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研究

2017-04-11史容郑锐洪谢觉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3期
关键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

史容+郑锐洪+谢觉萍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7)

摘要:近期,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受到各方密切关注。创业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创建新企业的技能培养。本文是从创业导向视角出发,在全部大学生未来开拓新事业过程中,探索如何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行动。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素质与能力存在的问题,为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创业导向;职业素质;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11-02

一、问题提出

2015年伊始,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创业创新活动持续生根发芽、迅速蓬勃发展。央视报导高校在校和毕业大学生是创业创新教育的重点培养和发展对象。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沃土,如何打造高素质的创业创新人才,如何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让高校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企业需求,具有较强的契合点,因此基于创业导向的就业素质培养问题,成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关注热点和焦点的研究议题。创业教育不局限于创建新企业技能的培养,而适于全部高校大学生解决拓展新职业和事业问题。传统职业规划教育的瓶颈在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本文提出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路径,从而为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政策思路和落实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供需数量和结构失衡,大学生普遍缺乏就业认知和较高的职业素质

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新增至765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大。受到全球化经济普遍放缓的影响,以及企业逐渐追求更高的用人标准,就业出现供需数量和结构失衡的矛盾。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热点问题。在大型单位多数要求相对更少数量和更高质量的新员工的同时,中小创业企业却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对希望入职的单位期望较高,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实际能力,往往在大型城市、大型企业以及热门专业扎堆,一些大学毕业生认为向自己伸出橄榄枝的多数企业条件不够优越,甚至放弃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另外,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入职心态浮躁,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和不系统[1],所学的知识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无法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入职后出现工作不适应、无法应对困难和逃避工作责任等诸多现象,导致一些单位甚至不愿把机会留给缺乏就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群体。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准备思维不够充分

大学毕业生普遍对即将到来的进入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较困惑,进行系统化的职业规划的心理准备不足,选择未来发展道路的时间过于仓促,选择职业的过程不知道从何下手。面对即将到来的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无法快速适应和调整自我心态,缺乏高质量的职业素质的思维状态。

(三)大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毕业生不仅存在认知不准、准备不足等问题,职业素质和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鸿沟。原有高等教育多集中于专业理论和学术的教育,大学生普遍存在职业体验不足和综合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现有的知识学习无法有效地转化为工作能力,适应和应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种类工作任务的能力较弱。

三、基于创业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对策

创业导向一词广泛用于组织内的创业创新活动。在本文中,基于创业导向的培养是让个体能够具备创业创新思维,具备敢闯敢做的精神,有效识别、主动追求新的工作机会,学会积极应对的处事方式与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一)明确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3],让高校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正确认知自我与职业,保持积极正向的心态

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现状、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和各个高校的优势特色,打造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相结合,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之前,通过学习培养创业创新精神和综合创业创新素质的系列变革课程和相关实践训练,让大学生具备创业精神、开拓意识、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让大学生意识到基于创业导向的职业素质教育不只针对于少数精英的学生群体,而是普遍面向全体的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二)实现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人才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

1.教学课程和内容更新。无论原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微调整,还是新开系列的课程和实验实践训练活动,需要遵循与时俱进和强调实践的培养特点,从逐步引导创业创新思维的养成、培养主动识别和积极把握创业机会的意识与能力、资源识别和有效整合方式方法掌握等方面,逐步推广基于创业导向的高就业素质人才培养的教学课程,逐步探索教学内容创新。

2.教学模式有待创新。根据与时俱进、创新性、实践性强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满足基于创业导向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目标的需求,需要及时大胆地突破传统的知识教授模式,将创业教育从知识传授为主转换为教师引导鼓励式与学生自主学习式结合,进行单一的教学模式逐渐向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发展,从而提高培养大学生的教学质量与实际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有待优化。基于教学模式创新,结合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网络化教学资源与案例讨论和问题解决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自动自主、积极参与小组互动式学习。

(三)重视跨专业的横向知识迁移效果和针对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局限于本专业内的知识学习,未来高职业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需要将纵向专业知识系统学习与横向跨专业知识整合相结合。不仅如此,如何找到跨专业的知识之间的共性与联系,加强系统式、联想式学习,以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留给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大学生的严峻考验,在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如何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应变和创新的能力培养是关键所在。提供一个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环境,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得毕业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多元化和持续变革的工作需求。

(四)培育支持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的社会和高校人才培养文化环境

除了需要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跨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政府、社会、高校和企业也要营造支持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的新教育模式的環境氛围。在政府出台了相关培养鼓励政策的同时,各个高校大胆进行创新改革,企业要给这些高校大学生更多的实验平台,社会需要给改革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更大的容错空间,帮助创业创新人才健康成长,才能更好地提高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剑,王红敏.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叹息——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5,(303):188-189.

[2]曾玲晖,张翀,卢应梅,马楠.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9-23.

[3]黄兆信,张中秋,谈丹.创业教育:大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有效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25-28,50.

基金项目:2012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个体差异的创业人才的创业倾向与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TJGL12-088);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创业导向的我市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拓展研究”(HE4004)

作者简介:史容(1982-),辽宁锦州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创业管理;郑锐洪,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谢觉萍,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职业素质职业能力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高职学生个性特征及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