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出土材料视角下的精绝国饮食文化※

2017-04-05叶俊士郑思阳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书遗址

叶俊士 郑思阳

(1.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2;2.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 312088)



考古出土材料视角下的精绝国饮食文化※

叶俊士1郑思阳2

(1.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2;2.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 312088)

精绝国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史料对其记载十分缺乏,对于其社会生活各方面情况更是所知寥寥。文章拟利用近百年来尼雅遗址发现的考古材料和文书,从食物品种和饮食器具两方面还原汉晋时期精绝人的饮食生活。认为古代精绝国人的饮食结构主要以麦、粟等粮食为主食,以蔓菁等蔬菜和牛羊肉为副食,水果种类丰富,善饮酒。饮食器具则以陶制、木制的碗、盆为主,使用筷子、勺子进食。这种饮食文化既体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荟萃,也显示了汉文化在当地的强大影响。

精绝国;尼雅遗址;饮食文化

精绝国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书·西域传》记载其:“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卢国四日行,地厄狭,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1]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承担着传递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使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和西域文明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一直以来,文献典籍中对于精绝国的记载十分匮乏,有关其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社会生活等,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直到1901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首次进入尼雅遗址,获得大量佉卢文和汉文简犊、文书和各类遗物,才重新揭开精绝国的神秘面纱。

尼雅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卡巴克·阿斯坎尔村北30余km处,遗址周围被沙丘和红柳包所围绕,遍布各类遗迹200余处,出土佉卢文和汉文文书、简牍上千件,其他各种遗物不可胜数[2]。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尤其是1988—1997年在中日两国学者通力合作下,尼雅遗址的发掘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所提供的大量考古材料使精绝史研究成为西域历史研究乃至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此为基础,尝试对古代精绝人的饮食生活做一个基本考察,为还原精绝国的原始生活面貌提供一个参考。

1 食物种类

1.1 植物性食物

尼雅遗址中现存农田遗迹主要有两处,分别在尼雅佛塔北侧近100m处和古桥遗址东侧。农田面积不大,地势平整,田埂、灌渠清晰可见。许多房址周围还带有规模不一的果园,园子外有小引水渠连接尼雅河,直到现在仍有枯死的果树矗立于此。农田耕种的粮食和果园栽种的水果构成了精绝人的植物性食物来源。

1.1.1 粮食作物

通过出土的考古资料,可以知道古代精绝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青稞、粟和黍。1901年,斯坦因首次进入尼雅遗址发掘时,在编号为N.xix的房址中发现大量保存良好的麦草,据鉴定,其中含有黍。同时发现的一个平底木碗中也留有粟的遗存[3]392。1959年,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和自治区博物馆对尼雅遗址分别进行调查,在多间遗址内都发现了麦粒、青稞和粟,有些甚至因为大量堆积而被压成块状。在编号59MN008的一处房址还发现一根保存十分完好的麦穗,麦粒与芒俱全[4]21-22。1995年发掘的一号墓地多个墓葬中均发现墓主人棺木周围填充了大量麦秸草,用以防止泥沙渗入,里面含有小麦、黍的茎秆,部分麦、黍的穗头仍然保留下来[5]。95MNⅠ号墓地3号墓还出土了随葬食品黍谷粥,粥放置于一个双系陶罐中,已经干结成饼状[6]。

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文书已经超过1 000件,大部分写于木简、木牍之上,也有少量写于羊皮纸上,内容包括敕谕、买卖契约、信函、籍账和佛经等,其中广泛提到谷物一词,并可知道当时谷物以弥里码(milima)和硒(khi)为单位,既是当时人们的口粮,也可以用来当作实物货币支付工钱。比如在编号25的一封信函中提到要支付给一个侍从的薪俸是3弥里码,口粮是1弥里码10硒[7]265。具体的谷物品种除了前面提到的小麦、青稞、黍和粟以外,还有一些不知所指,如272号国王敕谕文书中要求征收的kuvana、tsamghina和koyimamdhina等[7]82。但是这也证明在当时的精绝国中,农业种植的规模和品种相当丰富。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水的灌溉利用管理十分严格,不但有专人管理水渠,征收“水费”,甚至各家各户小麦的灌溉次数也有严格规定和登记措施[7]160-161。

除了粮食作物以外,尼雅遗址中还发现干蔓菁的遗存,这也是目前考古所见最早的蔓菁[8]。蔓菁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一般认为中国和地中海地区是其驯化的主要地区。由于其耐干旱的特性,蔓菁在我国西北地区种植较多,根及叶子都可食用,尤其是肥大的肉质根,是很好的蔬菜。余欣曾推测,西汉时蔓菁已经是当时的主要蔬菜品种,在西域诸国也有一定面积的栽培,种子可能是从中原传入[9]。

1.1.2 水果

尼雅遗址曾出土木碗,里面盛放着已经风干的葡萄、沙枣、梨等贡品[6]。这些水果中,葡萄所占比重最大,在多处房址周围都可看到枯死的葡萄藤,另外还发现有专门栽种葡萄的葡萄园。在编号93A7的房屋遗址东北边,考古学家清理出一处长50m,宽30m的葡萄园遗址,发掘时尚存9行东西向排列的已干化的葡萄根和用来搭葡萄架的木桩[10]。大约在3 000年前,原产高加索、里海地区的葡萄进入中国新疆伊犁河流域,向东延伸越过天山,传入塔里木盆地,最终通过丝绸之路进入内地。另一种经由丝绸之路由西方传来的水果是石榴。石榴原产于中亚地区,据记载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时所带回。虽然在尼雅遗址中没有发现石榴遗存,但在佉卢文文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精绝人食用石榴的端倪。编号617号文书就是一份专门登记拖欠石榴账目的籍账文书,其中有些甚至已经拖欠好几年[7]242-243。

此外,桃树的发现意义也十分重大,除了枯死的桃树外,多处房址中都采集到10多枚桃核[2]。桃子曾被认为起源于波斯地区,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到中国,但后来大量考古发现证实,桃子的原产地是中国,尤其是1973年,河北的藁城台西村出土了距今约3 000多年的栽培桃的桃核,证明中国栽培桃的历史至少在3 000年以前[11]。尼雅出土桃核进一步证明桃的传播应该是由中原地区沿“丝绸之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到波斯,再扩散到地中海沿岸各国。

由于沙漠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加上当时还算丰富的水资源灌溉,这些含糖量高,营养丰富的水果可以想见是当时精绝人饮食的有益补充。繁茂的果树在提供水果的同时,也充当着阻挡沙尘、维护绿洲土地的屏障,在精绝人的生活中不可谓不重要。

1.2 动物性食物

精绝人的动物性食物主要来自于饲养的牲畜,以骆驼、牛、羊和马为主。牲畜所居的畜棚通常就在房屋附近。据调查,整个尼雅遗址有牲口棚12处[2],牲口棚内的牲畜粪便堆积很厚,几乎每个房屋遗址内外都有发现动物粪便。遗址内到处都可以见到骆驼、马、牛、羊的骨骸,甚至在一处房址内柱础旁还发现了一副狗的骨架[4]25-30。斯坦因还曾发现一副驴子的鞍架,为桑木所制,保存完好,样式和当时新疆各地普遍使用的驴鞍并没有什么区别[3]352。墓葬中也发现很多牲畜遗物,Ⅰ号墓地6座墓葬均发现有盛放在木碗或者陶罐中的羊肉,上面插着小刀。

从文书记载来看,精绝人饲养的羊有山羊、绵羊两种,数量比较大,其中有一次就收到230只羊的记录[7]214。牛除了提供牛角、牛肉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产奶和酥油,酥油既可供食用,也是精绝国征收的实物税之一。骆驼和马通常作为运输工具来使用,尤其是骆驼,经常被商人所租用,围绕骆驼产生的纠纷在文书中屡见不鲜。值得注意的是,从文书中可以看出,精绝国的大部分牲畜都归王家所有,对王家畜群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除了食用饲养的牲畜以外,狩猎也是肉食的一个重要来源。尼雅遗址墓葬中出土大量的弓和箭,还有配套使用的弓袋和箙。它们既是用来在战场上杀敌的兵器,也是日常生活中狩猎的常用工具。狩猎的主要对象是鹿,在一封敕谕文书中就讲述受命看管皇家马匹的人私自将马借与别人去猎鹿,而导致马匹死亡,因此要被追求责任的事件[7]126-127。当时的塔里木盆地南缘一带芦苇茂密,鹿群很多,到唐代玄奘经过这一地区时,还是“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12]。除了鹿以外,至少还有狐狸,在另外一封文书中就提到,有人将财物掩埋在地里,结果把犬、狐吸引过来而被刨出[7]41。这也可见当时的生态环境。由于狩猎风气很盛,国王甚至不得不下令禁止到牧场去狩猎,以保证放牧者的利益[7]39。

1.3 酒

酒在精绝人的饮食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佉卢文文书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文书中出现的酒同样以弥里码和硒为计量单位,主要内容一般是征收酒税和拖欠酒账:比如编号168、169、172、175、176号文书登记了当时人的酒账。173号文书则记录当时官邸和官员们如护军、百户和十户等所拥有的酒的数量。206号和247号的信函文书都是催收酒,要求将酒尽快送来。567号敕谕文书则提到酒库,证实精绝国中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征收来的酒税,更进一步说明酒在精绝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彼之仓库浪费极大。酒库记有账单,……现欠酒达一百五十弥里码。当汝接到此楔形泥封木牍时,应即刻对此事详加审理。若该苏耆耶将仓库的酒浪费,应免去苏耆耶税监之职,任命其他人当税监。仓库内有酒和皇家专用之酒,这些酒均应由苏耆耶和波耆沙赔偿并征收以前欠下的酒债,至于新欠酒债,和苏耆耶无关,应由其他税监征收。”[7]139-140从中也可以看出精绝国的酿酒业已经初具规模,而且还是王室经济的重要来源。

虽然从佉卢文文书中很难看出这些酒的具体品种,但是不难推测,最主要的应该是葡萄酒,最直接的例证来自于一件葡萄园买卖契约文书:“有一男人,名达摩娑。彼愿意将内有15sujada之葡萄园一所以及地上之树卖给司书罗没索磋。给价马1匹。双方同意并做了决定。自今以后,司书罗没索磋对该葡萄园有权支架、拆架、剪葡萄、饮酒、交换、出卖,为所欲为。”[13]这里的饮酒显然是用葡萄酿制而成的葡萄酒。而且,从精绝国的农业生产规模看,用粮食作物酿酒显然不可能满足这么大的需求,只有大量栽种的葡萄才有可能实现。而有些葡萄园面积广大,甚至超过1 500m2,显然也不只是为了食用。

2 饮食器具

2.1 盛食器

盛食器,顾名思义,主要用以盛装水、酒和食物,多为陶制和木制,陶制的主要是陶罐,包括单耳罐、双耳罐、双系罐、束颈罐等,多是夹砂陶,器物表面多装饰有刻画的弦纹、云纹和菱格纹,主要用来储藏水、酒和粮食。95MNⅠ号墓地8号墓中还出土两件夹砂红陶的带流陶罐,据介绍为:“方唇侈口,短流,细颈,球腹,单耳,底微圆。器身矮胖,口部稍残。流的下部有如汉字‘王’字的墨迹,耳的下部刻画‘忄’状纹样。”[5]罐内还存留着部分干腐的食物。3号墓中也出土带流罐,里面残存有干结的糜谷粥。

陶制器皿中还有陶盘、陶盏,制作比较原始粗糙。此外在遗址内曾发现高达2m的大罐,罐口向下,罐底向上,口下垫着木板,埋在室内地下[8]。在后来的调查中,这种大罐被认定为陶瓮,基本都是半埋在沙中,上面盖着木板。这类陶瓮应该是用来储水和粮食的,当然在面临危机时,精绝国的官吏们也会把一些重要的文书藏在陶瓮里,掩埋在沙下,直到被斯坦因发现。为了满足陶器的大量使用,在当时精绝人的职业中,就有一类陶工专门负责制作陶器[7]141-142。

相比陶器,木器的使用显然更加频繁。相较于尼雅遗址中出土的雕刻精美绝伦的门框、木椅、木柜子,木制的饮食器具则普遍比较朴素,注重实用性。主要类型有木桶,木杯,木碗,木钵。木碗与现在居民所使用的碗极为相似,也是侈口、圆底,大小不一,墓葬中出土的木碗普遍装有羊腿、羊肉或者糜谷。有些木碗、木钵放置在木器座之上,应该为祭祀所用。木杯主要是单耳杯,有些在底部或杯身外侧刻有“卍”字符或“十”字符,也有一些腹部上有一柱状流。59MN001号墓中出土过一个用铜片和铁片修补过的木杯,里面还残留有食物干痂[4]36。木桶造型跟现在也很相似,除了装水之外,可能还用来装牛羊奶,因为在尼雅遗址还发现有搅拌杆,“头部呈半弧形,有长期使用的痕迹,长40cm、头部宽8cm、厚1.5cm。另外,还采集到搅拌杆的头部3个,都有使用痕迹,大小相同。”[14]这种搅拌杆和现在用来搅拌牛羊奶的木杆形状一样,应该是同一类东西。这些木制品的材质经过分析,主要是当地的胡杨。大量制作相对简单,使用频繁,甚至有修补痕迹的木碗、木杯显示出木器才是当地普通人所日常使用的饮食器具。

除了常见的陶器、木器之外,最重要的发现是玻璃器皿。1901年,斯坦因发掘尼雅遗址N5居址时发现5片淡绿色的玻璃残片,其中有2片可明显看出是杯状容器的一部分[3]447-448。其后中日考察队也在遗址中采集到1片玻璃杯残片,上有内凹圆圈纹饰。这种玻璃杯残片在同一时期塔里木盆地周围的遗址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营盘遗址的墓葬和且末扎滚鲁克古墓群中都曾出土几乎完整的玻璃杯,器型极为相似,杯身都有椭圆或圆形磨饰[15]。据检测,扎滚鲁克古墓群出土的玻璃杯符合罗马玻璃的典型特征,年代大致为公元100—400年[16]。可以推测,尼雅遗址出土的玻璃杯残片应该也是来自罗马和西亚地区的同一类型玻璃杯。

2.2 助食器

助食器指用以帮助进食的工具。从考古材料看,精绝人在饮食活动中主要以筷子、勺子进食,同时也保留着用刀切割牛羊肉的习惯,墓葬中放置在盆上的羊腿很多都插有小铁刀。1959年,新疆博物馆考察队在尼雅遗址清理了部分木制残片,其中发现有筷子,呈圆柱形,两端粗细有细微不同,长20~24cm,直径为0.5cm,与现在的筷子几乎没有差别。此类筷子在后来的考古工作中也有发现。使用筷子吃饭,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但是传播到边疆地区比较晚,在汉晋时期的尼雅遗址中出土筷子,说明至少在2 000年以前,筷子已经随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塔里木盆地南缘。勺子在尼雅遗址中也是屡见不鲜,材质主要有木制和铜制。木勺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带长柄,用刀挖制削刻而成,制作比较粗糙,大的有长35cm,直径6.4~8cm,深3.2cm;小的长只有7.7cm,宽3.2cm,厚0.3cm;铜勺小的只有3.6cm长,大的有21cm长。这种用碗、杯盛放食物,以筷子、勺子助食,反映出当时精绝人的饮食结构中主要以粒食和流食为主,是典型的农业地区的生活方式,说明在汉文化的影响下,精绝人的农耕文明在显著发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尼雅遗址中还发现有2处冰窖遗迹,与现在生活在沙漠附近的居民所使用的冰窖一模一样。一处为斯坦因所发现,在编号N2的住宅区西边。1992年考察队在尼雅佛寺西部约10m处发现了另一处冰窖。这种因地制宜、简便实用的冰镇技术为盛夏时节食物的储存保鲜提供了绝佳的条件,不过可以想见这肯定是部分精绝贵族和高级僧侣才有资格获得的享受。

3 结论

综上,可以看出古代精绝国人的饮食结构主要是以麦、粟等粮食为主食,以蔬菜、瓜果和一定量的肉食为副食,饮食器具则以陶制、木制的碗、盆为主,已经开始用筷子、勺子进食。这种饮食生活方式既是受到汉族农耕文明的影响,也是因地制宜,依托尼雅河谷绿洲发展的结果。精绝人充分利用尼雅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开展农业、畜牧业生产,辅以果蔬产品,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饮食来源。同时也积极发展制陶、木雕、酿酒、金属冶炼和建筑等手工业生产,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维系着精绝国的存在和丝路南道的畅通。然而,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环境的要求很严格,尤其是对水资源需求很大,遗址中所见的引水渠,文书中的“水费”和对浇灌的严格限制都反映出当时精绝人面临的水资源困境。而这种深度依赖自然环境的饮食结构,大量使用木器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尼雅遗址的废弃是历史必然的结局。

以精绝国为例,也可以看出汉晋时期,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东西方的广泛交流,丝路沿线各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西来的小麦、葡萄、石榴、葡萄酒、玻璃杯,东来的黍、粟、蔓菁、桃子、筷子等在此交汇,使得像精绝国这种沙漠中的绿洲小王国迸发出旺盛的生机,成为供应往来商旅使者,连接东西两个大陆的重要枢纽。

[1]班固.汉书·西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880.

[2]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1988—1997年度民丰县尼雅遗址考古调查简报[J].新疆文物,2014(3-4):3-183.

[3]奥雷尔·斯坦因.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M].巫新华,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4]李遇春.尼雅遗址和东汉合葬墓[M]∥韩翔,王炳华,王路力.尼雅考古资料.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刊印,1988.

[5]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民丰尼雅遗址95MNⅠ号墓地M8发掘简报[J].文物,2000(1):4-40.

[6]王炳华,等.95MNⅠ号墓地的调查[M]∥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遗迹学术报告书第二卷.京都:中村印刷株式会社,1999:92.

[7]林梅村.沙海古卷:中国所出佉卢文书(初集)[M].文物出版社,1988.

[8]史树青.新疆文物调查随笔[J].文物,1960(6):22-31.

[9]余欣.中古异相:写本世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21.

[10]沙毕提.从尼雅遗址考古调查看其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M]∥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第二卷.京都:中村印刷株式会社,1999:224-225.

[11]耿鉴庭,刘亮.藁城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桃仁和郁李仁[J].文物,1974(8):54-55.

[12]玄奘.大唐西域记校注[M].季羡林,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1030.

[13]T·贝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M]∥韩翔,王炳华,王路力.尼雅考古资料.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刊印,王广智,译.1988:253.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新疆民丰大沙漠中的古代遗址[J].考古,1961(3):120.

[15]赵永.新疆且末扎滚鲁克49号墓出土玻璃杯的年代问题[J].考古与文物,2014(4):78.

[16]成倩,王博,郭金龙.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玻璃杯研究[J].文物,2011(7):88-92.

Food Culture in Jingjue Kingdom: A Study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YE Junshi1ZHENG Siyang2

(1.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Haidian 100872, Beijing, China; 2. Zhejiang Agricultural Business College, Shaoxing 312088, Zhejiang, China)

Jingjue Kingdom was a major stop on the Silk Road, but there are only a few historical records on it, and even less is known about its social cultur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use the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and documents discovered in Niya Site over the past century to restore the food culture of Jingjue people in Han and Jin Dynasties. This article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ood varieties and eating utensils, and it also argues that the staple food of Jingjue people were mainly wheat, millet and other cereal-based food, non-staple food were vegetables like brassica rapa and beef and mutton. Meanwhile they could enjoy a variety of fruits and wine. The eating utensils were mainly bowls, pots made of wood and pottery, chopsticks, spoons and even glass. This kind of food culture reflects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on the Silk Road, and also shows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local area.

Jingjue Kingdom; Niya Site; food culture

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中国古代区域经济与饮食流派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C16W05。

叶俊士(1989—),男,浙江台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2014级博士生,主要从事西域文明史研究。 郑思阳(1991—),女,山西临汾人,历史学硕士,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助理讲师,主要从事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

TS971

A

2095-7211(2017)03-0010-04

猜你喜欢

文书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太行山文书精品选(17)
辽上京遗址
监狱执法文书规范探讨
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地下有遗址的
敦煌文书P.2642《释门文范》释录
黑水城出土的一件元代书信文书考释
“嵬名法宝达卖地文书”年代考
福建将乐岩仔洞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