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2017-04-11夏红霞李强王书敏丁武泉朱启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3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夏红霞+李强+王书敏+丁武泉+朱启红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402168)

摘要:环境监测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环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环境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笔者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实验项目、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全程式考核方式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09-02

环境监测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环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监测理论知识与环境监测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桥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背景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招生初期因学院化学专业背景以及师资情况,主要培养可从事环境分析与检测方面的专业人才。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环境领域人才素质要求、专业能力要求,以及教师专业结构变化等,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不再适用。为适应新时期环境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以及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我校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构建了“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通过将环境监测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者通过优化实验开设项目、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模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以发挥实验课程应有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改革实践

(一)优化实验项目

我校是由师范类专科院校合并组建的一所本科院校,具有浓厚的师范院校特征。随着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不适应专业发展。为此,2009年我们构建了“平台+模块”的多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为进一步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学校于2015年再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强化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在专业技术课程中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但由于学分限值,在维持环境监测理论课时48学时的前提下,将实验课程学时数由48学时缩减到32学时,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根据专业特点、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对环保人才的素质要求,我们对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将实验课程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分析性实验以及研究提高性实验。基础验证性实验主要用于巩固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进一步规范学生操作动作(在大一时,已开设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化学实验等实验课程强化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综合分析性实验强调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实验方法的多元性、实验手段的多样性,强化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力图提高学生综合融汇的能力;研究提高性实验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在整个实验课程中,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几乎无任何思考,从而导致教学成效低下。为此,我们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在课前按照实验指导认真预习实验内容,完成实验预习报告,并将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标记在预习报告中。针对综合分析性实验、研究提高性实验,要求学生课前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自身理解设计出相关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引导式教学。从实际环境问题案例入手,引导式介绍开设该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在引导式教学过程中,突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理性理解相关内容;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点,进行针对性解答,并对实验中的关键性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此外,组织学生讨论他们自行设计的综合分析性实验、研究提高性实验方案,分析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提出修改意见。

在实验讲授过程中,及时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尤其是要运用动画或操作案例视频教学,实现实验教学过程声色并茂,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之前能对實验有一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从视觉上了解该实验的流程和实验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以便在实作时可进行比较、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发现、指出、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不规范性操作、危险性操作;讨论分析实验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尤其是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三)优化考核方式,进行全过程式考核

传统实验课程考核方式比较简单,过度关注实验报告的完成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获取知识的效果。为此,我们不断优化实验课程考核方式,将整个实验学习过程均纳入到课程考核中,实行全过程考核,力图通过优化考核方式的途径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性。目前,我校环境监测实验课程考核主要包括预习过程、实验过程以及课后考核三部分。预习过程考核主要包括学生预习报告、预习效果以及考勤等方式进行考核,预习效果主要是指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以及实验关键知识点的了解程度等(通过授课时的提问了解预习效果)。实验过程考核主要是指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连续性,以及对实验中出现问题或现象的分析能力。课后考核包括实验报告以及单独的操作考试,其中实验报告重点关注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分析和总结,尤其是实验异常现象的原因分析(原因分析部分内容在实验报告评分中占有较大比重)。通过上述全过程式考核,力求从考核方式入手进一步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改革成效

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课堂师生互动性得到极大增强,明显提高了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通过本门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操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培养了一定的科研意识,为后续实验/实践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敏苓,宋文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人才资源开发,2016,(16):196.

[2]杨乐,王开勇,张凤华.环境监测实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6):158-160.

[3]李伟东,江霞,杨华云.独立学院《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5,42(291):131-132.

[4]吴丽红,李晓惠.环境监测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6(2):71-72.

[5]吴晓霞,丁爱芳,刘存丽.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4,41(21):278-279.

[6]李丽萍.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环节与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16,2(8):73.

[7]汤红妍,朱书法,王辉,等.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州化工,2016,44(1):190-192.

[8]刘本志.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4,(10):145-146.

[9]吴丽红,李晓惠.环境监测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4(2):71-72.

[10]李强,曹优明,朱启红,等.环境科学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75-80.

[11]王书敏,郑士远,徐强,等.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模型嵌入式特色专业集群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18-23.

[12]孙玲,张惠芳.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6,(15):170-171.

[13]王書敏,曹优明,朱启红,等.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4):84-88.

[14]郭杏妹,卢平,张秋云,等.环境监测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5,18(4):89-91.

基金项目:2015年重庆市教委教改课题多功能开放式环境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153137);

2011年重庆文理学院教改项目,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编号:KJ110245)

作者简介:夏红霞(1981-),女,四川都江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修复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