品,以丰富的文化养料培根固基”。在本书中,以及在叶开先生所编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中,于这一点上多有阐发和解释。

从非教育者的眼光看,这话一点没错。语文课太狭隘,语文课本选材太狭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语文的批评都建立在自己的好恶基础之上,但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所做的语文教育,是普及化的教育,不是学派知识的传承之所。要实现“融通文史哲,广泛学习中外各时期经典作品”这个目标,不妨考虑在大学建立国学院,建立无锡国专这样的专门学校,才能够达到。

从教育者的眼光看,这话大有问题。语文“融通文史哲”,将是一次学科科学化建设的倒退,又会返回到传统蒙学教育的老路上去。另外,“融通文史哲”需要全国成千上万的语文教师具备“融通文史哲”的自身条件,绝非一朝一夕之力可以实现。

“广泛学习中外各时期经典作品”则更让人为难。一来,语文只是学校中的一门学科,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二来,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更多是要教给学生“广泛学习中外各时期经典作品”的兴趣和能力,而不是要让孩子在语文课上去完成这个目标,这样功利化的教育追求,只会让中国教育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语文教育肯定有问题,这无法否认。但是,我想说的是,在这个多元化表达的时代里,希望教育不要失去一贯的坚持,更不能失去教育自身的价值和方寸。

冬日读书,有感而发,一孔之见,望方家见谅。

猜你喜欢

文史哲科学化教科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我校举行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暨“5.17”讲话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重要回信精神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为什么众多大科学家都精通文史哲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文史哲人才培养也要“从娃娃抓起”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