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学术生态优化路径探索

2017-04-04刘秋艳曹莎莉佘菲菲

关键词:学术研究导师研究生

刘秋艳,陈 媚,曹莎莉,佘菲菲

(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福建福州350122)



研究生学术生态优化路径探索

刘秋艳,陈 媚,曹莎莉,佘菲菲

(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福建福州350122)

从研究生学术生态主体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如何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挖掘和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拓展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改善学术环境,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学术生态,不断增强研究生学术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学术环境;学术生态;研究生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2]。这既充分表明中央高度重视学术生态建设,又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指明了方向。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术生态”没有统一定义。先前的研究一般认为,学术生态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学术问题,学术主体和学术环境是两个关键的要素。笔者认为,研究生学术生态是指从事学术活动过程中,研究生与其所处学术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研究生是主体,研究生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好坏影响着学术生态的优劣。以福建省某高校为例,笔者从研究生学术生态主体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建设良好的学术环境为路径,探讨如何优化研究生学术生态。

一、研究生学术生态主体的现状

研究生是其学术生态中的主体,起着决定性作用。福建某高校研究生与其他大学研究生一样具备年轻人共有的朝气蓬勃、敢想敢干、勤学好思、思想进步、信息获取途径更宽、知识面更广等优点,但作为研究生学术生态中的主体,仍存在学术意识不强的问题,缺乏潜心学术研究的心态。

2013年,笔者曾对福建省某高校的400名统招非定向研究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8份,有效问卷376份,有效回收率为94.0%。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到“你当初考研/博的原因是什么”时,235人(62.5%)首选“能够有一个好的出路”或“暂缓就业压力”,而首选“对学术感兴趣”的仅为76人(20.2%)。由此可见,很多研究生之所以选择读研是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或获得更好的就业选择。在这种“趋利”选择的影响下,硕士研究生报考出现专业学位火爆而学术型遇冷的现象,2015—2017年该校硕士研究生报考专业学位的人数分别占报考总人数的64%、67.6%及62.9%(报考条件限制所致)。许多学术型研究生也急切地想得到更多的工作实践机会,获得更多的实际工作能力锻炼,从而直接影响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比如,参加学术讲座,尤其是一些基础性的讲座,常常会出现签到后就离席的现象,很多学生不能潜心于专业学术研究,哪怕从事学术研究也常常带有功利性和浮躁心理。

目前,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与申请学位均未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其出发点是为了避免研究生急功近利,希望经过一定积淀后再发表较高质量的论文。但事实是,在整体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学术心态较为浮躁的情况下,这种要求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压力”,影响了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据统计,2014年该校在校研究生总数2 791人,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累计381篇,按人次比仅为13.65%;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80篇(SCI收录期刊论文167篇,CSCD收录期刊论文113篇),按人次比仅为10.03%。因此,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意识,培养研究生潜心学术研究心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生学术环境的优化

学术环境是学术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高校学术环境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维度。从校内环境维度着手,笔者把它分为硬措施和软约束,其中“硬措施”指物质环境,“软约束”指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等非物质环境。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术环境作用的发挥需通过研究生起作用,同时良好的学术环境是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的土壤,也是促使研究生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3]。当前,研究生缺乏学术意识及潜心学术的心态,给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带来了一定困难。学术环境优化的目的是唤醒研究生的学术“平和心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术成果的“出彩”。为此,应“软硬兼施”、多措并举,通过改善研究生学术环境,进一步激发研究生主体的学术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术生态的优化。

(一)物质环境优化是基础

学术研究往往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很难想象在缺少足够的信息、设备及资金的情况下能产出高能的研究成果,所以保证学术研究的经费是学术环境优化的基础一环,应投入大量经费,从扩大对外交流和设立基金体系两个着力点推进物质环境的优化。

1.鼓励研究生对外交流合作。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良好的学术环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了促使研究生通过学术交流开拓视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该校投建不同等级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加大图书馆馆藏的扩容和数字资源的建设,还设立了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并制定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管理办法,主要用于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名/年)和出国6~12个月访学(10名/年)。同时,与国内及海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实习单位多方位合作培养,联合成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创新培养基地,培养研究生与校内外专家或专业人员协调合作的意识,提高研究生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实现科研目标的能力。

2.完善基金体系激励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国科研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科学基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基金应着眼于科学研究健康发展,不断完善资助管理机制,成为学术探索的灯塔、创新驱动的引擎。因此,在原有教授学术发展基金、苗圃科研基金、女性理论研究课题等项目基金基础上,该校制定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实施工作方案,每轮投入2 000万元经费,设立启航基金项目、引领基金项目、攀登基金项目以及重大项目4个项目类别,按照不同的支持对象、研究类别、培养目标设定等,每项资助的经费分别为3~5、10~15、30~50、100万元,构建了该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资助体系,为全校教职员工科技创新创造了条件,带动了研究生、导师、管理部门及全校师生共同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通过努力,2016年该校科研立项取得历史性突破,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647项,资助经费8 562.37万元,资助经费比上一年度增加了一倍以上。

(二)制度环境优化是保障

学术制度应使学术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学术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也要避免学术评价过度量化的倾向,这是学术环境优化的保障。该校充分注意上述两点要求,一方面改革课程体系适应新要求,一方面完善奖惩制度优化学术评价体系。

1.改革课程体系提升研究生能力培养。《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提出,研究生课程建设要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该校通过对研究生课程改革,统一将课程教学时间缩短至半年,为研究生充分了解并参与科研提供时间保障。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具体包括:跨院(系)统筹课程资源,开设《综合实验技术》模块课程,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使之系统掌握相关科学研究的基本技术;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方案,分层次开设研究方法类课程,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优化课程内容,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2.制定奖惩制度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积极性。学术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不应局限于科研产出,而应扩展到学术研究的整个过程。该校的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质量并重、以质为先。首先,要求学术型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以上学术活动,同时建立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的考核评估制度,对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的情况进行登记,作为学年评优、优秀毕业生推荐的重要依据;其次,取消研究生毕业及申请学位需要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避免学术研究急功近利,辅之以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选办法,设立学业优秀单项奖,对优秀的科技学术活动成果给予奖励,大力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专心投入科研工作,努力撰写高质量的论文,积极申报发明专利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此外,发布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办法、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及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从制度上杜绝学术腐败。

(三)人文环境优化是关键

如果物质和制度环境优化是对学术生态主体的外在要求机制,那么人文环境优化则是追求学术主体扎实、平和、创新的内在心态,是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的原动力。人文环境优化需要与物质、制度环境优化同时进行。该校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优化研究生学术人文环境。

1.举办各类讲坛,强化研究生学术意识。学校的学术氛围与育人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术的认识。众多高校的经验表明,学术讲座对营造学校的自由、宽容、诚实的创新环境具有良好的作用。该校结合实际,整合利用优势资源,实施校院联动,以品牌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的有效模式,邀请校内外名家、导师、博士生、硕士生等举办“研学讲坛”系列学术讲座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立足“三个结合”,即历史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建构相结合、综合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精神培养相结合、专业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力求做到讲得精、讲得新。通过丰富的讲座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各方有利因素,帮助学生利用学校多年来的学术积淀,得到学校师资的最大帮助;同时以学术活动辐射带动全校师生,通过不同专业学生的参与发挥交叉学科相互补充、启迪的作用,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全校学生的学术归属感,从而形成学术向心力。

2.发挥导师作用,对研究生进行学术引导。《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明确规定,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导师要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研究道路上的指引者,研究生对导师往往怀有敬畏之心,对导师的教诲一般都能虚心接受。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如何、导师作用如何发挥等,都对研究生的学术态度及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因而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需要积极开拓渠道,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引导作用。比如,加强新导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导师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增强导师全面培育学生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通过“给导师的一封信”让导师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互动交流,切实帮助研究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关心研究生负责或参与的项目情况,了解研究生在学术之路上的进展情况,在潜移默化中帮助研究生提高学术意识,促进其全面成长成才。

三、结 语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学术生态优化的重要基础,是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该校通过资助对外交流、设立基金体系等硬措施,与改革课程、设立奖惩制度、开设讲坛活动和导师的引导等软约束相结合,挖掘和整合人、财、物等各类学术资源,强化研究生的学术培养,切实改善了学术生态的物质、制度和人文环境。当前优化学术生态的核心任务是持续优化软硬件环境,继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建设一支高创新力的学术主体队伍。

[1]温敬元.弘扬“四种学风”营造良好学术生态[EB/OL].(2016-05-26)[2016-10-29].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6-05/26/content_929689.htm?div=-1.

[2]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EB/OL].(2016-01-13)[2016-10-29].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13/c_128624220.htm.

[3]张 雪,刘 燕,安海娟,等.生态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术环境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6-81.

(编辑:常志卫)

2016-12-26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社会科学A类项目(JAS151413)

刘秋艳,女,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佘菲菲,Email:shefeifei@yeah.net

G644

A

1009-4784(2017)02-0031-03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V eraW an g
学术研究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