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析

2017-04-04吴文捷康红蕾张锦雀

关键词:专业课理论课医学生

吴文捷,康红蕾,张锦雀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析

吴文捷,康红蕾,张锦雀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协同育人的现状。提出将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协同育人的立足点,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等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提升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医学专业

医学生是我国未来医疗事业的主力军,是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守护神。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医学院校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1]。然而,当前社会上出现一些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低下乃至违法犯罪的事件,比如复旦大学投毒案、昆明医科大学砍杀案等[2-3]。这些案例引发社会各界特别是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基于此,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医学院校教师之间协同育人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参考。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医学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协同理论指出,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取决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如果子系统能协同运作,协同的整体功能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4]。根据协同理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医学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之间协作,才能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如果一线教师各自为政、缺乏协作,就不能充分发挥子系统应有的功能,导致系统处于无序的状态。

(一)协同育人有利于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价值观的建构,而非纯粹的行为技能训练,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不利于医学生价值观的持续性建构。医学专业课教师应该在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医学专业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突出思想性;在思想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体现科学性,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通过协同育人工作,医学院校实现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育人格局。

(二)协同育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规律

医学院校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持久性、渗透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一些发达国家特别重视运用潜移默化的力量进行德育教育。美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大的隐蔽性,他们将德育编织到其他课程中去,与其它课程的教学实现一体化,取得很好的德育效果[6]。日本高等学校在各科教学活动和学校特别活动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特点明确而具体地规定了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具备哪些方面的思想品质及培养的方法[7]。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医学生专业课教学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科学地编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开设符合医学专业特点的德育选修课、必修课使医学院校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无缝对接。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重视第二课堂的引导教育,让学生乐于在实践中接受知识、重塑自我。在第二课堂中,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彼此协作,将德育认识转化为持续性的行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三)协同育人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医学专业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肩负着专业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使命。教师特别是医学专业课教师为了更好地胜任“双重使命”的职责要求,不仅要专注于专业理论教学,还必须关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打铁须得自身硬,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人文素养、道德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担负起教育引导职责就有了底气,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有了感召力和感染力,进行德育教育就能得心应手。

二、医学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协同育人的现状,采取自行设计问卷,面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调查。调研投放问卷126份,收回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93.7%。调查样本分布于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技学院、口腔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等,调查对象中,助教占22.9%,讲师占47.5%,副教授占24.6%,教授占5.1%;医学专业课教师占42.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占16.9%,辅导员占27.1%。问卷共20道题,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和主观问答题;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资料、被调查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开展情况、协同育人现状的满意度和影响因素。问卷回收后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调查显示,29.7%的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不能准确概述。21.2%的教师对于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具体活动“了解不多”。28.8%的教师很少或者从不参加思想政治学习、党团活动、社会实践。部分医学专业课教师受到“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影响,出现“重”医学理论、技能培养,“轻”德育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8],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的工作,专业课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负责。

(二)缺乏有效沟通交流平台

教师特别是医学专业课教师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够精准,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形式松散,内容浮于表面,教师对于协同育人工作从理念到实施尚未达成共识。调查发现,93.3%的教师认为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非常必要,但迫于科研、教学的压力,时间、空间的限制,89.7%的教师们常拘囿于本专业学科中,较少与其他学院、专业的教师进行业务交流,仅有的交流内容主要围绕课堂纪律、违纪行为等,几乎不涉及教学、科研、实践等深层次的协同合作。57.7%的医学专业课教师认为:由于学科教育目标的不同,医学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三者之间不具备协同合作的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满意度不高

57.6%的教师认为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69.5%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创新;61.9%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主义,缺乏实效性;54.2%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空洞抽象,没有或很少与医学实践相结合。教师的态度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和社会风气被认为是影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四)协同育人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调查显示,在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激励政策,教师缺乏协同合作的共同目标和动力。其中,81.4%的教师认为协调育人的制度不健全;47.5%的教师认为不同学科教师的教育目标不一致,不具备协同育人的基础;72.9%的教师认为学校缺乏协同育人工作的激励机制。

三、协同育人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对策

协同育人的顺利开展能够实现专业学科与德育教育之间的互融互通,实现教育全过程育人,从根本上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医学院校应针对协同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至上而下”达成协同育人共识,精准把握协同育人工作目标,逐级落实协同育人工作的关键点,打造教师之间高效、顺畅的交流平台,提升协同育人工作效力。

(一)加大宣传力度,“至上而下”达成工作共识

高校应当持续性、全覆盖、多角度、立体式地开展协同育人工作,“至上而下”推广协同育人的理念。首先,建立由校宣传部、教务处、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学生工作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委员会。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宣传教育,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理念[9],逐级调研协同育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建议,增进教师特别是医学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认同。其次,由于临床带教教师工作忙碌,对学校的资讯了解不够及时、全面。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委员会应主动加强与教学实习医院的沟通交流,取得医院对协同育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协同育人宣传教育工作可结合临床工作实际,采取“集中教育”“分批学习”等方式对临床教师进行普及教育。再次,加大协同育人服务社会力度,通过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积累优秀案例,在校内外进行经验推广,增强教师们对协同育人工作的成就感。

(二)基于网络社区互动,建立畅通的交流沟通平台

借助网络社区互动平台能够避免时空的限制,延展教师交流沟通的深度和广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脱“闭门造车”的困境。一是高校应该加强与医院、学校、社会的交流,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二是加强学院、教研室、学科之间教师的交流。学校应重点建设沟通渠道,利用学校网站、课程平台等官方媒体及时发布思想政治教育最新政策、时事动态,上传高质量的德育教学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同时,邀请各学科专家从不同侧面分析医学相关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聚焦事件。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委员会应定期组织网络主题讨论、科研成果展示、经典案例分享等交互式讨论,分享工作成果。三是利用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建立教师沟通渠道,将网络平台打造成集趣味性、实用性、功能性于一体的互动社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医学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情感沟通,增强合作的粘性,达成协同育人工作的目标。

(三)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满意度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激活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激发师生学习、参与的热情。一方面,创新工作方式要牢牢扎根于日常教学工作,加强各学科互通互融。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当深入研究临床医疗现状和医患关系,了解医疗实践中医德医风教育的实质及可实践性方案[10],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含金量及科研转化运用能力,为医学专业课教师、临床教师、辅导员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学术与权威指导地位。二是思想政治指导委员会应组织教师围绕医德医风、临床指导、时事热点定期开展专题讨论、“集体备课”,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重视发挥实践育人教育模式创新的积极功效。实践育人的教学模式具有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贴近专业的特点。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指导,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医学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实践“专家团”,共同参与学生课外实践、临床实习、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比如:临床教师选取医学专业课题,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进行实践育人方案设计、精细化分工。教师从问卷制作、数据收集、理论知识运用、人文素质培养、德育教育等方面进行思考,设计协同育人的最优教学组合方法。实践结束后,思想政治指导委员会在全校各学院推广优秀工作经验。另外,还可推广医学生“导师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配到二级学院,与医学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学生“导师制”活动。导师定期与学生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实践中的困惑。通过协同育人工作方式的不断创新,共同推进医学生的专业精进与道德品行的塑造,不断提升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四)精准定位协同工作目标,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

协同育人工作必须建立清晰明确的共同目标和完善的工作机制作为保障。只有目标一致、定位清晰、机制运行顺畅,才能把协同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1.明确工作目标。协同育人工作阶段性目标可以先围绕医德医风建设展开。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与人文素质培育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加强二者的融通和对接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然选择[11]。德育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的交集可从医德医风教育入手。医学专业课教师应该摒弃“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围绕医德医风这个根本育人目标进行深入思考,以医学生的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打破学科界限,突出学科交叉互动,为协同育人工作深入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2.完善的工作机制。一是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教师的继续教育项目中必须包含医德医风教育,通过在线学习、学术讲座、教学观摩、社会调研等形式建立便捷、高效、实用的培训体系,方便教师利用工作之余提升自我;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将“导师制”、社会实践等协同育人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并与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相挂钩,以此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医学院校通过制定协同育人工作制度、实施细则保障实施,至上而下逐级推进协同育人工作“落小落实”。四是思想政治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将协同育人的理念融入教材选择、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中,科学有效地设计协同育人工作的具体内容,优化教学安排,鼓励教师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培育协同育人工作的重点项目,并给予经费、人员、资源上的大力支持。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只有建立协同育人系统性、持续性、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不断推进不同学科的深度融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杨晓庆.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1-2.

[2]光明网.教育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人[EB/OL].(2013- 04-18)[2016-05-18].http://edu.gmw.cn/node_39185. htm.

[3]人民网.昆明一大学生持刀砍杀校友[EB/OL].(2015-03-13)[2016-05-17].http://news.youth.cn/sh/201503/t20150313_6522504.htm.

[4]王起友,张东洁,贾立平.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466):13-14.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2016-05-11].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

[6]许 泓.浅析美国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嘉兴高等专科教育学报,2000(4):33-35.

[7]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比[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61.

[8]李凤英.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天津医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例[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0:17-18.

[9]熊晓琳,王 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要做到“三个必须”[J].思想教育研究,2016(4):61-65.

[10]章天顺.试论当前医学生人文教育不足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2):20-21.

[11]李勇强,潘舰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1,12(6):1176-1178.

(编辑:马川建)

2016-06-06

2015年度福建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2015S2012)

吴文捷,女,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9-4784(2017)02-0006-04

猜你喜欢

专业课理论课医学生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