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补偿与不补偿对聋儿助听辅音识别效果的研究

2017-04-06吴斯敏龚艳珍张国军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9期

吴斯敏+龚艳珍+张国军

摘 要:本文围绕助听器在高频补偿方面对极重度聋儿双耳佩戴助听器效果进行研究,采用的方法为对10名极重度(裸耳听力≦100dB HL)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在科学选配助听器的情况下进行佩戴,进行声场评估,然后测其助听后对辅音字母的识别,判断正确个数;第二组将助听器高频部分(≥2000Hz)的增益关闭保留低频增益进行佩戴,进行声场评估,测其助听后对辅音字母的识别,判断正确个数。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辅音识别的正确个数为18.2±1.30,声场评估平均听阈结果为40.8±2.68dBHL;第二组的正确数为5±1.41,声场评估平均听阈结果为59.4±16.01dBHL。因此,笔者得出结论,助听器高频不补偿影响聋儿助听后对辅音的识别,降低了对辅音识别的正确率。

关键词:高频增益补偿;高频增益不补偿;极重度聋儿;辅音识别

助听器对感音性耳聋患者听觉的补偿具有一定的效果,尤其对于聋儿来讲,他们要从头开始对语言进行完整、系统的学习,因此,要保证他们对于最基本的音素能够识别,助听器的选配是非常基础的。助听器的验配要确保言语输入信号的可听度及输出言语信号的响度,不造成配戴者产生不舒适感,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确保持续的可听度以及助听器性能的长期稳定性。聋儿在佩戴助听器之后,要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在汉语的音素当中,辅音所占的比例较大且能量大都居于高频部分,对于极重度聋儿言语清晰来讲尤为重要。本文探讨助听器对极重度聋儿助听的效果。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对象

10例极重度聋儿,智力正常,佩戴相同型号大功率耳背式助听器,语训时间在1年至1年半左右。年龄在3~11岁,平均年龄为6.1岁,男女比例不限。

2.实验方法

将这10名聋儿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助听器高频增益按照听力图进行最佳选配,第二组是助听器也是按照听力图进行最佳选配,但将助听器从2000Hz的增益补偿降为0并保存到助听器当中。(1)助听后的听阈评估——声场评估:在标准隔声室内,用AC40听力计,以30dB为起点,根据升5降10的原则,测取250Hz、500Hz、1000Hz、2000Hz、4000Hz助听后的听阈值。(2)模拟辅音识别的测试:标准隔声室内,让聋儿面对实验者,距离1米,实验者以约75dB SPL分贝(Type2240型声级计控制)的声音发出一个元音,让受试聋儿从字母卡中选择出相对应的字母并进行复读,从而让他们明白整个实验过程。(3)辅音(21个)识别测试,CD机播放辅音字母(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生学拼音光碟),设定扬声器给出的声音强度为75dBSPL,播放时间间隔为5秒,按照模拟测试的过程进行测试。实验者判断正确的个数。

二、结果分析

通过声场评估及辅音识别测试结果如下:

三、讨论

1.高频增益补偿对辅音识别的效果

一个极重度的听力损失患者,将原本高频部分的增益不补偿,声音信号将不被放大,从而不能被大脑所识别。在实验中,实验人关闭高频部分的增益,使得辅音识别效果比较差。反之,在最佳选配的状态下,聋儿经过语训,其对辅音具有好的识别效果。这证明了数字助听器的放大技术功能,对聋儿辅音识别具有一定的效果。

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到,助听后的评估平均阈值结果相差不是特别大,这是因为在实验过程当中第二组将从2000Hz及以上的增益补偿关闭,但是在250Hz、500Hz、1000Hz這三个频段的增益还是按照最佳选配进行,因此,得出的结果相差不是很大。从数据处理过后看,第二组的数据误差相对来说比较大,这其中不能排除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出现如上结果。

在实验中,对受试者的助听效果进行了一个评价,对处于语言发育关键期的儿童,学习各种语言信息的获得技巧和发展认知、交流等技巧依赖于准确有效言语信息的刺激,听觉障碍儿童出现的问题较成人更加严重。通过对表2的比较,我们能明显地发现高频增益补偿与不补偿助听后辅音识别的效果,高频补偿后辅音识别正确个数达到18.2±1.30个;而高频不补偿辅音识别的正确个数只有5±1.41个。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助听器的高频补偿对他们起到了助听的效果,没有高频增益的补偿对他们进行辅音识别起到阻碍作用。

辅音频谱范围宽、能量弱、作用时间短,对于聋儿来讲识别较困难。参加测试的聋儿都是经过1年至1年半的语训,根据语训老师的反映对辅音都能够进行识别。聋儿进行听力训练的效果比较明显,高频增益补偿对参加实验的聋儿确实有明显的效果。当然,也有人会怀疑可能有耳蜗死区现象的存在,对于本次实验参加测试的极重度聋儿的高频段听力损失没有进行耳蜗死区的排除,耳蜗死区的形成势必会对辅音识别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在本实验的测试过程中,笔者采用的是很安静的环境,有实验证明在安静的环境下,有耳蜗死区和无耳蜗死区的同等听力损失程度患者都能够从助听器宽带放大技术中(wide-band amplification)取得相同的效果。

2.聋儿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聋儿早期干预包括早诊断、早期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早训练。佩戴助听器只是进行聋儿康复最基本的一个环节,要对聋儿进行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听力训练和言语训练。他们的大脑对听觉存在着很强的可塑性,就像听觉剥夺改变中枢听觉系统一样,刺激该系统(即再次引入声音)也会导致中枢变化。

助听后辅音识别的效果研究,还存在着很多影响因素。随着听力筛查的普及,能越来越早地发现听力有问题的小孩,这有助于他们早期佩戴助听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在实践过程当中,笔者发现越早干预其效果相对于较晚干预的聋儿在对辅音识别的灵敏度及清晰度上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也证实听力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重要性。在实验过程当中,参加测试的聋儿年龄跨度范围大,最小的有3岁,最大的达到了11岁,但是比较集中于5~6岁之间,因而实验当中不能排除由于聋儿自身对声音的辨别感知、理解接受、组织和表达的差异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极重度听力损失与人工耳蜗

对于极重度听力损失的聋儿,笔者建议佩戴人工耳蜗,有学者提出,极重度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能获得比助听器使用者更好的言语识别能力。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中国听力残疾人口众多,极重度聋儿的数量也很大,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力承担植入人工耳蜗的费用的。有学者在我国西南地区做了就人工耳蜗植入相关问题,对家长进行闭合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家长对人工耳蜗不了解,基于受经济状况制约、宣传不够、患者及家属意识落后和对手术及术后效果过分担心等主要因素的影响,人工耳蜗手术不能有效地开展。

通过实验,笔者可以发现助听器在高频补偿方面确实起到了效果,而且,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还是助听器,要保证助听器跟上人们对其的期望,只有不断地改进助听器的技术,才能满足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的需求。

四、总结

实验中的数据显示助听器对辅音识别的重要性,以及它对聋儿康复所奠定的基础。助听器对极重度听力损失的儿童在高频补偿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将助听器的放大技术做得更好,有助于聋儿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对语言清晰度的认识。

(通讯作者:张国军)

参考文献:

[1]王树峰.极重度聋及其听力康复技术[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20):67-68.

[2]张华.儿童听力测试及助听器效果评估[J].中国医疗设备,2006,21(11):45-47.

[3]黄青平,田宏斌.可听度扩展——耳蜗高频死区的解决方案[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2).

[4]段古茸,张敏.助听器与大脑听觉可塑性[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4):41.

[5]张勉,高阳.从聋哑儿童听力调查看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重要性[J].听力学与言语疾病杂志,2008,16(1):64-65.

[6]陈红胜,冯永.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言语识别能力的研究[J].听力学与言语疾病杂志,2007,15(4):281.

作者简介:吴斯敏,男,福建人,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听力系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听力学的临床与实践;张国军,男,讲师,研究方向:听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