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吴正宪 教育要站在儿童的立场

2017-04-11李鲁山

教育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研修队员儿童

文|本刊记者 李鲁山

对话吴正宪 教育要站在儿童的立场

文|本刊记者 李鲁山

眼中有人,心里有爱

记者:您从教至今四十七年,常年与孩子们在一起,您的儿童观是什么?

吴正宪:我的儿童观,想来想去就是两句话:一是“儿童是活生生的人”,二是“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意味着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生命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学会对每一个儿童给予期待与保护,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儿童是“有潜力”的人,但同时具备“不成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儿童,要注意开发、挖掘儿童身上的潜能,儿童能做到的,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要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让其在自主探索中培养自信和创新能力。儿童又是未成熟的个体,所以教师要包容、悦纳他们的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使之成为促进儿童再发展的新能源。

记者:您倡导的“眼中有人,心里有爱”对于儿童教育意义何在?

吴正宪:有一个群体,我们永远不能忽视——儿童;有一个核心,我们永远不能忘却——尊重;有一个坚守,我们永远不能丢失——情怀。

尊重、理解与善待每一个儿童是儿童数学教育的价值核心,也是“眼中有人,心里有爱”的本源。我们要从儿童的立场去想问题,做事情,儿童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和尊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就是要真诚地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用童心去感悟童心,就是要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心理需求来实施教育。有教无类是大爱,因材施教是智慧。

儿童的兴趣与自信是促进儿童进步的真正动力,因此,唤起兴趣是引导儿童学习数学的第一要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行为,“有趣的我才喜欢学”是儿童学习的普遍特点。

我们要悉心保护好奇心这颗“火种”,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孩子的情感、行为体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诠释数学的意义。不必过分拘泥于课堂的形式,帮助孩子形成“想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

教学改革在路上

记者:这些年您一直在做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吴正宪:20世纪80年代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一些繁、难、偏、旧,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我开始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重组,将小学高段教材四本书,重新组合成六个知识模块进行系统教学,根据数学知识体系和内在之间的联系重新组合,开始了“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教学实验。

九十年代,在教学实践中,我越发感觉到,对孩子而言,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1+2”的知识传递。我们不仅要教孩子会计算、会解题、会考试,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智慧的启迪、潜能的激发和人格的培养。当时,我率先提出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与国家2001年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三维目标很相似。随后,经过叶澜教授课堂教学生命学说的启发和儿童心理学专家张梅玲教授的点拨,我茅塞顿开,再来看课堂、谈教学时,我增添了“生命”的视角和“心理”的维度。

2000年后,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又一次点燃了我的教改激情。我从儿童心理发展需求和认知规律的视角重新审视小学数学教学。当时,我提出了“既有营养又好吃”的儿童数学教学主张,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儿童数学教学”替代了“小学数学教学”。

到了2010年,课改进入深水区,也越发使我进入理性的思考阶段。我再一次叩问教育的本质,再一次追问数学教育的价值。慢慢地,一个鲜明的思路呈现在我面前——“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的教育”。我提出了“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的主张,并将系列文章连续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我继而再追问:如何在具体的数学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思路渐渐清晰——用心挖掘数学教学中的育人潜能。我提出了“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烙下五颗数学的印”,即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坚守责任、拥有毅力、反思自省。让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儿童健全人格、完善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教师要学会自主成长

记者:对于教师成长,您有什么忠告?

吴正宪:教师的专业成长,个人努力确实很重要,但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不可忽视。第一,有一个好团队。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团队研修文化,让每位队员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融入团队,相互学习、协作对话、反思实践,实现共赢。第二,有一个好的领军人至关重要。领军人的人格、理念、学识、视野及专业素养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发展方向和专业水准,因此领军人首先要有思想,有能力,善团结人,能凝聚人。潜心学习,博众家之采,创自己特色。同时特别注重加强个人修养,提升研究品位,确保走在学科发展的前列。

第三,要有资源意识。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和珍惜优质教师资源的价值,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使优质资源最大化,实现共享共赢。另一方面要有资源的积累和加工意识,将日常研修工作的设计和研修过程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积累,将散落在教师群体之中的个体经验进行开发、梳理、提升,为日后的反思、加工、总结成果做好必要准备。同时要特别关注前沿的教育理论和研修成果,不断学习,为我所用。

第四,要有成果意识。从建立团队的第一天,就要思考究竟能带出一个什么样的队伍。团队发展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要准确制定每个阶段、每项活动的研修目标及整个团队的发展规划,它关系到团队发展的后劲和团队中每个队员的前进方向和水准。

记者:您的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近年走出了二十多位北京市特级教师,您有什么成功秘诀呢?

吴正宪:要说秘诀,也没什么秘诀,这些成绩首先是队员们自己的努力和基层学校培养的结果。我们的工作站只是为队员们搭建了一个互动对话、研究反思、学习实践的发展平台。队员们在这里“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直接聆听专家们的现场报告,并与专家面对面对话、交流、请教。史宁中、孙晓天、周玉仁、杨文荣、张梅玲、王尚志、马云鹏、刘坚等一大批专家教授都成了我们工作站的常客,是我们的团队专业顾问,有问题,我们就找专家解疑。

除此之外,队员们潜心研究,认真读书,我们每学期都向队员推荐好书目录,并定期召开读书座谈会,交流体会,分享收获。队员们积极反思、自觉发现问题,并努力尝试着解决问题。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过滤感性,沉淀理性,提升了研究品质和专业水平。

工作站特别注重队员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队员坚守课堂,扎根一线。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初步形成了团队研修文化,结成了团队学习共同体,队员们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了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研修队员儿童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