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立德树人的生态环境生成与优化问题分析

2017-04-04蔡毅强

关键词:拟态树人立德

蔡毅强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高校立德树人的生态环境生成与优化问题分析

蔡毅强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从优化校内外物质性的环境、创设师生和谐共振的人文心理环境、营造健康向善的网络拟态环境等方面探究优化高校立德树人的生态环境。

立德树人;生态环境;生成;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相互联结构成的有机整体。“立德树人”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最根本的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的内涵。深化立德树人教育的效果,必然需要将立德树人看作一个高度有机的系统过程,更要注重一切支配、制约与影响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这与环境心理学(也称生态心理学)相比,两者都蕴含着“人和环境相互动相结合”的理念,有较高的契合度,即有成效的德育需要有与学生成长相适宜的情境。

一、立德树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积极主动,整体呈现出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上向好的态势。但某些方面我们遇到的挑战也更加严峻、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成效不明显的问题。比如,人们常感慨“课上45分钟抵不过课后10分钟”“上课5天抵不过周末2天”,这个现象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明显的“破窗效应”或“木桶原理”,即一个方面、一个环节的不足,都将明显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影响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1]。立德树人生态环境其实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处于动态与变化发展之中,并且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保持着必要的张力与平衡。随着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深入,高校立德树人也开始由“环境”向“生态环境”范式跃迁。因此,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克服环境的外在制约,而且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环境也创造人”的问题。

(一)环境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之一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它将环境与心理视为一个整体,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认知、环境压力、个人空间领域性、行为对策等方面。著名心理学家勒温认为,“环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视个人对环境的认知而定的。”[2]这可以理解为立德树人环境所作用的对象不仅不是被动的,而且会反作用于教育环境,使得环境与立德树人的作用呈现出一种互动性,即“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高校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应注重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的熏陶,关注自然环境中所折射出的文化思想与文化精神,尤其是关注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立德树人需要综合使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手段

环境心理学理论不仅在个体水平,更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与环境的互动,提倡在更开阔的视野上阐述隐性思想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方法。因此,积极探索利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成果研究隐性思想教育进而提高立德树人实效性,应成为当前所有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在高校立德树人任务中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基本模式,这两种教育模式存在各自的局限和优势。在实际工作中,高校除了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显性的主渠道外,还需要充分考虑隐性教育手段的运用,并将其渗透到校园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中,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优势互补。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则体现为重视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发展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德育活动的影响。

(三)立德树人倡导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连续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均不同程度地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外,局限于知识性的传授与理论的灌输,过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知识性和连贯性,过于强调“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话语”,而忽略了“日常生活的价值话语”,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抽象、空泛和统一,表现出一种类似于“期货式”的教育行为,从而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和依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2]这种微妙的领域说到底就是生活环境的作用。“回归生活世界”这一命题由德国学者胡塞尔提出,其最基本的意义在于倡导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连续性。“回归生活世界”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对学校教育进行纠偏的教育学意蕴,即“生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不可能在生活进程之外同时进行另一个过程。生活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教育过程内含于生活进程之中。教育过程作为‘特殊的生活过程’,乃是受教育引导的个人生活展开的过程。教育指向当下的个人生活并使教育过程成为充实、饱满的生活过程”[4]。这种从课堂到生活教育的连续性,主要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方式,使校园生活、社会活动场所的有形作用和制度规约的无形作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立德树人生态环境的生成

环境不仅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条件的教育”。立德树人环境依据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这里我们主要观察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流动的过程,所以选择从传播学视域出发加以审视。立德树人环境可分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两个部分,而现实环境又是由教育对象感受性环境、教育者营造性环境组成的,总体上这三者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的张力与成效。

(一)教育对象感受性环境

“感受”作为一种已知的元素,构成了我们所能观察的最好的这类实际存在物的“形式”存在[5]。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他们不仅是现实的直接参与者,更是对教育环境的主观感受者。这种感受性环境源于他们对周边外界的感知,也受到教育者特定心境、情绪、情感状态的影响。从横断面来看,大学生感受性环境可以分为校内校园环境、校外社会环境,具体表现为高校自然资源、建筑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虽然这些办学资源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属性,但共同构成一种系统性、关联性的物质空间类资源,能为学生的学习、成长、生活起持续的推动作用。研究表明,学校积极创设物理环境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这类物理环境包括科学的校园建筑规划、合理的教室布置格局、优美的环境绿化和美化等,这些都会使个体感觉更愉悦舒服,使人更高效地投入学习,并且更乐意与他人交往[6]。相对校园环境而言的社会环境,不同的视角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归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审视,社会环境中的四个发展趋势对受教育者产生的感受与影响不可忽视。经济成份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加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直接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这些影响虽然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手段,但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阐释现实、价值引领、人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这些因素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了立德树人工作环境的生态结构,经济全球化对高校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的挑战,信息社会改变了高校立德树人主客体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模式,社会阶层分化考验高校立德树人的整合能力。这些影响共同构成了社会环境大生态。

(二)教育者营造性环境

营造性环境是教育者基于教育目的而进行的对客观环境的建构性反映。就高校立德树人而言,体现在制度性环境和人际关系氛围两个方面。首先,要营造科学规范的制度性环境,这里指包括大学章程、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以及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所形成的制度性文化。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研究来考察特定背景下人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期望。他们考察了环境中那些已知与某种特定的行为模式相关性的制度环境,并创立了“行为场合”这一概念用以描述这样的情境,即不管进入其间的个体有着怎样的个性特征,都会被迫采用一种相对统一的行为方式[6]。因此,理解行为场合的强制性就可以理解制度性文化。在具体实际工作中,不仅要保证学校各个部门协调运转,而且还要明确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评价及奖惩的内容,以此形成对大学生有效的目标导向与行为规范的管理。其次,要注重对人际关系氛围和行为方式的引导。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其他各种人际关系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的、支持性的同伴关系会给学生带来诸多益处,这些益处将转化为更强的社会适应以及更大的学业成功[6],并产生“同辈效应”。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朝夕相处的人际互动中,相互提供各种形式的必要支持来完成社会和学习任务,并进行情感的自我控制以及适当的表达。同样,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也有明显的传导性。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体验到主体性的价值,受到激励与感化,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自己的意识教育行为和教学活动而形成示范性导向,从心理影响上显现出较高的层次和约束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如有效的沟通技能、观点采择、乐观与幽默感培养以及解决非暴力冲突等问题的技能。

(三)网络拟态性环境

拟态环境是瓦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众所周知,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而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7]。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传媒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具体而论,是以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为中介来实现的。大数据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开启了一个“人人麦克风”的时代,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供大众主动参与、互动、实时反馈的“拟态环境”,传播权开始由传统少数人控制向大众开放的转变,公民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日益快速、便捷和多样化。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社会前沿,也在拟态环境中成长发展。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0.2%、23.2%;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学生群体占比为25.0%[8]。可见,青年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深受大众媒体的影响。由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相较以往更加便捷与多样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集中性”和“主导性”都受到了挑战。在传播方面,大学生网民容易盲目跟风,一部分用户往往对手机网络信息不加思考和分析就进行转发和评论,甚至还在加入谣言后进一步传播扩散,导致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发生;互动方面,大学生网民互动随机性强,他们经常通过对某些内容进行删改和评论对信息进行“二次传播”。手机网民的意见经过互动形成“滚雪球”效应促使以往专业传媒设置大众议题的时代逐渐远去。可以说,互联网、自媒体的迅速发展,造成了网络拟态环境从由教育者主导的环境营造中逐渐分离出来,且从同构关系中逐渐走向了独立,使得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环境呈现出不同的层面,而这产生的“共鸣效果”以及对同类信息的传导活动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重复性而产生的“累积效果”,甚至是媒介信息抵达范围的广泛性所产生的“遍在效果”,都促使大众媒介对人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重视由网络传媒构成的“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思考如何治理、创设这一环境的问题,是立德树人研究的一个紧迫课题[9]。

三、立德树人生态环境的优化途径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10]。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流动的过程分析情况来看,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环境优化应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即遵循“外界—思想—行为”的产生机制,为立德树人创造外界环境即客观源。

(一)发挥高校和政府相应职能,优化立德树人的校内外客观环境

物质因素集中体现在校园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上。校园物理环境与空间的设计是否“以生为本”“宜教宜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学校的校园面积、教学行政用房、科研教学仪器设备、纸质图书情况已经基本达到规范设置要求。当前,高校在环境优化上应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模式的构建,力求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比如“书香”建设就是一种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生活环境的营造,或者说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因此,高校应当优化校园环境,让大学生活弥漫书香气息,并由图书馆、教学楼、校园书报亭等延伸扩展到学生公寓,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与好书为伴。具体可利用在学生公寓设置借阅室或举办“以书结缘”——让纸质书本在宿舍之间传递阅读的方式,从而让学生回归传统阅读方式,进而创设出浓郁的阅读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浸润、感染和熏陶,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此外,在校外社会环境的优化上,政府要发挥职能,把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实现作为全社会的整体目标之一列入发展规划,对社会、家庭、高校等环境因素进行规范性引导,真正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合力。

(二)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创设师生和谐共振的人文心理环境

制度文化的构建不仅只是制度的制定,而且还需要适宜的实施环境。高校面向学生所实施的管理活动,不是为了管住或惩罚学生,而是为了引导和塑造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因此,重在解决学生对制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因此,要将学校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通过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体系的引导、约束和规范,变为大学生自觉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为行为文化提供基础和保障[11]。因此,在管理行为的实施和过程的监控中,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双方的立场趋同。因为只有当学生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才会心情舒畅地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共同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实证研究表明,优质教学和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紧张程度[6]。那些感受到教师关心的学生更有可能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更愿意在学习任务上付出努力,并积极自我调节学习策略[6]。可见,创设这种师生和谐共振的人文心理环境,在教育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应该主动“降低身段”,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这主要可通过课程设计和授课方式加以实现:(1)在授课方式上,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改变传统的训导态势,推崇探讨式、协商式的沟通方式;(2)在话语体系创新上,遵循语言运用的规律,提高语言学基本功,讲究文字生动性、句式灵活性、语调优美性、语用巧妙性和言语契合性;(3)在教学实践中,要依照课程构建立德树人教育的平台和渠道;(4)在工作方法上,要增强把握契机的自觉性,掌握运用契机的艺术,及时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注意教育效果的评析,认知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以完善教育教学活动[12],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要积极构建师生共同体,让师生在教学教育中教学相长、互促共进。当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时,学生对学习会持有更积极的态度并表现出更高的动机,教师则会体验到更高的教学效能[6]。

(三)提升网络治理能力,营造健康向善的网络拟态环境

网络拟态环境不仅实现了构建主体的多元化,而且其形成的内容主题也是千变万化的[13]。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移动式的网络生态环境治理变得极为艰难。舆论的多元化存在,成为自媒体环境下舆论生态的一种必然和常态。面对舆论引导主导者发生移位、各类舆论主体之间产生监督失效、舆论引导过程变短、频率加快等情势,自媒体的生态环境治理手段、主体、客体、时效等都应当成为高度重视的问题。但在这个治理或引导过程中,网络话语权的开放使得思想在一定规则下自由发展,各种信息环境鱼龙混杂,各类负面思潮借机趁虚而入。面对拟态环境的治理,必须坚持一条适用性的基本规律:舆论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是信息对称,只有在实现信息对称的基础上,注重信息提供与公信力建设以及价值观引导,才能实现舆论引导和“微环境”的治理[10]。因此,为了创设这种健康向善的网络拟态环境,高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化被动为主动,一方面,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网络拟态环境的议程设置,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议程设置的整体框架,增强其吸引力;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隐性把关行为,直面网络拟态环境中的负面信息,使“人人都是把关人”不再仅仅只是一种假设,而应当让它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平台。

[1]杨建义.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EB/OL].(2017-02-22)[2017-03-16].http://theory.gmw.cn/2017-02/22/content_23792486.htm.

[2]于钦明.环境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教育研究[J].湘潮(下半月),2011(12):12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4]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5]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322.

[6]博 林,德 温,韦斯·韦伯.教育心理学[M].连 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56-266.

[7]瓦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 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2.

[8]中国网信网.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2017-01-22].http://www.cac.gov.cn/cnnic39/index.htm.

[9]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39.

[10]李劭强.自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新常态[J].新闻论坛,2015(5):30.

[11]李永苍,潘 林.论新建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

[12]杨振荣,黄永权,肖慧欣.医学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

[13]张 林,胡 晓.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的消融与重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3-74.

(编辑:常志卫)

2016-09-28

2016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6JDZ015)

蔡毅强,男,副研究员,法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9-4784(2017)02-0001-05

猜你喜欢

拟态树人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章鱼大师的拟态课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