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017-04-10李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教育

李峰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高等院校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其中的语文学科教育更是责无旁贷。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传统文化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在高职院校加强语文学科教育,搭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高職院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难免存在一些人生态度和价值取舍的问题。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资源,譬如:儒家文化中的“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为人处事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内在精神动力。当代的大学生即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于国家应该有着深厚情感。但是,这些激动人心的“民族”、“国家”、“理想”等信念在当今大学生中渐渐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光彩。激发和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振奋爱国精神非常重要。加强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

再次,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倡导核心价值。广泛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形成良好校园氛围的基本条件,它引导着学生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正确地辨别是非,提高鉴赏能力,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行为参照和价值取向,朝着社会核心价值观方向发展,譬如:古代君子风范就能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标杆形象,引导大学生约束自我行为,敢于为信念牺牲自我利益等等。

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第一,高职语文在课程体系中缺失。当今的许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大谈特谈的是专业课程或英语课程的设置,而根本没有语文课程,大学语文被看成是可上可不上的。我们说,高职教育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更要为他们提供民族文化传承、个人心智教化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服务,精心酿造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使学生学会做人、学生做事,最终达到提升人性和人力的相互统一。有些院校只看重专业课程的建设,只强调英语课程重要,认为多学英语就是与全球接轨,就是提升了社会地位。殊不知,语言的背后是文化,而文化的背后更是多方面实力的综合。中国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软实力还不够,语言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其实质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不自信的体现。所以,从教育行政部门到院校的教学部门都应真正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中流砥柱,不应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

第二,语文课程学时被压缩和减少。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多学制三年制,6个学期,语文课程一般开设为1个学期,每周2学时,按18周计算,共36学时。若除去学生实习2~3周,遇上节假日或大型活动耽误,一学期语文课30节左右,总共20多小时,甚至比不上英语课和体育课。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像本科学生那样具有学术研讨精神,也不像普通高中学生那样有升学压力,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除了上网、玩手机、运动、闲聊,很多人不知该怎么打发时间。故此,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不应只逼着学生背英语,把英语等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而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多读读经典,多背背古诗文,多掌握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校可适当增加大学语文的教学课时,毕竟它是举足轻重的母语。

第三,教学内容职业化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目前,高职语文课使用的教材基本由原来的纯文学内容或文学与实用语文知识相结合的框架转变为纯粹的实用型语文,以贴合高职教育中所强调的“技能”,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工具性。有的教材以实用写作为主,有的以口语表达为主,有的将实用写作和口语表达相结合。这类教材看似具有高职语文自己的“特”,与学生所学专业更加贴近,甚至是围绕专业编选教材,使语文教学实践与专业关系更加紧密。实际上,这种做法纯粹把语文当做一门技能来掌握,可以说是重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口头表达或回答问题,常常是信口开河、词不达意;平时作业或应用写作,经常语句不通、错别字不少。究其因,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太低,基础知识积累太少。所以,高职语文单纯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方面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是不科学的,也是远远不够的。

三、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给予高职语文教育应有的地位。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将语文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开,但是,语文课的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做法严重制约了高职语文教育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学好语文是学生学好专业技术课程的前提,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高职院校首先要树立长远的教育观念,明确语文学科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在学校的课程管理中应适当增加语文课时,或适当增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二)重视高职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爱因斯坦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高职语文教育不能作为专业课的附庸,在教学的内容、方法上不能只专注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要重视发挥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健康人格,体现人文价值方面的作用。这就要求对现有高职语文教材或高职语文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一套合格的高职语文教材或一套合格的高职语文教学体系,应该遵循“突出实用、提高素质、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的原则,突出应用写作、口语交际的实用功能和阅读鉴赏的指导功能,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不失偏颇。这就要求不断充实语文教学的内涵和人文特色,在“‘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下,使学生一方面“专业成才”,另一方面,更要“精神成人”,最终实现长远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三)构建具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模式。现在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效果平平,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模式的陈旧,缺少活力。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认为:“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是不合适的,应该调整和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学习。”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变化中的鲜活的文化现象和语文现象,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当代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渗透的力量,学会不断修炼和调整自己获取新的语文信息的能力,通过广泛接触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经典,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熏陶,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四)随时随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商品经济时代人们功利化倾向突出,大学生也略显浮躁,平时的学习中往往认为技能最重要,练好技能就可以胜任一切。殊不知,人在社会立足还要靠其他一些素质,譬如: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健康的情趣,等等。这些东西,在机械化的合同、简历等叠加的语文中是不能获得的,而必须在含有文学鉴赏内容的大语文的潜移默化中汲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好的传统文化修养,让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与己相随。语文教师更要用通俗易懂的讲解,使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引导学生拓宽人文领域,尽最大力度突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绝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所选的几篇经典文章,绝不仅仅只是告诉学生社会调查、合同广告等几种应用文的写作方法。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对母语和民族文化增添一份亲近和感悟。要由文学经典把学生引向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这是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更是语文教师必须达成的使命。

(五)开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语文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徜徉,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经典作品中的文化资源、人文资源,从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尚、审美意趣等层面进行多角度的构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首先,注重对传统经典作品中的现代意义进行挖掘,做到古为今用。其次,兼顾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兴趣需要,开设一些专题讲座。采取“平民立场”和“生活化”态度,不过于强调学术性,故作高深,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再次,融知识传承于活动之中,让学生了解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如组织参观博物馆、文化展;以“我们的节日”宣传为契机,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发动学生搜寻古诗文,体会其中深刻的托物言志之法;端午节可以包粽子、赛龙舟、舞龙灯,联想到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中秋佳节举行以诵“月”为主题的诗词歌赋等等,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高职院校应多创设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达到增强學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目的,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

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珍惜这经过五千年绵延积淀下来丰厚的精神资源,吸取精华,自觉地守护、爱护、保护并继承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也是高职语文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