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2017-04-05李莉陆心远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新媒体大学生

李莉+陆心远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接着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对当代大学生审美素养特征作出总结,并分析新媒体环境的特征及其对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利弊。最后得出结论:大学教育者应做一些有效的正确引导,寻求一套更可靠的方式,利用更优质的社会资源来提升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审美教育

1 审美及审美教育

何为审美?简单地讲,它是主体对客体“美”的感受、判断、鉴赏与品味,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接触,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这种关系不仅和客体自身的特征、內涵及社会性有关,而且和主体欣赏水平以及阅历有较大关联,同时也涉及主体对客体“美”的价值判断。客体具有自身价值的同时具有“被审美”的价值,从而为建立审美关系创造必要条件。然而,价值虽然是客体的本质体现,但是其最终的价值取决于主体对客体的评价,这也是主体审美价值观的体现。所谓审美价值观,即主体对客体“美”价值(包括审美认识、情感、信念等)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通俗地讲,它是一种美丑观,关系到主体的审美需要、动机、爱好、理想等,是主体评定客体价值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审美教育呢?18世纪德国伟大诗人、剧作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写道:“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同“智育”、“德育”是区分开来的,这也开辟了“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和谐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审美教育模式。通俗地说,审美教育就是借助审美媒介进行审美活动,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修养,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其和谐发展的教育。

美育是关于人心和精神灵魂的教育,更是对人的全面教育。由此可见,大学生接受审美教育不可或缺,意义深远。高校可借助自然和社会的丰富教学资源,对大学生实施系统化的审美教育,力求大学生获得全面的提升,担负起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任。

2 新媒体的特征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讲,新媒体是数字技术在信息传播媒体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新的传播模式或形态。新媒体有一重要的特点便是传播信息极为迅速。一条消息可以迅速传给十个人,而十个人又可各自迅速传给另外十个人,以此类推,即为爆炸式增长,这便是新媒体的特点。而这一大特点也成为一把双刃剑,在此浅谈新媒体对大学生的部分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8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7.1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

新媒体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还对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新媒体的日益兴盛,已经彻底改变了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以互联网和手机为物质基础的网络文化提供了全球丰富的文化信息及互动交流的方式,像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和审美素养产生了重要的双重影响。

3 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审美素养的调查

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笔者针对大学生审美素养,以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调研。通过整理调研结果,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审美素养作出如下总结:

第一,半数以上学生不能完成自我驱动型的审美素养教育,对自身审美素养的发展也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少数在该方面有一定自我驱动性的同学,所属专业也集中在艺术等相关学科(如图1)。

第二,从审美情趣上说,当代大学生审美思维较为活跃、趣味广泛,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信息的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发散性,更偏好于接收轻松愉快的信息,有过度娱乐化倾向(如图2)。

第三,审美能力有待提高,重塑审美理想迫在眉睫。虽然当今大学生审美活动开始从积极欣赏向尝试创造方面发展,但是面对五花八门、缺乏监管、信息量过载的新媒体环境,大学生缺乏判断力,甚至无法辨识“美”与“丑”,出现了不少以“丑”为“美”的例子。因此,摒弃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纠正畸形的审美追求、重塑审美观是开展审美教育的当务之急。

4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4.1 审美的重要性

加强审美艺术教育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就会落后挨打;但是如果(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优良的文化传统,那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由此可见,优良的文化传统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一个国家的人民,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4.2 审美教育基础薄弱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基础教育中,艺术教育及审美教育并未受到重视,甚至在中学阶段,仅有的艺术欣赏课也被文化课占用,造成审美素养基础薄弱。对于中外经典的艺术作品,如文学、音乐、美术、摄影等都缺乏认知。相关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大学生极少听古典音乐,从未去过博物馆、美术馆观看展览,从未听过音乐会。大多数学生的美术修养基本停留在卡通画上,对中国和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作品都毫无感觉;他们不喜欢古典音乐,只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长此以往,感官享乐替代了审美欣赏(如图3)。今天的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常常把自己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能够感受、发现、领悟到的审美意蕴大大减少,思考力日渐退化,审美创造力也逐渐丧失。

4.3 新媒体环境存在大量审美误导

新媒体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其商业化的生产目的和工业化的制作方式决定了新媒体引导的大众文化要倚重市场,通过媚俗的方式讨好大众以谋取利润,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其根本价值目标。大众文化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以一种非现实的方式表现现实,这在客观上在大学生的认知层面上描绘了一幅幅幻景。新媒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异化现象,把关人和受众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审美能力。人们摒弃传统的“真”,转而追求另一种所谓的“真实”,而实际上却是异化了“美”,尊崇了“丑”。

新媒体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审美误导信息:

首先,网络暴力横行。人们对于明星的绯闻、丑闻的关注度往往高过其他新闻信息。一则明星丑闻常常有数十万的转发量、数百万的评论,人们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度越高,越是表明人们从“审美”走向“审丑”。

其次,虚假的网络信息。网络谣言、图文不符现象层出不穷。由于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不需要经过编辑审核、出版监督和新闻管理就可以将信息传播出去,媒体为吸引受众,断章取义,故意放大事件小细节,只为赚取点击率,最终导致虚假信息、网络谣言肆意横飞。另外,随着图片编辑软件功能的完善,虚假图片层出不穷,严重违背了审美标准,成为“美”的反面教材。

最后,网络信息污染严重。因为新媒体审核门槛低,黄色、血腥、暴力的图片、视频肆意传播,也在荼毒着大学生的思想。甚至有很多大学生受此类网络信息影响,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与“真善美”原则背道而驰,其危害极大。

5 结语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使命,审美教育将为此添砖加瓦。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带来更多的信息、更宽广的见识、更多的机遇,但同时它的误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所以,大学教育者应做一些有效的正确引导,另辟蹊径,寻求一套更可靠的方式,利用优质的社会资源来提升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晓峰.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美育教学方式的改革[J].青年记者(中),2016(9):122.

[2] 焦玲玲.新媒体视域下美育的利与弊[J].继续教育研究,2015(8):115-116.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