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物流“双创”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7-04-10谢聪利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双创民办高校物流

谢聪利

摘 要:“众创空间”理念为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内涵拓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民办高校物流“双创”人才的培养却正面临着动力不足、能力低、融合与保障机制差等困境。对上述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提出民办高校、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四位一体”的物流“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民办高校物流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双创”教育;物流;人才培养;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27-02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共同承担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任务。由于其发展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所以在长期的办学积累中,民办高校依赖其自身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双创”教育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双创”教学理念。而物流管理作为多学科交融且发展迅速的应用型专业,更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由于创新能力差、经费不足等原因限制,在物流实践教学方面投入力度不足,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民办高校物流“双创”人才培养的意义

第一,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战略需要。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知识型社会的迫切需要,通过“双创”教育可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能力的创业实践,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我国物流行业也正通过不断的模式创新来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来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以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民办高校,应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去,这是积极响应国家“双创”人才战略的必由之路。

第二,有助于提高物流人才的竞争力。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素质的“双创”人才的培养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國家赋予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在“互联网+”、跨境电商、自贸区建设等大的经济背景下,社会对物“双创”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因此,民办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提高物流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二、民办本科院校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建校历史较短,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成果转化能力低,“双创”教育的开展显着尤为困难。

第一,学生参与度低。目前,部分民办高校都积极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学院针对商科所有本专科新生都开设了创业基础网络课程,政策出发点好但缺少有效的管控,学生关注的是能否顺利修到学分,而非该课程能够给他们带来多少创业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因此出现了上课时用手机来挂网络课,混课时的情况。这说明,学生与学校开设该课程目标不一致。学生对“双创”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该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参与度低。

第二,师资队伍“双创”能力低。大多数的物流专业教师都是转行而来,且主要承担的是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程的教学,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很多高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采取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形式聘请了一批企业导师开设创业讲座、创业论坛,这些导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但所讲内容和教学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管与考评,授课内容分散且缺乏系统性。

第三,政策保障机制欠缺。民办高校缺乏“双创”激励机制,未设专门的组织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论证,缺乏具体的帮扶政策;教师考核制度陈旧缺乏激励机制,教师创新动力不足,因此无法在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与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之间取得平衡,教学内容与方法老套,这与“双创”教育目标相背离;学生考核仍以成绩作为最终的考核标准,学生对物流的创新创业缺乏热情。

三、基于“四位一体”的民办高校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学校

1.明确物流“双创”教育理念。要不断深化高校物流“双创”教育改革,不能将“双创”教育停留在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而应将“双创”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的技能,铸就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格,进而提高物流人才的“双创”综合素质。教师应带领学生及时关注物流最新发展动态和创新知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和创业尝试为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比如,可以尝试与物流企业合作举办物流“双创”教育,双方设立一定的项目基金,一是用于对获奖的创业设计进行奖励;二是为获奖项目的落地和实施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解决学生项目经费筹资难的困境;三是解决了物流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2.机制创新。(1)学生考核机制创新。建立以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多元化学生考核机制,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以某一专业课为试点,设置以品行、能力、业绩、合作、创新等多元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以论文、专利申请以及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等形式进行学分置换或者免考,以此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考核。(2)教师激励机制创新。虽然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原有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诟病以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欢迎,但在各种严苛的考核机制下,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民办高校可以在教师的考核制度上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减少课时量或降低科研压力,或者针对物流“双创”教改的课程进行相应的奖励,以提高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

3.注重“双创”教学改革。(1)“以赛促教,赛教结合”提高“双创”能力。物流“双创”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提供平台和沃土,学科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衍生出聚焦效应、创新创业效应和扩散、发酵效应。通过竞赛,增强了民办高校、社会和企业的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涌现一批优秀团队,指导教师以及创新型物流人才,形成良性的物流人才培养环境[1]。(2)加大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通过邀请物流专业企业家为主导的课堂或讲座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发学生潜能,形成创新意识[2]。(3)设置交叉课程,提高物流“双创”能力。物流专业综合性与应用较强,设置物流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物流科技进步创新提供了新渠道,其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物流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克服了单一学科培养人才的局限,拓展了物流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空间[3]。(4)“通识教育”与“分类施教”相结合。首先,物流管理专业应将“创业基础”作为物流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实现物流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全覆盖,最大限度的激发物流专业的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其次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进行不同的“嵌入型”“双创”教育,邀请其他院系教师开设小型的兴趣课程,这种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专长特点进行创业,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

4.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外聘企业导师授课制,定期组织具有企业管理及创业经验的企业导师进课堂、进书院开展“双创”教育,鼓励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介入物流具体业务过程,有效提高专业素养。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及时跟踪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发展动态,承担更多横向课题,积极申请专利,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二)政府

“双创”教育是我国从人力大国向人力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这一战略有助于挖掘人才潜力,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创业潜力。政府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是学校认真落实和企业积极参与“双创”教育的基本保障。因此,政府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搭建民办高校与企业“双创”教育平台,特别是为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扩宽合作渠道。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完善的“双创”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以此来检验民办高校“双创”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企业

企业是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方。针对目前物流人才培养所呈现的供需不匹配的现状,物流企业应积极参与到民办物流人才培养中去,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量身定制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各种“订单班”。如“日日顺物流创客训练营”充分体现了企业携手高校,协作共建物流“双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行动,体现了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双创”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既为国家“双创”教育做出重要贡献,也在大学生中間树立了良好口碑,更为企业未来创新性人才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四)社会

民办高校“双创”教育对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社会参与是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有利推手,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和监督作用,为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挖掘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主要承担者,应及时向公众报道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新动态和新成果,从多个角度宣传当前社会对“双创”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为高校顺利开展“双创”教育营造良好氛围[5]。

四、结语

“双创”教育是我国当下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创新型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作为“双创”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确保“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当然,这一政策的落地离不开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三者的参与,因此“双创”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潘经强.竞赛效应驱动下的物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5).

[2] 徐绮爽.地方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4,(5).

[3] 宋继华,方兆琦.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3,(14).

[4] 王长恒.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

[5] 刘慧.“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2).[责任编辑 刘 瑶]

猜你喜欢

双创民办高校物流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