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教育发展视野下的明代学校德育管窥

2017-04-10李伟强

理论观察 2017年3期
关键词:国子监明代教育改革

李伟强

摘 要:新时期国家教育发展和改革对德育提出了高要求,推进德育教育不仅要引进海外先进教育成果,更要从中国古代教育发展中汲取经验。明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一个突出的时代,从新时期教育发展视野看,明代学校在法治教育、爱国教育、品德教育、理想教育、纪律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优秀成绩。为当今德育实施提供了不少启示。

关键词:明代;国子监;德育;学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156 — 03

德育是当今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主题。在2010年国家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要文件中,就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需坚持德育为先的要求。自2016年10月以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近十条有关德育的公告。德育在当今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为了促进德育的优化发展,有关德育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热门。

德育不仅是当今教育工作的重心,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教育发展和改革,既要引进海外先进的教育成果,也要加强对中国古代教育中优秀传统和经验的汲取。明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一个突出的时代,明代教育中有许多方面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

一、明代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实施德育的重要场所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全国高校和中小学校数量众多,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又非常长,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实施德育是首先要面临的问题。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到明代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建立起完整的学校系统

明代在全国建立起了完整的学校系统。在京师成立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接受全国各地学校的优秀学生到国子监深造。洪武初年,安徽凤阳作为陪都时,也曾在凤阳成立中都国子监,地位与京师国子监相当,中都被撤销后,位于凤阳的国子监就合并到京师国子监,师生搬迁到京师。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在北京另外成立了国子监,并保留原来位于京师的国子监,改称南京国子监,此后北、南两京国子监并称,地位相当,只是北京国子监因处京师,故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任务,北、南两京国子监各自分工明确。在地方,府、州、县都有各自的学校,府、州、县学校因所处地区的行政区级不同,规模也有所不同,府学在校园规模、师生人数、教师和学官品秩等各方面都较州学占优,州学则又优于县学。府、州、县学校都定期向国子监推荐一定名额的优秀学生。北、南两京国子监和全国府、州、县学构成了明代学校系统的主体。此外,在京师的学校还有宗学,招收宗室子弟学生。武学,招收武官子弟学生。

地方除在府、州、县地区成立学校外,还在各都司、卫所、转运司等军政驻地成立学校,负责所处地区的学生教育。另外还有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医学、阴阳学等,是明代学校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京师与地方学校纷纷成立,使明代学校教育达到了“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1〕1686的盛况。

2.学校教学与管理制度完备

明代学校教学与管理制度完备。国子监和各府、州、县、都司、卫所、转运司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需遵守严格的校纪校规,内容包括课堂、课后纪律,就餐纪律,宿舍纪律等,都有相关的规章。在学习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定期考察,要求学生勤勉学习,积极向上,只有成绩优秀,品德端正的学生才有机会被推荐到国子监继续深造。反之,若成绩屡考殿后,品德又不端正的学生,将遭到惩罚甚至劝退的处理。国子监学生的培养方案尤其严格,因国子监学生被寄予了储备官员的厚望。国子监学生除要求按时完成课业外,还能够被安排到各个中央政府机关实习。待完成所有的课业后,还有机会不通过科举考试而直接获得官职。明代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试,而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是学校学生,所以明代无论对待国子监还是地方学校的学生,都按照较高的要求来培养,务必使学生学有所成,能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明代学校在学生学习、实习方面的工作已经比较完善。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德育势在必行。

二、明代学校德育的内容

早在建国伊始,学校始创,明太祖就说:“古今贤能,首以学为本,次特以操持辅弼其所学。斯二事既行,则善名于两间矣。”〔2〕第三卷1b认为在学校教育中,传授知识固然是本责,而培养学生的品德操守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品德是传授知识的必要补充,唯两者并举,才可称是教育真正的成功。从新时期教育发展视野看,明代学校德育主要表现如下五项内容:

1.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明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使学生知法、守法、懂法,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国家颁布《大明律》和《大诰》作为学习书目。要求学生熟读,更重要的是将《大明律》和《大诰》的法律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地方学校岁贡生员到国子监深造,就需通过以《大明律》和《大诰》为一项内容的考试,可见明代对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之深。在国子监教育中,更是明确要求监生“每日须读《大诰》一百字、本经一百字、《四书》一百字,不但熟记文词,务要道晓义理”〔3〕606上,将法律知识作为每日必修的内容,既要熟读表面文词,更要读懂其中道理。学习法律知识与儒家经典互不偏废,这在一以儒家经典为准则的古代社会是非常先进的教育现象。明代之所以重视法治教育,一因“律令载国家法制,参酌古今之宜,观之者亦可以远刑辟”〔4〕2159,学生熟读国家法律,可避免在以后人生中误入歧途,从而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二因学生熟知国家法律及其运作,可为以后仕途早做准备,明代学生最主要出路还是做官,懂得法律知识对官员的廉政和高效行政都具有重要意义。

2.爱国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在近现代才开始产生,中国古代尚没有国家的觀念,但与国家观念类同的是人们对王朝的归属感。明朝领地北起长城,南至万里长沙,西起西藏,东至大海,东北至奴儿干,西北至关西七卫,西南至云南六慰,辽阔的疆土容纳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部落和民族,他们都向中央集聚,接受明朝的直接或间接管辖。各府州县和都司、卫所的人们对明朝自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其他部落和民族的人们也对明朝表示归属。明朝对所有领地内的学校学生都寄予了学有所成,为国家和社会所用的厚望。在民族地区设学校,使少数民族学生接受与内地学生类同的教育。学校教育内容包括文化典籍、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学生学到知识,在科举和岁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获得做官资格,也可以加深对本朝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加强对明朝的归属感。

3.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文明礼貌,遵守美德。明代学校坚持“学校之所,礼仪为先”,讲究“礼仪”,遵守道德规范,如尊敬师长、孝顺长辈、忠于职守、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知廉耻和荣辱。学生“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本,必先隆师亲友,养成忠厚之心”,然后才可真正成材,“以为他日之用”〔3〕604上。国子监是明代学校教育的中心,国子监草创时就将学生品德教育定为教育目标之一。“首善自京师,教化本原存乎太学,夫行礼乐,章伦典,明民而作士,以培政治,以定邦家,岂苟而已也”〔2〕第一卷1a,在国子监实施“行礼乐,章伦典”的教育,对于国家政治稳固和社会安定都有突出贡献,并且这种教育贡献不限于此。礼乐伦典发展到后世就突破了政治秩序的纲常,而成为社会生活倡导的礼貌,“章伦典”就是弘扬以道德伦理为主体的美德。学生成绩受学习能力的影响,不可避免有高下之分,但道德不应有优劣之别。遵守道德“乃士子立身大节。生员中有敦本尚实行谊著闻者,虽文艺稍劣,亦必量加奖进,以励颓俗”〔3〕418上,在学习和道德的抉择中,应当更注重对道德的教育,不能一昧追求成绩。奖励品德优秀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向善,营造和谐气氛。

4.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确定人生目标。学生身份最首要的理想是在知识的学习和品德和修行上有所成就。明皇屡发敕令,督促学生定立理想,勤勉向上。学校对学生“若不敕以学道之志,……则恐养非君子,用非贤人,徒劳民供。所以志于学者,志在谦柔恭谨,……岁月不变其所学,则贤人矣,虽齿落而头童,何忧乎?身不易耶。”〔2〕第三卷4a“学道之志”就是对知识和品德的追求,知识、品德兼修方能成君子,成贤人,值得用一生去追求。追求成功,实现理想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学校对缺乏理想抱负,好逸恶劳,不踏实进取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惩罚和教育,让教师“体知有等无志之徒,往往不行求师问道,专务结党恃顽,故言饭食污恶,切详此等之徒,果系何人之子,其所造饮食,千百人所用皆善,独尔以为不善,果君子欤?小人欤?”〔3〕605上了解学生的志气和努力情况,学生一旦误入歧途,必须及时加以规正。

5.纪律教育

纪律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各项纪律和规范。明代学校为了有序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制定了一系列校纪校规。如学生上课和食堂就餐期间,不得随意出外游荡;不得诋毁老师,诽谤他人;在校内需穿戴学生装扮,不得“脱巾解衣”,衣冠不整;遇到老师应当行礼,老师有问即答,不得“倨然轻慢”;宿舍务必保持整洁,不得留宿外人;不得私自换寝;官员和富家子弟不准带仆人上学;上课和其他学校活动不得无故缺席;外出办事,必须按期返校;住校生须按时回到宿舍,不得在外“酣歌夜饮,因而乘醉高声喧闹”,更不得在外“醉饮倒街卧巷及因而生事”〔3〕607上;请假须给出真实理由,办理程序……上述对学生的规定,大部分都合情合理。明代学校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校纪校规,一方面帮助学生约束不正当的行为,一方面也起到了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和规范的作用,使学生不仅在学校内遵守纪律,更能在社会上自觉遵守纪律,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三、明代学校德育对当今教育发展和改革的

启示

如何有效推进当今教育发展和改革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针对现在教育发展的状况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另一方面需要向历史上的教育发展和海外教育发展汲取营养,取长补短,以弥补现在教育发展中薄弱的方面。

明代學校德育带给我们许多启示。第一,加强法治教育。新时期的法治教育已经提出了新的内涵。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和改革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5〕这是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和追求,落实到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则需要加强对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的教育,只有学生和社会上其他人民知法、守法、懂法,才能在总体上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第二,加强爱国教育。自近现代以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属于国家的尊严和荣耀,形成了明确的国家观念——中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下,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学校教育也应当作出相应的努力。加深学生对本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凝聚成团结的力量,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尽心尽力;第三,加强品德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多方向的发展。但无论如何,都应当注重品德的修养。在新时期学校教育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中的品质,这些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和方案不应当只存在于标语和口号当中,而应该切切实实落实到学校日常教育和管理活动当中,使学生们切身体会到遵守道理对人生的裨益,认识到违背道德的危险性;第四,加强理想教育。新时期的理想教育首先要求学生树立正确和远大的理想信念。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奉献终身。在个人层面,定下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付出实际的努力;第五加强纪律教育。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纪律的教育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纪律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在学校尊重校纪校规,更应当学生在校外自觉遵守社会纪律,不扰乱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第六丰富德育内容。现在的德育发展较之明代自然进步不少,但是对德育发展的要求和期望也比明代高出许多。当今的学校德育,必须在吸收海外和历史德育优秀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

结论

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改革对德育发展提出了高要求,推进德育不仅要引进海外先进的教育成果,更要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中汲取优秀经验。明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一个突出的时代,从新时期教育发展视野看,明代学校在法治教育、爱国教育、品德教育、理想教育、纪律教育等方面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果。为当今实施德育提供了不少启示。当今德育应当在吸收明代和其他历史时期德育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德育建设与发展,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

〔参 考 文 献〕

〔1〕张廷玉.明史.选举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郭鎜.皇明太学志〔M〕.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嘉靖间刊本.

〔3〕(万历)大明会典.卷二百二十.国子监.续修四库全书.第七八九.史部.政书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校印本,1962.

〔5〕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国子监明代教育改革
参观国子监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