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中拜访普林斯顿(外一篇)

2017-04-07夏雪

少年文艺 2017年3期
关键词:普林斯顿杨振宁研究所

夏雪

在新泽西州小住时,听说普林斯顿不远,心中便燃起了去看看普林斯顿大学及其高等研究所的强烈愿望。据说普林斯顿只是一个人口不足三万的小镇,因为普林斯顿大学和高等研究所的杰出才得以蜚声世界。

那天下起了雨,还很稠密。雨帘外朦朦胧胧,深远莫测。进入普林斯顿,很难分辨哪里是大学和研究所。车窗外是一大片风格相同的别致楼房,我们用半个多小时围绕学府转了一圈,可并没有看到想象中应该有的宏伟大门之类的景观。暑假已经开始,又是雨天,路上几乎难见人影。在一条横向的马路边,我们看到了一幢风格独特的大楼,门口停着很多汽车,有一些人进进出出,我们便也跟了进去。

门厅后是一个服务台,一块竖着的牌子告知我们这里是一个国际学术会议的联系处。曲尺形的办公桌里面有两位中年女士,穿深色西装的一位在专注地整理材料,穿蓝色套装的正轻声接待一位显然是来自异国的女学者。她们高雅的服饰和雍容的风度,仿佛象征着普林斯顿的神圣。

等到穿蓝色套装的女士微笑着问我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说想参观杨振宁曾经工作和居住过的地方,想打听怎么走。我们原以为一报出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就会马上得到相应的回应,因为杨振宁在普林斯顿曾生活了整整17年,且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都是在这里取得的。

女士眼神迷茫,我们又告诉她,杨振宁是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见她还是茫然,便又补充了一些说明,期盼能唤起她的联想。她很认真地听着,接着又郑重地问了一遍杨振宁的姓名,思索一下后要我们稍等,便回身去和那位穿深色西装的同事低声商量。我们隐约听见“杨振宁”和“诺贝尔”被她重复了两遍,那位女士停下手中的事情,转过身凝神寻思,还抽出一本材料翻了一下,最后摊摊手摇摇头。

回到我们面前,穿蓝色套装的女士深表歉意地说她们不知道有这么个人,但是不要紧,可以到国际交流中心去问问,那边一定会有答案的。说完她给了我们一张普林斯顿地圖,在上面圈出了交流中心的位置,还指点了具体方向,告诉我们穿过马路后该怎么走。

国际交流中心在一座大楼顶层,楼里静悄悄的,我们是唯一的访客。一位年轻的姑娘闻声过来接待我们。为了给她尽量多的信息依据,我们不厌其详地点明了“高等研究所”“诺贝尔物理学奖”“宇称不守衡”“规范场”等可资利用的关键词。她专注地听着,像提醒自己似的一遍遍重复我们给出的关键词,一双清澈的大眼睛微含笑意地直视着我们,好似两扇洞开的窗。她在电脑里查了一会,最后也摊摊手抱歉地说帮不了我们。她的神情始终是那么平静和优雅,俨然是我们在向她打听一个刚入学的新生。

我心里嘀咕,怎么会连杨振宁都不知道?太不可理解了,杨振宁的名字在物理学界可是如雷贯耳啊!

走出办公室,走廊里是一长溜高大的玻璃窗,放眼望去,雨雾中静穆着的是普林斯顿各种各样的楼房屋顶,层叠错落。我猛然一惊:哦,这是在普林斯顿!这里哪个屋顶下面不排着一长串杰出智者的姓名?哪扇窗口里不是酝酿过许多改变科学进程的发现和发明?曾在这里执教和从这里走出去的科学家、大师和泰斗难以计数,灿烂的星星一旦汇入这条银河,不也就成了一个普通的亮点?

沿着宽大的楼梯拾级而下,我想起在普林斯顿生活了22年的爱因斯坦,弥留之际他曾再三叮嘱和要求身边的人,千万不要为他举办任何悼念活动,不要公开埋藏他骨灰的地点,更不要给他修建墓碑,也不要让他的住宅变成人们参观的纪念馆。他还要求高等研究所务必将他的故居让给新来的师生们居住,将他的办公室让给别人继续使用。他说,保持这些房屋供人居住的原始用途就是对他的最好纪念,因为房屋就是房屋,不能因为某人居住过就要改变功能,使之成为特权的标志。有着这样传统的普林斯顿,对名人的态度自然也就如此心平气和了。

离开普林斯顿时,车窗上来回挥动的雨刷催我思考,我蓦然觉得似乎重新认识了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小镇,他只是一个普通居民,过着日常生活,很多人不认识他。他曾经在这里做过研究,有过成就,现在他搬走了,年轻人自然也就不知道他了。一切都那么平淡自然,就像日常生活本身。

今天回想,觉得那次没有结果的寻访本身就很有象征意义,正如“灯火阑珊处”的“那人”重新汇进了“众里”,并因此而更加充满生气。

猜你喜欢

普林斯顿杨振宁研究所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发展理念及其成功因素研究
中小学书法课程研究所书法作品选登
金块藏匿在哪儿
昆虫也会便便吗?
爱因斯坦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杨振宁的放弃
放弃也可以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