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镇江端午风俗里“白蛇”踪影

2017-04-07舒琪雨

东方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白蛇镇江

舒琪雨

摘要:镇江与“白蛇传说”有着重要的渊源,2005年镇江申报的《白蛇传传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白蛇传文化”在镇江仍然留有文化空间,其中镇江端午节习俗与《白蛇传》有着密切的文化影响。本文将从白蛇溯源、端午风俗和现代“白蛇文化”的发展三个层面浅析端午习俗里的“白蛇”踪影。

关键词:镇江;端午习俗;白蛇传说

民间传说具有中国丰富的民间文化,在民间广泛流传。他们经过人们口头的演绎、升华,一直流传到今天。而《白蛇传》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故事发生地涉及了几大区域,杭州、镇江等。在千百年的变迁中,作为故事发源地之一的镇江,已经形成了以“白蛇传”为口头传承的文化空间。同事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镇江这座城市中,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又与“白蛇传”息息相关,具有独特的地域节俗特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间文化面临着萎缩,一些关于“白蛇”的端午民间习俗正在被年轻人逐渐淡化,镇江“白蛇传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挑战。

一、“白蛇传”溯源

“白蛇传”在民间历经千年的演绎,故事情节经过不断的嬗变,白娘子的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同时故事所富含的文化内涵也在变 化。成为了一个有着悠长形成发展史的民间传说。从我们最早看到的白蛇故事《西湖三塔记》,到民国年间托名“梦花馆主”的文人所作之《寓言讽世说部前后白蛇传》。

学界对于“白蛇传”发展故事演变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唐朝《博异志》的《李璜》短篇开始,到宋代洪梗的《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为止。这个阶段的白娘子形象皆为蛇妖化作美女,诱惑男子,贻害民间的形象。她们只能称作妖,凶残狠毒,不具备“人”的特点,外表的美丽与内心的凶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阶段以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主,这一阶段的人物形象逐渐清晰,主要的故事情节也已经出现,最主要的是白娘子的形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志怪形象向伦理说教过渡。第三阶段以明朝陈六龙的《雷峰记》开始的到清朝玉山主人的中篇演绎小说《雷峰塔奇传》,白娘子逐渐褪去妖性,性格的主要特征也变成了勤劳善良为主。

白蛇故事的嬗变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接受心理,和作者的创作心理。从妖气甚重的志怪形象,到脱去妖性的善良的一个女子形象,逐渐符合了社会道德所规范,所希望成为的女性形象。“白蛇传说”也形成了其特有的民间文化。

二、白蛇与镇江端午习俗

在白蛇故事的发展中,开始慢慢与镇江发生关系,与镇江“三山”之一的金山发生关系,同时“端午惊变”等重要情节也发生在镇江,形成了独具内涵的端午民间习俗。

白蛇传故事起源于唐宋,到了明清基本定型。这期间,冯梦龙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将法海与金山寺结缘。这其中有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冯梦龙所编刊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出现的四个南宋时期镇江地名“针子桥”、“五条巷”、“渡口码头”、“金山寺”,镇江专家陆朝洪先生曾对其进行考证,证明了其真实性。

在“端午惊变”这一章节中,在端午节许仙受到法海的挑拨,将雄黄放置酒里,白娘子喝下显现出了原形,许仙掀开罗帐被惊吓之死,继而有了后面的嵩山盗草、水漫金山等情节。而这一情节对端午习俗产生一些影响。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以此来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在江南地域俗称过端午要吃“五黄”,雄黄粉便是其一。有的家庭还会在屋顶撒雄黄粉,门上插菖蒲,身上揣香包,达到辟瘟除疫的习俗,这体现人类对瘟疫的预防与抗争。

家中还会吃“十二红”,传说可以避邪。“十二红”均为五月应时蔬菜和瓜果,样样带红:有枇杷、红果、拌黄瓜、炝虾子、炝萝卜、烧鸭汤、凉粉皮、咸鸭蛋、炒莧莱、烧黄鱼、红烧肉、雄黄酒等。

在孩子头上佣雄黄酒画“王”字,穿老虎衣,挂老虎肚兜,系“长命缕”等辟邪之物件。这些都表现人们对于现世和谐生活的良好愿望。

同时,在镇江每逢端午在各个剧场、书场都轮番演出有关“白蛇传”的戏曲、曲艺。群众聚集在集镇演讲、演唱与“白蛇传”有关鲜活的故事。许多人家中,药店门口均发放中药熬制的免费避暑药汤等。这些都具有着独特的节俗特色,同时也表现了着和睦的邻里关系。

三、端午习俗中“白蛇文化”的现代发展

“白蛇中心”文化在镇江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它与镇江的一些民间风俗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镇江的民间手工艺品,内容题材丰富多样。因“白蛇传”故事与镇江的渊源,以及随着镇江已逐步成为“白蛇传”传说文化的中心,在镇江的民间手工艺作品中,以“白蛇传"故事为题材的艺术创作最为常见。

同时,位于镇江西津古街街头的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已成为“白蛇传文化”集聚地。馆中有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的20多个省、市的民间文艺专著、资料数万册和珍贵的手稿80余份。还展示有与“白蛇传"相关的话本、弹词、戏曲、文学的稿本,如:宋话本、唐传奇、魏晋志怪小说的《白蛇记》中《西湖三塔记》、《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等。同时,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积极出版由数十位文化学者、民间艺术专家所撰写的《白蛇传文化集萃·论文卷》、《白蛇传文化集萃·异文卷》和《白蛇传文化集萃·异文卷》已经被列入“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金库丛书”序列。

与此同时,镇江政府积极构建“白蛇传”文化中心,重新构建金山“白蛇传文化”,新建“白娘子爱情园”等,通过景观的构造来达到文化的一种符号。文化作为一种记忆,具有遗忘机制,它在选择的过程中必将伴生遗忘。景观符号的构建是一场别有用心的符号编码过程,将文化在景观的塑造中,逐渐融入其中,以一种直观地形式重现,以此来达到永久记录的目标。

虽然政府及相应的文化机构致力于保护构建镇江的“白蛇文化中心”,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村庄,集镇越来越少,人们大多居住于现代的城市之中,年轻一辈追求快节奏的生活,端午习俗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如今每逢端午,雄黄慢慢消失在各家各户,在各个剧场、书场曾轮番演出的有关“白蛇传”的戏曲、曲艺逐渐失去了声音;群众也慢慢不再聚集在集镇演讲、演唱与“白蛇传”有关鲜活的故事。这些举动拉开了“白蛇”文化与普通百姓的距离,给镇江“白蛇文化中心”的建设带来了一些问题。

四、结语

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大都富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同时民间故事也包含着独特的民间文化。在镇江端午风俗里的“白蛇文化”是民间文化与传统节日习俗的一种交流,同时也是人们的一种情感表达。

镇江端午“白蛇文化”文化内涵在镇江地区就不仅仅具有优厚的民间风俗文化,更有着人们对于现世和谐生活的良好愿望与日常生活中对于“真善美”的重视。这是端午节俗中值得弘扬的积极精神,又能够填充镇江的“白蛇文化空间”,使得镇江的文化内涵更加雄厚。

如何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继续保持镇江地区端午习俗中独特的“白蛇”文化,对于构建地域节俗特色很有趣味。

参考文献

[1]王立、刘莹莹:《四论白蛇故事的嬗变》;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第五期

[2]孙竞:《近十几年白蛇传研究综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36卷第2期

[3]金璐明《白蛇传在镇江的立体性传承与保护》;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1年第8期

[4]白雪《“白蛇传”与镇江民间手工艺》,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白蛇镇江
“白蛇传”故事中“白蛇”形象的历史演变
遇见镇江
镇江香醋
蛇与玫瑰
镇江阁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上映讲述白素贞凄美爱情
《白蛇:缘起》挑战CG动画创作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进军贺岁档 以东方经典IP为基础挖掘“白素贞”爱情故事
狮子山
身体觉醒:双重人格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