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GEF项目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护工作的影响

2017-04-05胡宇轩胡崇德

陕西林业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胡宇轩,胡崇德,杨 文,

(1.云南师范大学, 昆明 650500;2.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杨凌 712100; 3.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陕西 眉县 722305)

实施GEF项目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护工作的影响

胡宇轩1,胡崇德2*,杨 文3,

(1.云南师范大学, 昆明 650500;2.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杨凌 712100; 3.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陕西 眉县 722305)

分析了太白山自安然保护区GEF项目实施自然与管护背景,保护工作面临的威胁,比较了实施编制《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计划》,调整机构设置和功能区划,改善办公与防护条件,开展社区共管项目,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等GEF项目主要内容前后发生的变化,总结提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工实施GEF项目,在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第四纪冰川遗迹、古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等项目目标的同时,从保护任务、内容、方法等方面逐步进入科学、合理、系统、全面轨道,机构管护能力提升,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当地社区保护意识增强,经济收入增加,自我管理能力提高。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GEF项目;实施;效果;影响

中国GEF项目是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赠款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国际资助项目,主要目标是:尝试在组织与规划制定、技能开发、信息管理以及把当地社区结合到自然保护区管理等方面,采用先进的并具创新性的方法,建设一批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自然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作为1995-2001年GEF项目十个示范保护区之一,在实施项目期间,通过制定管理计划,加强野外保护系统建设,引入社区参与理念,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开展自然保护区科研项目等活动,全面提升了管理能力,并对自身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经验值得在全国其它保护区总结推广。

1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GEF项目实施背景

1.1 保护区概况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是1965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的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大熊猫栖息地和自然历史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既是动植物多样性聚集、区系古老,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垂直带谱明晰,生态系统完整稳定、复杂多样的区域[1-2],也是宗教活动重要场所[3]和关中、汉中两大地域重要水源补给地,1994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入《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名录》, 1995年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组织[4]。

1.2 GEF项目实施前保护区管理状况

1.2.1 机构设置及其人员配置 保护区管理局为县级事业单位,隶属陕西省林业厅领导。GEF项目实施前,与“三大主体任务”及其受重视程度、管理水平相适应,保护区管理局设置有办公室、政工科、保护科、科研科、多种经营科、基建办公室、管理站(蒿坪、鹦鸽管理站)、护林防火检查站(骆驼树、下板寺)、林业公安派出所(营头、鹦鸽)等管理机构。全局近乎一半的机构为非直接参与保护的行政机构,与保护直接相关的保护科、科研科、管理站、检查站和派出所人员只有约20%~60%的工作任务涉及野外巡护和保护科研工作。

全局职工83人,其中干部41人,工人42人;专业技术人员36人,占职工总数的43%;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2人、大专9人、中专25人,他们中只有72%具有资源与环境保护、林学等专业教育背景,且绝大部分为林学专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28%直接从事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而这些与保护直接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只有约24%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保护工作。

1.2.2 保护区任务及工作概况 1987年林业部批复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方针、政策和规定,加强管理,开展宣传教育;保护和发展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研究和国内外科技交流,探索自然演变规律、合理利用森林和动植物资源的途径,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遵循国家关于《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十二条六项等有关规定,有限制地开展森林旅游活动。”

GEF项目实施前,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根据上级任务要求、本保护区自然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等,把护林、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作为保护区的“三大主体任务”,以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的太白山北坡和森林防火、防范打击破坏为重点,全局60%~80%以上人员和精力主要用于森林防火和防范盗猎、盗伐、偷挖等,与保护直接相关的机构只有保护科、科研科、管理站、检查站和派出所,这些机构的人员只有约20%~60%的工作任务涉及野外巡护和保护科研工作,专职从事巡护等保护的人员工作任务是每年大约2-3次巡护(有组织的大巡山),75%的工作时间用于社区宣传或从事与保护无关的事务。

1.3.3 保护工作面临的外在压力和威胁加剧

(1)当地社区生产生活及非法活动给保护工作构成极大威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为贫困地区,村民入区盗伐,偷猎,采集药材、种苗、薪柴等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与动植物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威胁到太白山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质资源安全。1986-1995年区内共发生盗伐林木案件127起,盗伐林木多为华山松、巴山冷杉和太白红杉,不仅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降低了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同期发生盗猎野生动物案件12起,多集中在低中山区,主要猎杀对象有野猪、鬣羚、青羊、红腹锦鸡、林麝等;由于采集太白米、太白贝母、手儿参和桃儿七等太白山珍稀药用植物数量日趋减少。

(2)周边社区经济收入低下、参与保护积极性不高 保护区与7个行政村相毗邻,外围区有23个行政村,保护区与周边社区极少通过正常渠道进行经济、技术等交往,对周边社区居民收入和生活状况关注和支持不多,而保护区对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树木、动物、药材的保护管理,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经济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太白山旅游景观资源主要集中在保护区,周边单位借助自然条件,利用入山要道开展旅游,使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保护区。

(3)宗教活动对森林防火和动植物正常生长或活动构成威胁 太白山宗教活动主要沿黑虎关-大殿-拔仙台一线,朝山者以周边村民为主,每年可达2 000人左右。个别住庙人员盗伐林木,扩大庙址,开垦林地,采集药材。朝山者随意烧纸、烧香、放鞭炮,丢弃旧衣物和食品包装物。同时,庙宇甚至还为盗伐、偷猎、采集等非法入区人员提供食宿方便。

(4)不规范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一是游客在太白山上逗留期间,做饭、烤火等对薪柴的需求量增加,特别是不断地消耗高山的太白红杉林资源;二是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自1993年以来,一些部门和单位先后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铁甲树-老君殿-南天门盗伐林木,修路架桥,建立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鼓励游人进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破坏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景观和动物栖息环境。

(5)公众环境意识较低 环境意识是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缺少环境意识教育规划,特别是针对社区领导和群众的宣传教育很少开展。从长远观点看,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是一个限制因素。

1.3.4 保护区内部组织机构、人员素质与管理机制阻碍保护水平提升

(1)机构设置及其人员配置不甚合理。由于保护区工作任务定位不尽准确、恰当,机构设置完全照搬政府行政机关模式,从事人、财、物管理的机构相对庞大臃肿,从事野生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管护、保护区自我长远发展运营的机构单薄或缺失,未设置信息资料、环境教育、社区工作、旅游管理等部门。机关职能科室人员偏多,一线人员较少;专职野外巡护人与科研科人员少,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职能部门之间运行机制和分工不尽合理、科学,存在部门间业务重复或遗漏,政令传达不畅,业务衔接不顺、效率低下等问题;部门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不够明确、完善,缺乏或不严格执行职能监督、检查、奖惩等机制;野外巡护等一线人员待遇偏低、业务及劳保装备差,一定程度影响一线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基础设施和设备不能满足需求。 保护区仅建立了2个基层管理站,一线管护人员吃水困难、没有文化娱乐条件;保护区与其他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边界标定工作尚未进行;办公设备简陋,没有科研、监测和信息管理设施,科研设备数量少,多为20世纪80年代初购置;防护用交通和通讯设施不足。

1.3.5 重要保护业务内容遗漏或技术方面的限制

(1)缺乏明确的目标 保护区忽略了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及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没有制定监测计划和巡护计划,未曾开展这些方面的监测工作。科研工作缺少对中草药、真菌、植被和生态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主要动植物物种保护技术及社区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关系的研究。

(2)功能区划不合理 区划时顾及植被重要性较多,对野生动物及其生境考虑较少;核心区主要集中在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东部,而中西部均为一般保护区和实验区,不利于管护工作;各管理站管护范围按自然地理界线区划,不便于管理;核心区没有考虑对主要动物及其生境的保护。

2 太白山保护区GEF项目实施概况

2.1 项目概况

项目总体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第四纪冰川遗迹、古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项目内容:①加强保护区管理,制定《管理计划》和《生态旅游计划》、加强野外保护系统建设、扩大社区参与(社区共管,保护区与宗教人士联合保护)等;②机构能力建设,包括机构调整、人员合理配置、巡护体系完善、管理制度修订补充,激励机制的建立等;③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④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的配备、制度完善、档案建设及课题项目管理。

2.2项目主要内容实施结果[5-6]

2.2.1 调整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和方法,提升管理能力与水平

(1)制定科学计划。 编制了特定时期内规范保护区管理的指导性文件《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包括8个管理项目26个子项目92个行动。《管理计划》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陕西省林业厅、政府办公厅、省计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局、省旅游局、省土地局、眉县人民政府及其下属8个有关部门等意见,尤其是主管部门、社区、非政府组织、宗教团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充分参与的《管理计划》制定模式,使得该《管理计划》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有效性更高。管理计划概念及参与式方法技术的应用,使保护区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开始与国际自然保护区管理接轨。世行专家审定认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条理清楚,有逻辑性,可作为今后5年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指导方针。

编制了《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计划》。1996年开展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专项调查,撰写了旅游资源及区划报告、古冰川遗迹调查报告、古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环境容量及客源调查与评估报告、主要珍贵野生动物调查报告,森林植被景观及观赏植物调查报告等六篇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生态旅游计划大纲,2001年8月完成了《生态旅游计划》编制,9月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评审组认为,该计划借鉴国际生态旅游的经验,立足实际,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较强。为今后保护区旅游项目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愿景和思路。

(2)调整机构设置,强化职工技能培训。根据管理需要和专家意见,为加强社区共管和旅游管理工作,1997年对机关各科室职能进行调整,撤销了基建办公室和多经科,成立了社区工作科和旅游公司,精简了机关工作人员,把更多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配置在防护与旅游一线岗位,分别为社区工作科和旅游公司配备人员3名和4名,其中85%人员具有专业知识教育背景;成立厚畛子保护管理站并配备了6名工作人员;使全局直接参与保护与经营发展的机构和人员超过60%;修订并完善了各职能部分岗位职责、管理与奖惩制度等。

选派有关人员参加了国家林业局举办的14类GEF项目培训班共计55人次,提高了职工GEF项目执行知识、技能,更新了自然保护理念和认识,掌握了保护管理新方法,为完成GEF项目和提升保护区管理水平提供了保障。项目执行期间,承办了国家林业局委托的GEF项目保护区中级管理培训班、社区共管培训班和3期巡护员培训班,既是对阶段性执行状况的总结,也是对GEF项目执行结果的肯定,一些科技人员还多次被国家林业局、国际组织聘为项目专家。太白保护区《管理计划》、《旅游计划》制定、生物资源监测与评估、计算机管理、社区共管等方面的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3)调整功能区划。在社会经济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国家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原则,继承《1988-1989年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经营区划》中突出太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和植被垂直带谱的优点,在国内首次对原有的功能区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功能区由核心区和实验区两部分组成,其中:核心区面积32 37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7.5%,实验区面积23 947 hm2,占42.5%,调整后的核心区面积较原来提高16.18百分点;将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划入核心区,使保护区的主要变化对象得到有效保护,使区划更趋合理、科学,也给太白山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尤其是野生动物保护带来了积极影响。

(4)改善办公与防护条件,巡查保护更趋科学规范。建设和维修保护设施方面,1996年编制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界桩、标牌设计方案》,制作界桩100个、指示性标牌20个、界碑2块,埋设在人为活动频繁地区;建立塘口、龙洞沟、铁甲树、红河谷、小文公等5个巡护哨卡;对蒿坪保护管理站宿办楼进行改造维修,为该站建立了饮水设施,架设了电话专用线路;建设了科研室和咨询服务站,完成了厚畛子保护管理站、黄柏塬保护管理站的建设任务;架设了太白县鹦鸽镇流沙崖水电站6.558km的输电线路。基本满足了保护区管理总站及保护站的日常管理、巡护、职工生活、教育培训、旅游活动等所必需的设施、设备。

完善野外保护体系和制度与规范方面,1997年制定了我局第一部《巡护计划》,根据山系情况和工作强度,设计巡护路线16条,总长度239 km,全面辐射、涵盖了保护区内保护动物所有主要栖息与繁殖区域、外来人员主要进入通道与活动场所及路线、保护植物主要或重点分布区域、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和完善了野外保护系统,确定了野外巡护目标、巡护内容、巡护原则、信息采集、巡护次数、管理办法和巡护人员,特别是增加了对野外实际发生情况的描述,使巡护工作走上科学化轨道。制作了野外工作地图,为巡护人员配备了巡护装备,培训巡护员52人次。制定了以巡护样线为主,日常巡护为辅的月巡护、季度巡护和年巡护及巡护制度。保护科根据总巡护计划制定年度巡护计划,并组织检查;保护站落实辖区巡护任务,填写巡护表格,定期上报保护科。项目实施期间累计巡护3614人次9 400 km,收集野外巡护记录980份,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19起。保护区野外巡护更全面、更细致、更及时,对破坏性案件的打击处理更准确、更高效、更有力,给保护管理提供了保障。

办公、防护、科研等条件得到大幅改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数据与资料采集、处理、传送数字化、快捷化水平突破性提升。

(5)开展社区共管,扩大社区参与领域和效果。引入社区共管观念,引导社区群众培养共赢思想,为保护区有效管理和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方法、理念和模式。共管采取参与式方法,社区全体村民参加讨论和编写制定《社区资源管理计划》、《保护公约》、《社区森林资源管理办法》等,参与实施项目、开展PRA需求分析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受到宣传教育和感染引导,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村干部的参与意识、计划能力、组织管理水平,增进了社区对自然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了保护区与当地政府和社区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改善了保护区和社区的关系,形成了一个以社区广大群众为基础的保护网络,社区干部主动向保护区献言献策,经常对村民进行自然保护政策等宣传教育,保护区周边地区偷猎林政案件以及进入保护区放牧、采药等现象明显减少,自然保护与社区经济同步和谐发展,共同加强对保护区和周边社区资源保护管理的局面逐渐形成。

在帮助社区开展多种经营、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脱贫致富方面,通过前期调查和协调沟通,确定保护区周边人口最多、生活生产对保护区管理影响最深刻且与保护区界域接壤最大的社区-眉县营头镇大湾村为社区共管示范点,1996年成立了由保护区管理局、眉县人民政府、营头镇人民政府、大湾村有关领导组成的共管领导小组,1998年成立了由大湾村和保护区有关科室代表组成的共管委员会,开展了PRA需求分析和能源需求分析,完善了大湾村资源保护体系,编制了《大湾村资源管理计划》,经分析论证和选优,确定了茅栗嫁接板栗等社区投资基金(CIG)项目10个,并通过培训社区农民、发放技术资料500份,使社区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养殖、种植或其他先进生产技术;为保证CIG项目顺利推进和共管活动持续性,采用“小额借款、整借整还、还后再借,持续发展”模式,向项目承担者直接拨付资金共计6万余元。到项目结束时,推广节柴灶50户,修建沼气池2口,修建人畜饮水灌溉及农业工程1处,开展混农林试验10 hm2;项目承担者共因项目增加经济收益59万元,占社区家庭总收入的33%,使社区群众看到了保护区与社区合作共赢的成果,也增强了他们参与保护管理的积极性。

(6)实施项目公众教育内容,提升社会自然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在提高公众尤其是社区居民自然保护意识、参与保护区管理积极性方面,举办“GEF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夏令营”1期,保护区周边眉县、太白县6所中学以及省林业系统的70余名营员参加;先后在眉县大湾村,太白县鹦鸽镇、桃川镇等周边乡镇举办了5期自然保护知识竞赛,15所小学的2000余名师生和群众积极参与。制作制作宣传展版42块、宣传折页2000册,编制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太白山的珍禽异兽》、《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宗教与保护》、《生态旅游》系列教育材料6600份,制定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社区环境教育计划》。

为利用宗教人士优势,扩大和增强公众自然保护教育成效,先后2次召开宗教人士座谈会,讨论联合保护区与宗教人士联合开展自然保护教育的可行性及内容和方式等,并达成共识,成立有宗教人士参与的联合保护工作小组;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技术人员聚众宣讲、宗教人士口头告知、发放资料等方式,长期尤其是太白山“六月(农历)庙会”期间向社会信众普及自然保护意义、知识以及应注意的事项;根据宗教人士生活条件状况,分别在低山区庙寺点和高山区庙寺点推广节柴灶和煤气灶,控制火源和对植被的破坏;聘请宗教人士为护林员,制定护林员工作职责等项目,使宗教人员融合于自然保护工作之中,提高其参与自然保护工作积极性,缓解了保护区与宗教人员及其信徒的关系,使区内宗教活动在基本不受影响,古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的同时,宗教活动与自然保护工作和谐统一,社会信众破坏森林资源与环境的现场数量和程度现象明显减少,“庙会”期间森林火灾威胁程度大幅降低。这种宗教信徒参与自然保护模式,还被应用于中国自然保护社区共管指南,为发挥宗教对自然保护的作用提供依据和指导。

另外,太白保护区GEF项目工作还引起了当地政府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企业家生态保护协会、其他保护区等环保组织及人士的关注,促进了保护区与环保组织之间及林业部门之间的合作,一些相关单位甚至参与保护区保护管理,并与保护区建立合作关系。太白保护区GEF项目还引起GEF湿地项目、内蒙奥发署项目、国际鹤类基金等国际组织和媒体的关注,一些机构组织官员及项目代表深入共管社区-大湾村考察,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多次采访,南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师生前来调研,也引起当地政府及教育、妇联等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关注。

2.2.2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1)建立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管理信息系统。将野外巡护数据、监测数据、本区基本情况、制危因素、管理条件等数据输入BIMS系统,建立了重点保护动物名录,输入野生动植物及生境照片,利用CBIMS系统的数据筛选、过滤、排序等功能进行数据的通用查询和专用查询,对巡护监测数据和人员数据进行分析,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依据。

(2)开展了社会经济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与监测。开展了社会经济本底调查、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多目标快速调查等7个调查项目。制定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监测与评估计划》,相继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太白红杉林干扰情况、宗教活动与庙宇管理状况、第四纪冰川遗迹保护状况、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状况及主要气象要素等7个分项目进行了监测。

2.2.3 带动保护区开展科研工作

保护区根据GEF项目有关小型科研基金课题和科研项目的精神,积极组织科技人员,认真准备,成功申报了2个小型科研基金课题和1个科研项目,涉及到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等领域。其中,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经济真菌及其生态特征的研究”小型科研基金课题,发现新属1个、新种5个、中国新记录种13个,发表论文12篇,获得陕西省科技二等奖一项;与西北大学合作开展了“重点保护植物独叶草致濒原因中的种群结构及保护对策研究”小型科研基金课题,发表论文4篇,获得陕西省科技三等奖一项;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展的“太白山宗教活动与自然保护互利发展关系的研究”科研项目课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获得陕西省林业厅科技二等奖。保护区申报实施了大熊猫专项保护资金项目及一些国际环保组织资助的物种保护项目。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既取得了科研成果和资料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具有科研意识和一定知识积累与能力水平的科研队伍,建立了保护区科研工作新机制,并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摸索出了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的新办法。

2.2.4 保护区环境质量快速提升,动植物物种数量与分布明显扩大

GEF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破坏森林活动明显减少,太白保护区森林的外貌、树种组成与分布格局、生态条件等更接近于自然状态,森林面积和分布范围也有一定扩大,林中遗留的砍伐枝条、生活垃圾等大幅减少,森林健康状况更趋良好,也为野生动植物种群繁殖、数量增加和分布区域扩张提供了条件。据监测资料统计,1998年游客仅取暖消耗太白红杉11.92t,而2001年为4.25 t,到目前已基本制止游客对太白红杉资源的消耗。1993年调查,大熊猫10只左右,栖息地面积5 300 hm2,2001年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数量约13只左右,栖息地面积约17 164 hm2。金丝猴1996年调查时保护区仅发现活动痕迹,2000年实施GEF“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监测项目”时,在龙洞沟首次记录发现一群,约70~75只,使太白保护区成为其新分布区。另外,2005年发现菌类植物新种3个,中国分布新记录种1个。

3 GEF项目自然保护区管护工作的启示

实施GEF项目使太白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工作的任务、内容、方法等有了重新的理解和思考,并从项目实施效果逐步认识到保护内容不仅仅是防火等对破坏性行为的防范和制止,更应该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生长或栖息环境的培育、保护以及巡护与监督;社会公众尤其是社区群众是保护工作重要的群众基础和力量,也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才是保护工作取得显著而恒久效果的根本,保护工作更有效的方法是引导社会共从尤其是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树立保护生态的理念,并使他们在不影响保护区生态环境甚至有利于保护区生态环境改善的前提下,利用生活与经济状况明显改善;在对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或生境不足以构成威胁条件下,利用自然保护区优势或特殊自然景观资源,开展旅游、考察等活动,增加保护区收入,既是保护区实现自我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社会公众感知和保护自然积极性的有效措施;《管理计划》的编制、完善和实施,可以使保护工作更有计划,准备更充分,实施更规范、更顺畅,监督检查目标更明确;参照项目实施方法,开展保护工作使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任务、内容、方法等步入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轨道。

[1] 李学林,贾良珍,牛琼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综合评价[J].陕西林业科技,2009(1):48-5,70.

[2] 何晓光,杨晓俊,张书怀.太白山古文化在现代旅游活动中的利用[J].陕西林业科技,2013(6):102-104.

[3] 张昌贵.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规划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16(4):62-64,68.

[4] 何晓军,代拴发,牛琼华.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08(3):111-115.

[5] 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办公室.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文件[R].北京,1995.

[6]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太白山自然保护区GEF项目评估报告[R].陕西眉县,2001.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GEF China on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of Taiba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U Yu-xuan1, HU Chong-de2,YANG Wen3

(1.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650500; 2.ShaanxiTaibaishanNationalNatureReserveAdministration,Shaanxi712100; 3.ShaanxiTaibaishanNationalForestPark,Shaanxi722305)

The paper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of GEF project implemented in Taiba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the threats to the nature reserve also.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gulations on nature reserve protection an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concerning the work facility improvement, function zoning and establishment, co-management of communities and oper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were compared. The outcomes and impact produced by GEF China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project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protected area is improved; the ability of the organization is raised;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established; the local community protection awareness is enhanced; the economic income is increased and the self management ability is improved.

Taibaishan;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outcomes and impact

2016-09-12

胡宇轩(1991-),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社会等问题研究。

S759.9

A

1001-2117(2017)02-0083-06

猜你喜欢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太白山琐感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夏日太白山 九岳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人间仙境太白山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涉及各类保护区的项目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