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秦封泥看秦文化发展

2017-04-06史研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封泥丞相秦始皇

史研

摘 要:秦封泥指的是流行于秦汉时期的封泥。封泥的出土,为我们研究秦朝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封泥是以泥团加盖于古代文书囊笥的绳结处,再在其上盖玺印所形成的。其表面所呈为阳文,正是这些古代的字迹,为我们揭露了深藏于历史尘埃中的秦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打开了秦朝研究的一扇新的大门。上世纪末,陕西地界出土了一大批秦封泥,引起学术界的震惊和广泛关注。秦封泥的发现对于古代官制、秦时地理以及其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秦封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秦时期中央职官、地方职官、宦官制度、宫苑制度、手工业及农业、马政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秦封泥;官制;苑囿;厩苑;地理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今陕西西安北郊的汉长安城遗址,当地人在取土时出土了大量秦封泥。黄留珠先生指出,此次大量秦封泥的发现“是继秦兵马俑、秦简、秦木牍之后,秦地下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相家巷村即秦甘泉宫(又称南宫)所在地。秦始皇统一大业完成后,大兴土木、宫宇,其中所建咸阳宫中最主要的一处为章台宫,章台宫是位于渭河以南的主要朝宫,类似于今日的人民大会堂,多为举办政治活动。秦始皇曾在这里“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是全国各级机关、各级省地郡县奏折汇集之地。秦时还没有发明造纸术,所以奏章都是刻写在竹简上而后上报,又称为秦简牍,为了防止奸佞之人偷看,便将竹简以绳捆住,而后糊上泥团,在泥团上盖上自己的玺印,待其风干变硬。这样,奏章在送到皇帝之前,只要检查泥封是否完好,便能有效防止奸人偷阅。秦朝事务之繁忙,我們从秦始皇“昼断狱,夜理书”可以窥探一二,故大量的被遗弃的封泥便在章台宫附近的一个大坑里得以留存下来。

秦封泥最早由阎小平老师收集数百枚,之后因为共同的爱好偶遇并赠予了路东之先生。为了解开封泥中的秘密,路东之与周晓陆两位先生开始了被称为“秦文化史的重大发现”的研究工作,终于在2011年发布了《秦封泥集》,引起极大的轰动。目前共有千余枚藏于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六百余枚藏于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二百余枚流入日本。

秦封泥关键在于泥封的官印,涉及从中央到地方的诸多职官,我们通过研究秦代中央机关、地方县郡的玺印,就可以大致了解到秦朝政治特别是官制方面的基本结构。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这便是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体现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汉承秦制”,西汉在行政体制上略有改变,但仍保持在秦朝制度的框架之中,《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了大部分秦官职,但也有所遗漏,封泥对其做出了补充。比如“廷尉之印”,相当于国家最高法院院长;“太医丞”,是主掌天子、百官医药之官吏;“上家马丞”为天子个人选择、配育、饲养、训练皇家专用马匹;“上林丞印”为负责宫殿苑囿官员所用的印、“募人丞印”为征发兵士机构之印,可见秦实行募兵制。

秦封泥记载官职之详细对于我们研究秦史具有重大意义。有许多官职以前史书或没有记载,或记载混乱,有些比较关键的问题难以得以明确,但是秦封泥的发现为我们解决了许多困扰许久的问题。譬如,学术界争辩已久的丞相制度,有学者认为,秦实行三丞相制,即在左、右丞相之上还有一位统领全国事务的“总丞相”。这个问题可以从封泥中的丞相官印中得到明确解答,“丞相X印”,中间所缺一字乃是左或右字,而非先前认为的“之”字,证实了秦并无三丞相制,左、右丞相制是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有效办法之一。再譬如,熟知历史的人都会对宦官赵高在秦始皇死后矫诏诛杀公子扶苏、大将蒙恬,并扶二世胡亥登基大惑不解:小小阉宦何以如此胆大妄为,连丞相李斯都奈何他不得?后人从这些秦封泥中发现了众多与宦官有关的机构和职官名称,从这些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宦官机构不断增多、宦官势力不断扩张,造成缪毐和赵高在秦国为所欲为、专横跋扈的事实。

许多封泥的发现,揭露了秦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秦封泥所记载宫殿苑囿共计十八处,除南宫(甘泉宫)、北宫、章台、上林等史料已有记载外,其他如“东苑”“白水之苑”“息园”等均为初次现世。秦时对修建禁苑比较重视,从秦主管禁苑的官员分左右可见一斑。封泥所见秦禁苑有“宜春苑”“寿陵丞”“华阳禁”“卢山禁”“斥禁”“平阿禁”“桑林”“云梦禁”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陵园的修筑,先后动用70余万人,历时三十余年才修筑完成。可见秦统一后,并没有励精治国,反而贪图安逸、大兴土木、施行暴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后迫使人民起义,秦朝灭亡。从秦封泥中我们可以窥探秦“乐”文化一二,关于乐府的玺印有8类,如“乐府丞印”“左乐寺”(侍)瑟”等,主要负责歌曲的演奏、收集、创作。可以看出,秦对音乐是十分重视和钟情的,也不惜花费大量财力、物力用于音乐研究,虽然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艺术典藏,但在当时正是由于统治者耽于享乐,而百姓疾苦、民不聊生,巨大的反差促使人们一步一步走向反抗,种种原因最终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秦马厩管理制度在大量封泥上得以反映,马作为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于民生、于战事都密不可分,故秦人以善于养马和御车而闻名,这也是秦军强大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秦厩苑的名称,见于秦始皇陵东侧马厩坑出土器物的刻辞者计有与种,即中厩、宫厩、大厩、左厩、小厩。《秦封泥集》著录的有关秦厩苑名称的封泥共有10种,即中厩、宫厩、泰(大)厩、小厩、左厩、右厩、章厩、官厩、御厩、家马等,其中有5种名称与马厩坑刻辞相同,有5种为仅见。如此种类繁多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秦时的马厩管理是细致、严格的,“马政”在秦的政治体制内也占有重要地位,间接反映出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封泥还为我们揭示了秦朝手工业发展的一隅。涉及手工业的封泥有几十枚,主要分五类:采矿业、铸铁业、编织业、盐业、制陶业,如“西盐”“右织慢丞”“江左盐丞”“采青丞印”“邯造工丞”“蜀左织官”等。这反映出当时秦对手工业的重视,正是这五大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秦的统一战场提供了充足的武器,同时为人民生产了生活中必需的衣食住行等物品。手工业的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大城市的出现,诸如咸阳、栎阳、雍城等,为秦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批秦封泥中,还发现了大批秦时的地名,涉及首都、郡、县、乡、亭等各级地名,是研究当时历史地理的第一手资料。从封泥研究中我们可以补正史之阙,比如首都不仅仅有秦统一后的都城咸阳,还有战国时期旧都西、雍城、栎阳。“西”即陕西郡西县,秦襄公时为首都,出土有“西盐”“西共丞印”等。雍城、栎阳也在秦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出土了“雍工室印”“栎阳右工室印”等珍贵封泥。秦封泥中郡名有上郡、蜀郡、琅琊郡等二十多个,有些为首次见到,如墨郡、济北郡。关于封泥中的县名多达一百多个,《秦封泥集》中列表做了统计。总的来说,秦封泥的发现极大丰富了对秦地理内容的认知,对我们了解秦代的城市分布、郡县设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秦王朝上连战国下启两汉,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所以对秦各种制度的研究无疑对其后各朝代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秦封泥是一部秦代历史全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徐为民.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的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1).

[2]王辉.秦封泥的发现及其研究[J].文物世界,2002(2).

[3]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M].西安:先秦出版社,2000.

[4]庞任隆.从秦封泥的发现看秦手工业的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5]朱晨.秦封泥集释[D].合肥:安徽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封泥丞相秦始皇
战国封泥
秦封泥选
新莽封泥选
东汉封泥选
秦始皇忆师
宰相和丞相
大小相形,巨细反衬——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拜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