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影响

2017-04-08张小静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年8期
关键词:荧光食品检测

张小静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影响

张小静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势在必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开展食品安全技术研发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分析我国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技术研发现状,从多方面分析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作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法律体系;进展

食品安全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层次不穷,由于其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所以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我国已经形成以《食品安全法》和《产品质量法》为基础法律,结合各级政府机关颁布的地方法规,并以有关食品安全的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为补充,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1]。虽然该体系组织健全,结构完善,但仍然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说明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尚不能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技术支撑,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具有显著的完善作用,因此大力推进食品检测技术的研发,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3]。本文就现阶段我国食品检测技术研发现状和发展进行综述,并就食品检测技术研发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影响进行分析。

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随着我国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食物渠道丰富,可选择的食物种类繁多,然而社会上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食品原料种植饲养环节、加工生产环节和销售运输环节,所表现的问题呈多样化[4]。检测手段落后是目前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原因是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忽视良知和道德,采用多种手段方式不断进行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严重危害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

2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违法食品生产厂家将工厂建在城乡结合部或乡村中,这些地区地域复杂,社会阶层矛盾激化,造成执法部门执法困难,难以将这些企业取缔。更严重的是,这些企业不仅没有卫生许可证和生产执照,而且采用非食品添加剂和劣质过期原料进行生产,对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危险。2)人体通过饮食有毒有害物质造成的疾病被称为食源性疾病。食品原料在食品生产前出现污染、变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由于生产条件不足,食品在运输销售过程时保存条件不当,均可能造成致病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造成食品污染,而消费者在购买这种食物食用后可能会出现食源性疾病,严重危害健康。3)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中违规使用化肥、农药、激素、抗生素,造成在原料中大量蓄积,并随着人们对食物摄入而进入身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工业违规排放大范围污染我国的淡水和海水资源,来自于这些水域的水产品可能因为污染而造成食源性疾病。未经毒理学验证的新的食品原料和技术均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这一现状在新资源食品开发中频发[5]。

3 食品检测技术研发现状

3.1 应用纳米材料的快速检测技术

纳米材料具有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的优势,并在热、磁、电、光、声方面表现出优越的物化性能。当前我国纳米材料生产已具有足够规模,可以满足食品检测技术的需要,具有低成本、实时、灵敏、快速的优点。目前已经商品化的纳米材料主要包括磁性纳米粒子、荧光量子点、金纳米粒子、碳纳米管等,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电化学、荧光分子光谱检测领域,已开发出针对食品中三聚氰胺等违规添加剂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农药的检测方法,以及含有II-VI族或III-V族元素组成的半导体纳米颗粒组成的新一代荧光标记材料[6]。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磁性纳米离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磁导向性,可以和生物素、核酸和蛋白质集合,成为研究热点,以此为基础结合适配体、分子印迹、抗体和酶将开发出一系列的检测平台和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指将多肽、基因组DNA、cDNA、寡核苷酸、抗原、抗体等生物分子固定于尼龙膜、凝胶、塑料、玻璃、硅的表面,以生物分析点阵的方式分布,利用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对检测目标物的快速、灵敏和高通量的筛查。现阶段,生物芯片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已开发出多种技术平台和高通量检测芯片,包括对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如板崎肠杆菌、空肠弯曲杆菌、副溶血弧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O157∶H7、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种抗生素,如链霉素、恩诺沙星、氯霉素、磺胺的检测[7]。但是这种方法所需的开发成本和应用成本较高,造成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

3.3 PCR检测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经典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其利用DNA分子在高温下变性和低温时又恢复正常的扩增特性开发,具有染料颜色搭配灵活、特异性强和灵敏度高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品种鉴定、农产品溯源、掺假鉴别、转基因食品鉴定和致病微生物检测领域[8]。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多种自主研发,拥有知识产权的各类型PCR仪,和相关配套试剂,大幅度降低该技术的应用门槛,在基础单位该方法已经得到普及。

3.4 电化学检测技术

基于指示电极敏感膜表面发生电极变化开发的检测技术被称为电化学检测技术,它是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进行捕捉的检测手段。仿生材料、核酸、细胞、抗体和酶等构成的敏感膜均具有传感器特性,因此在电化学检测技术中,这些物质被称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具有快速、便捷、分布广、成本低的优点,已被广泛开发利用。随着纳米材料和抗体制备技术的提高,均可以显著提高当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开发出对食品中重金属、大肠杆菌、细菌总数、双酚A含量的快速检测技术,检测限达到ng级[9]。

3.5 免疫学检测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这一基本免疫原料实现的,具有特异性好的优点,但是在进行痕量检测时,单纯的抗原抗体反应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需要通过级联放大的手段进行检测,因此一系列的方法被开发出来。目前,基于免疫学的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胶体金免疫层析、免疫荧光、放射免疫等。这些方法中应用时间最长和应用范围最广的是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该方法具有仪器要求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好的优点,已经有100多种商品化食品安全相关的ELISA检测试剂盒上市,检测限平均在0.1 μg左右[10]。为了提高检测灵敏度,胶体金试纸条和基于适配子的检测方法被提出,检测限达到pg级。

3.6 荧光分子光谱检测技术

当分子处于刚性或平面结构,通常存在π-π共轭结构,当受到光能激发后产生荧光光谱,并发出荧光,分子随着所带电子基团不同,发生的荧光强度也发生改变,而且荧光光谱在灵敏度上高于其他吸收光谱,并且背景较低,适合用来进行有毒有害物质的痕量检测。荧光分子光谱法虽然优点明显,但同样存在明显缺点,因为并非所有物质都会发出荧光,能利用自身发生荧光并可被检测的物质更少,造成一定程度的应用困难。食品中污染的有毒有害物质通常具有杂环或芳香环类结构,可产生自身荧光,适合采用光分子光谱的快速检测技术进行分析[11]。现阶段采用该技术开发的产品包括:食品污染物快速检测仪、食用菌荧光增白剂检测仪、真菌毒素检测仪和手持式ATP荧光检测仪等,最低检测限达到0.1 μg/kg,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

3.7 光学分析检测技术

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最经典的检测方法是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和化学比色法,这些方法主要利用具有颜色变化的化学反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通过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试纸条、试剂盒、比色卡和肉眼直接判断的方法进行区分,具有快速简单的特点。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这类方法一般只能检测常量含量和微量含量的物质,对于痕量物质检出率较差。为改善这一缺陷,研究者通过开发针对不同物质的检测方法,达到提高检测下限的目的。如为开发检测蔬菜中残留农药的快检测试剂盒和检测仪,是利用胆碱酯酶催化靛酚乙酸酯发生颜色反应的原理,可将检测限至在0.25 mg/kg~30 mg/kg。毒鼠强化学检测试剂盒是利用毒鼠强可以与二羟基萘二磺酸发生反应生成紫红色物质,以此为基础开发的,可以在饮用水和食品中到0.1 mg的检测下限。类似的检测平台和方法繁多,包括对食品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色素和重金属都可以检测[12]。特别是近期开发单色器、激素式冷光源将这类检测方法的模块化、稳定性和精度均再次提升,达到实现快速筛查食品安全相关物质的功能。

4 食品检测技术研发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食品检测技术研发进展迅速,显著提高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下面通过几个方面分析视频检测技术研发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影响。

4.1 完善国家食品安全的管理体系

国家为保证食品安全,应该加强管理体系的建设,一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法律规范,一方面要用通过检测技术提升增强执法效率。比如采用最先进的检测手段,可以检测出违规混合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依法制裁违规企业,同时可以加强食品生产许可的认证,在生产源头把好质量关。

4.2 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

企业采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进行质量控制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这一体系可以从原料种植到食品加工再到消费者购买均可以包装食品安全性得到保障。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如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重金属快速检测技术、有毒化学物质快速检测技术,都可以有效的提高HACCP的执行效率,并提供HACCP的验证程序和监控程序的完善,保证食品具有足够安全性。

4.3 对违反规定的食品进行严厉打击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完善,可以加强对整个食品市场的监督力度,对不符合食品安全的食品进行严厉打击。随着快速、便携式的检测仪器出现,执法机构可以在食品的原料、生产线、包装车间和库房中进行有效检测,对处于各个环节的食品进行严格把关和控制,对任何具有违法行为的食品生产企业均可以有效监控,加大违法企业的检出率,配合执法机构加大打击力度。另外,对于处于偏僻地区的违法食品生产和销售商,快速便携的检测仪器可以显著提高执法人员的抽查力度,对违法添加、滥用食品或非食品添加剂的行为进行严格打击,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同时应加强简单易操作的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在市场上广泛销售,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配合执法机构共同打击违法行为。

5 结论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局势仍然严峻,人们对执法机构的执法要求越来越高,在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的同时,提高执法工具仍然必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具有许多突出优点,包括:1)快速、简单、操作要求低;2)样品不需要前处理或简单处理就可以检测;3)便携、经济、绿色环保;4)灵敏度高和准确度高。具备这些优点的食品安全快速技术可以随着科技进步,满足市场需求,从根本上促进食品安全检测水平的提高,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1]孔书玲.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完善路径探索[J].人民论坛,2013(29):126-128

[2] 宋新春.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食品,2015(17):9-11

[3]范洪琼.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中的主要作用[J].商品与质量,2016(13):16-17

[4] 孙爱芳,关炳峰,王法云,等.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学,2012,30(9):1375-1378

[5] 王慧.我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产品加工·综合刊, 2015(1):60-62

[6] 朱海,许稳健,杨星星,等.快速检测联苯菊酯的胶体金层析试纸条研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6(7):59-62

[7]陈爱亮.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1):173-186

[8]胡瑞丽,任方方,吴洋洋,等.基于多重PCR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J].上海农业学报,2015(4):34-39

[9] 汪霄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及应用[J].现代食品,2016,3 (5):23-25

[10]章钢刚,赖卫华.食源性致病菌免疫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9):3414-3419

[11]王静,王淼.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2):42-47

[12]田瑾,王冬.现代光学成像技术在食品品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6):63-63

Influence of Food Safety Test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Food Safety Legal System

ZHANG Xiao-jing
(Henan Professional Business Institute,Zhengzhou 450000,Henan,China)

Food safety issues were still emerging,affecting the health of our peopleseriously,improve the food safety legal system to reduce food safety incidents was imperative.Food safety testing technology wa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means to ensure food safety,to carry out food safet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improve China's food safety legal system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tatus of food safety and food safet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from the multiaspect analysis the food safety test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ffected the perfect effect of food safety legal system.

food safety;testing technology;legal system;progress

10.3969/j.issn.1005-6521.2017.08.050

2016-11-07

张小静(1983—),女(汉),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猜你喜欢

荧光食品检测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检测题
干式荧光发光法在HBV感染诊疗中应用价值
高荧光量子产率BODIPY衍生物的荧光性能研究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小波变换在PCB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荧光增白剂及其安全性和环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