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翻转”,建构儿童诗意思维

2017-04-07刘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翻转脚手架古诗

刘洁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作品,囊括了古人的智慧,彰显了民族的灵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第三学段(5~6年级),应“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提纲挈领地展示了古诗在儿童阶段的重要性。但是,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常存在支离破碎的解析,远不能让学生达到既知其意、感其情、解其境,又悟其法的境界。而翻转课堂,讲求将学习知识放在课前,将内化知识放在课上,这是对教学结构的翻转,也是对儿童认知规律的尊重。古诗教学翻转课堂,将大大拓展儿童学习古诗的广度和深度。本文将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江雪》为例,探究微课程教学法在古诗翻转课堂中的实践,以帮助儿童进行诗意思维的意义建构。

● 问题导向,搭设有效性任务单

如何能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思维思考,帮助儿童尽量找寻认知与思维的规律呢?我认为,首先应借助在微课程教学法中最具有灵魂意义的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意义建构。

1.站在儿童立场,建构儿童思维

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要尊重儿童的自然法则,他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经历来取代儿童的学识基础,而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建构儿童的学习思维。

(1)尊重儿童主体性设置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困惑与建议”,都能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此,仅以目标为例阐述。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达成的预期效果,而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要达成的认知程度。对比《江雪》在传统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中的目标设置,可见:

教学目标(传统课堂目标):①理解“千山、绝、万径、踪、灭、蓑笠翁”等字词的意思。②理解詩句意思,能熟读并背诵、默写古诗。③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达成目标(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目标):①会用“分析音形义关系”的方法,正确写出“径、踪、翁、钓、孤、寒”6个生字,理解这6个生字的意思。②理解微视频中介绍的五言绝句的3个特征,能读通、读顺古诗,表达真情实感。③能借助运用工具法、平仄诵读法、串词连句法等,解释全诗意思。④理解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古诗写作手法,能够搜集和鉴别同类写作手法的古诗。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模块,在建构儿童思维的方式上体现了如下两点:一是尊重儿童主体。常规教学是用教师的话语来替代学生的话语,是“教师要学生如何”,而翻转课堂是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是“我要如何”。二是明确方法指导。传统课堂的目标由于是站在教师“教”的立场,所以侧重于结果,忽略了过程。而微课程教学法中的目标,是站在儿童“学”的立场,采用“方法指路、目标明确”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更好地解决儿童的“学习任务”。

(2)尊重个性化互动设置

一是个性化选择时间。课前自主学习的优势在于: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遵循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规律,来完成微视频和任务单。于是,在微视频中加入“暂停设置”,在任务单中设置“配套学习任务”,这些可以帮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达成相对于自身的最佳效果。二是亲子互动评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也从来都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互动。基于这样的思路,在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评价环节,我加入了“家长评价”和“自我评价”。

2.填充认知鸿沟,注重三个转化

古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但由于年代久远,会给人以陌生感。诗歌早在上古时期便已存在并口头流传,如《诗经》中的“国风”就采自民间。可见,诗歌并不是士大夫的独宠,它具有生活性。因此,指导小学生写古诗,要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置上遵从三个转化。

(1)模糊认知转化为清晰概念

很多人认为小学生不必明确概念,只需要大体了解即可。而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学习要建立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否则就得不到很好地建构,会造成认知鸿沟。因此,在任务单中,可尝试规避模糊的认知。例如,在理解古诗“对仗”特点的学习时,我们可以采用搭建微视频和配套任务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一是明确“对仗”概念。微视频中结合已学课文《春联》的内容,明确“对仗”的意思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当”。二是写下“对仗”概念。该概念的学习并不是停留在“了解”的基础上,而是让学生在任务单上写下来。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了解到理解的认知提升的过程。三是掌握运用概念。结合“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等诗句来加深理解,让学生在所学的古诗中找一找对仗的词句。

三个步骤,看似简单,实质是力求做到对知识学习的层次性解读,并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

(2)知识传授转化为问题引导

在了解“借景抒情”这一古诗写作手法的任务达成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借景抒情,而是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引导的方式。通过微视频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古诗的意思,再往深处想想:古诗都写了哪些画面?圈一圈。只是为了写景吗?在诗句中你还发现了什么?”给出问题导向,让学生在动笔圈画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前两句写的是“所见之山”“所想之鸟”“落满雪的道路”“早已不见了的人的踪迹”“身披蓑笠的男子”……这些“山、鸟、径、踪、翁、雪”构成了一幅寒冷孤寂的落雪图,这是对雪景的描写;而“孤”“独”二字,则是诗人情感的流露和彰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中能够借助批注,进行自我学习和探究,这是“问题导向”这一脚手架适当搭建的效果。

(3)陌生化课堂转化为形式预告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课堂感受,看似设计了很多层次性的问题和引导,实则是让学生在一种不安全的学习中度过了从思维分散到思维聚拢,从思维无所适从到思维依赖教师的学习进程。当学生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或教师讲这些是什么意图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就达不到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微课程教学法能规避这个弊端,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的形式预设,使其做到心中有数。

当学生看到课堂中有“合作写作,选图配诗”的环节时,他们的脑海中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提前构思。由于每个儿童都渴望展示优秀的自我,以得到激励,所以很多学生会自主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学生写出古诗的重要学习载体,我在问题设置和任务驱动中,搭建了方法引领、概念具象、问题思考、课堂预设等多个课前“知识学习式脚手架”。

● 整合资源,搭配延展性资料包

由于儿童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单一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还不足以驱动儿童的兴趣与学习动机,所以要搭配生动形象的微视频,整合乐、图、画、声等元素,为儿童的诗意思维搭建资源个性化脚手架。

1.古色古香,动态落雪图

如何能够让儿童在无教师监管的情况下自主有效地学习?激发其学习动机是最重要的手段。在微视频的设计中,我选择了古色古香的诗境背景图。“满屏落雪,青色天空百鸟飞绝,雪满千山空旷野寂,唯一扁舟一蓑翁,寂寥垂钓,何止千万孤独。”这样的动态画面呈现给学生,是带领学生理解诗意,走进诗境的媒介。它能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化学生的情感,激發学生的想象。

2.资料链接,尊重个性化

学习不能拘泥于眼前的所见,要有所想、所思和质疑。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诗作者柳宗元的背景介绍,学习古诗的资料链接,以及“为你读诗”“中国诗词大会”的推介欣赏,这是对学有质疑、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学生的文化奠基。如果学生能够在纷杂、急躁的大环境中,寻得一方诗意的净土,那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自身修养的润泽。

3.自主学时,对应任务单

在对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调查中,班级38人全部完成至少一次的视频学习并按住暂停键,对应任务单完成任务。其中,52.6%的学生回看2处以内的学习;47.4%的学生回看的视频点超过3处。这种学习方式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调查,回看最多的是对“三种朗读法”“借景抒情”的介绍和问题引导。而在课前批改自主学习任务单时,我却发现,以下两个知识点对应的任务完成得最好。

任务二(检测目标2):

用“-”“—”“//”等朗读符号,给下面的古诗做标记,朗读3遍。

任务四(检测目标4):

(1)你还搜集到了哪些写作手法为“借景抒情”的古诗?写在横线上。

(2)趣味连连线。

由此可见,微视频的学习不仅能辅助学生完成任务单,更重要的意义是尊重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动机,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法,为儿童学习古诗搭建了“资源个性化脚手架”。

● 情境体验,搭建具象化新思维

创作诗歌,尤其是古诗,要具备有情感、个性化、张扬的“情趣”,要拥有真实性、主体性的“器识”。而一旦具备了这样的“诗心”与“诗源”,再加上些许的诗歌声韵、格律和技巧,便可以别出心裁,甚至惊艳四座。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的学习,已经为儿童创作诗歌搭建了声韵、格律、技巧等的策略性脚手架,而情感、器识的脚手架要如何搭建呢?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借助情境体验,激发原有的、蕴藉的情感和器识。

1.朗读想象,诗境的情感表达

苏轼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中写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后人引用作出“好诗不厌百回读”来强调读诗的重要性。在课堂的复习检测环节,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前所学的平仄朗读法、二三式朗读法、吟诵法等,进行小组合作朗读并展示。

朗读是最入情、入境的内化。当小组同学用“平长仄短”的方式诵读诗歌时,那种抑扬顿挫的古诗意味自然呈现。这样的朗读方式不仅是对读的强化,更是对古诗节奏的把握、对诗歌声韵的启蒙、对诗句意境的想象。

2.以身示范,下水诗的诗情激发

当一名语文教师身上流淌着“一身诗意寻千瀑”时,“万古人间”的“四月天”便是语文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诗歌意境。

于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课堂中也把自己的一身诗意大胆地进行了挥写,展示了自创诗歌。

题赏鲤图

风动舞罗妆,烟起送暇光。

乐哉游锦鲤,无情扰涟慌。

渔舟残照

蹁跹渔网映霞胧,

却道锦纱绾暮穹。

水巷小舟影绰绰,

染火平江伴残红。

在配着古典曼妙的旋律诵读诗句后,班上的学生已是满脸的羡慕和赞叹不绝的声音,而眼神中流淌出来的激动和兴奋,则是对“跃跃欲试”和“入情入境”的最好诠释。教师的下水诗歌,流淌的是自身的“情趣”和“器识”,传递的是表征性的“诗心”与“诗源”。

3.选图题画,创作的诗意调动

有了诗情和诗境,学生的创作呼之欲出。我提供给学生彩印的“梅兰竹菊”四幅图,让学生自由创作,或依托已被调动起来的画面、回忆来创作古诗。课堂中,半数以上的学生能够静心创作,奋笔疾书,时而抬首畅想,时而低头赏图。大约15分钟后,便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写完,并进入互相修改和完善展示阶段。以下是本班学生创作的部分诗歌,可窥儿童的诗性一斑。

竹子

狂风袭卷空,竹子立岩中。

万风也不怕,任它什么风。

咏梅

红颜独自绽,白雪落满山。

我等燕归来,飞燕去南岸。

课堂是知识的内化,也是思维的碰撞和探究的达成。站在儿童的立场,把教师自身当作语文,以自身的胸襟和素养,用入情、入境的吟诵方式,加上惟妙惟肖的“梅兰竹菊”彩图,这便走在了调动儿童已有的认知和情感之旅中,蕴藉了“诗心”,开掘了“诗源”,搭建了“具象体验式脚手架”。

● 问渠审视,诗意思维的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儿童创作古诗的源头活水,除了搭建的“知识学习式脚手架”“资源个性化脚手架”“具象体验式脚手架”外,在翻转课堂实践中,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重儿童发展规律,找准最近发展区。古诗有古诗的任务驱动和学习方式,不同的文体也有相应的策略。但在文体个性之外,还应有学科的共性,最重要的就是儿童发展认知规律的共性,要找准儿童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学目标、学习达成目标和驱动性问题,做到有据可依。

第二,尊重学习认知特点,搭建脚手架。四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活跃,情感和学习热情极易被调动,只要研读好学情和文本重点,便可以三搭脚手架,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第三,尊重学科工具特征,建构知识体系。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能忽略任何一个,走向极端主义。因此,要借助“三剑客”为学生储备好清晰的必备知识,如朗读技巧、表现手法等。

第四,尊重语文人文情怀,抒写诗意童年。童年是最美妙的歌,教师要做采集歌曲的编辑,更要做一种诗意的语文。同学生一起在翻转课堂中成长,涵养一身的文化。

在古诗翻转课堂中,让儿童与最早的文学形式相融合,站在儿童的立场搭建三类脚手架,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儿童的尊重与关照。哪怕没有严格的声律与平仄协调,但那种涌动于童心的诗情画意、流淌于胸际的美好悸动,不也是文化的积淀、诗意思维的萌动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卢梭.爱弥儿[M].胡以娜,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6]张国宝.关注古诗学习中真实的儿童[J].江苏教育研究,2014(11).

猜你喜欢

翻转脚手架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建筑工
攀爬脚手架
劳劳亭
五叔
脚手架楼(大家拍世界)
“没有围墙”的幼儿教育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