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丹东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2017-04-07

山西建筑 2017年2期
关键词:丹东市丹东空间结构

张 肇 林

(辽宁丹东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 丹东 118000)

解析丹东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张 肇 林

(辽宁丹东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 丹东 118000)

介绍了丹东城市的基本情况,从城市定位、性质、规模、规划布局、景观等角度,阐述了丹东市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其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与现状,提出了今后丹东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控方向。

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布局,人口规模

0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地理学者研究城市的焦点,城市的现实生活在城市空间中得到反映,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也受其影响,城市的历史在城市所保留的有形物体中得到反映,人的意识和行为得到体现。

城市空间形态把城市中各种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影响下的城市物质环境历史变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就是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体现了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城市的三维空间表征了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建设区边界所构成的城市形状则体现了城市的外部主要轮廓[1]。

1 丹东城市概况

丹东市坐落于辽宁省东南部,南侧濒临黄海,北侧与本溪为邻,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西南与大连相接,西北与鞍山市、辽阳市交界,东北隔浑江与吉林省集安市相邻,市域面积1.529万km2,东西横距196 km,南北最大纵距165 km,大陆海岸线120 km。市域可开采的矿产有铝、锌、铜、金、镁、硼等,是中国著名的“硼都”,地热资源约占辽宁省1/3。丹东市域由长白山余脉和千山山脉东延部分构成,山体多呈北东向延伸,部分呈东西向和北西向分布,属辽东丘陵东部。自北而南依次排列着侵蚀断块中、低山区,剥蚀断块低山丘陵区和波状平原三个次级地貌单元,地势特征体现为北高南低。西北侧锦江山、元宝山、珍珠山等多座山丘形成的浅山生态带与东南侧的鸭绿江水体廊道间的空间是丹东市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区,海拔高程在60 m~192 m间,“面山背水”是城市空间特征,剥蚀与鸭绿江沉积作用交替构成了城市地貌景观。昔日河床经过整理形成了今日沿江城市建成区,海拔高程一般在5 m~7 m,地质条件较差,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及北部山地,海拔高程一般在20 m~40 m。

2 丹东市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丹东经济区是辽宁甚至东北的重要城市,丹东要凸显辽宁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辽宁对外开发的新高地、国际化港口城市和宜居佳地,建设“秀美、创新、和谐和幸福”的大丹东。

2.2 丹东城市性质

我国重要的中朝边境口岸、旅游服务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辽东地区中心城市。

2.3 丹东的城市规模

规划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约250万和城镇人口约187万是丹东人口规模控制指标,城镇化水平有望增至75%。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108万。规划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 060 km2,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2.17 km2。

2.4 丹东市域城镇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对接辽宁省域空间发展的战略要求,结合丹东市城镇发展现状条件、产业水平、交通网络等,统筹丹东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与辽东沿海城镇、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其他城市,构建“强核引领,轴线驱动,多点支撑”的开放型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

摘 要:虽然情感带来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都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长期以来心理学研究聚焦在消极作用。相较于普通心理学,运动心理学也是较注重消极体验,研究的焦点在焦虑和其相关的主题。虽然运动心理学涵盖了积极视角,但是运动技能的提升仍是研究热点。对于参加运动的人而言,首要目标是达到最佳状态,其中流畅状态对其起促进作用。据此,以运动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动态作为方向,以流畅状态研究的现有成果和将来发展的趋势作为切入点,采取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体育运动中流畅状态心理特征进行了研究,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突出中心城区的核心带动作用,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东翼中心和辽东地区发展极核。一核:指中心城区,形成丹东市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丹东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沿重要区域干线形成各城镇发展轴,对外加强联系,突出开放引领作用,对内增强市域城镇关系,带动重点地区发展。包括两条主要发展轴带。大丹城镇发展轴:以丹东—东港一体化都市区为中心,沿丹大高速公路形成市域的主要城镇发展带,对接辽宁沿海经济带。该轴连接大连,提升丹东对外开放能力,是丹东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协作的重要通道;沈丹城镇发展轴:以丹东中心城区为中心,沿沈丹高速公路形成主要城镇发展轴带。该轴向北连接沈阳,是丹东对接辽中城市群,融入区域协作网络的重要通道。

外围地区按照“保护为主,据点发展”的思路,以重点城镇作为节点支撑,实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山区发展。

2.5 丹东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以向南发展为主,适当向西和向北发展。其中以向南的新区作为城市主要拓展方向,形成综合城区;老城西侧浅山地区加强土地整理、棚户区改造搬迁,控制城市建设对山体的侵占,金山组团相对集中布局;适当向北拓展,与九连城镇形成联动发展;同时城区西侧和北侧山体生态环境应加强保育,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体现。规划管理的加强、城乡空间布局的协调、人居环境的改善、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等方面都离不开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

2.6 丹东都市区交通和城市组团规划布局

丹东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借鉴国内外大城市发展形态成功的经验基础上,确定丹东都市区交通重点对多条过境通道予以整合,加强都市区各城镇对外交通线路及场站的规划引导,主要包括东北东部铁路,丹大、沈丹和丹通高速公路,国道201线和滨海大道。加强对朝交通联系通道的建设和预留;中心城区与东港市、前阳镇、金山镇、五龙背镇统筹协调、一体化规划,构建“两横六纵”的高快速路网骨架,强化东西向快速交通联系,横纵互通互联,优化都市区跨组团间交通组织;统筹都市区一体化公共交通服务,形成骨干公交网络布局,强化组团快速公共交通联系;构建便捷、高效、无缝衔接的港口集疏运交通体系。

产业发展重心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形成内陆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围绕大东港和新城区两大引擎的核心带动作用,都市区形成临港产业圈和中心产业圈两大产业圈层结构;推进丹东中心城区、前阳镇区、东港城区三位一体同城化进程。

新区组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引领都市区的整体发展,积极承接老城组团的产业疏散;老城组团进一步疏散城市职能,逐步搬迁改造污染企业,积极发展区域服务;金山组团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物流业和教育培训等,承接老城组团工业扩散。主城区带动辐射东港城区、前阳镇区等。临港东片区重点与东港城区进行统筹协调,协调建设东港产业集聚区,积极打造丹东都市区副中心。前阳片区重点与前阳镇区统筹协调,建设前阳产业集聚区。外围九连城镇、金山镇、汤池镇、同兴镇和五龙背镇结合各自优势分工协调。

2.7 丹东绿化景观规划

丹东市政府对全市的“绿线”规划和落实进行了相应的计划,依据城市自然空间环境,结合城市形态的发展,对城市绿化建设做了进一步的规划:“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的生态层次得以构建,将形成相互叠加的复合生态绿地系统,依托城市自然山水,营造绿色生态基质;依托城市道路河流,构筑绿色廊道网络;依托主城区整体景观格局,使绿地斑块得以开辟。城市绿地系统将逐步完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将得到实现。按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控制绿地指标,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项目逐年按步骤高标准实施。

构建“依江伴海,山环城北,城随山行,水绕山城”的城市山水格局。塑造中心城区依山、沿江、滨河的特色景观格局。形成由城市自然界面、城市景观轴线、城市景观节点和城市整体轮廓等组织而成的城市景观系统。

现今丹东战略地位和复兴的重要时期,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节点,也是建设辽东地区中心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为保障丹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丹东在继续发展东港、前阳两大集聚区外,还要结合新区、老城区和金山三大组团的城市更新。今后拟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发展。

3 丹东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与现状分析

3.1 丹东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功能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城市空间形态可以看成是城市功能分化和多种活动所造成的土地利用的内在差异而构成的一种地域结构。城市经济功能是城市空间演化的主要动力,其演替过程也是空间形态随之动态变化的过程[2]。

丹东城市功能的演替开始于城市的建立初期,建国以前的城市,城市单一的政治功能使城市形成防御的形态。随着城市的经济功能由封闭发展期计划体制下的工业生产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主导的城市功能外向化的增强, 城市内部空间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的空间拓展。持续升级的城市产业结构不仅使城市发展能力增强得到促进,而且重要推动力也在现代城市化中得到印证,城市化模式在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得到促进、城市地域形态也在产业结构中有序变化。并且,城市空间扩展、城市新区开发、城市职能体系变化等城市化诸多方面的空间支撑和需求拉动都是产业结构升级变化所离不开的。丹东经历了开埠、殖民统治、战争的洗礼,城市经历了停滞、自由紧凑的发展时期。但随着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后,丹东城市建设拉开了新的篇章,城市空间得到了延展[3]。

3.2 丹东空间拓展与人口增幅

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力在城市人口增长方面得到体现,人口规模的增加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城市住宅、商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城市建设用地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扩展。丹东市市区人口由1999年的69.4万增加到2014年的80万,净增10.6万,而同期的建设用地面积由48.8 km2增加到91.24 km2。丹东市1999年—2005年间市区人口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处于一个良性平衡发展状态;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类产业开发区的相继设立,2005年以后的人口增长逐渐消弱了丹东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作用。2010年后丹东城市空间扩展速度相对迟缓。

4 今后丹东城市空间结构调控方向

整合产业资源,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是打造“辽东中心城市”的重中之重。形成“一轴两带,一核五片”的总体空间结构[4]。突破行政区划局限,在丹东城市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充分利用前提下,使产业发展方向得以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得以优化。城市空间的整合,发展姿态的调整将得以实现,更具发展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城市空间布局将得到形成。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服务业的发展。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是建设一批能够适应城市职能提升要求的基础设施的前提条件,使丹东对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力得到增强,丹东的城市品位和区域影响力得到迅速提升。

[1]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2.

[2] 钟 辉.沈阳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32-35.

[3] 张肇林.丹东市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演变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 丹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20)[Z].

Analysis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Dandong city

Zhang Zhaolin

(LiaoningDandongAcademyofPlanning&Design,Dandong118000,China)

With an introduction of basic Dandong city conditions, starting from aspects of city orientation, nature, scale, planning layout and landscape, the article describes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Dandong city, analyzes its spatial structure forming factors and statu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patial structure macro-control tendency of Dandong city in futur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planning layout, population scale

1009-6825(2017)02-0018-02

2016-11-06

张肇林(1979- ),男,硕士,高级工程师

TU984

A

猜你喜欢

丹东市丹东空间结构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原来我挺厉害的
高三的笑脸
丹东地区野生食用植物多样性研究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
丹东市近20年内结核病集团感染与暴发流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