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有效复习应突出“四化”

2017-04-04沈银行

化学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四化复习课初中化学

沈银行

摘要:如何让初中化学的复习课突破“炒冷饭”的怪圈?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从点的选择精致化,到面的拓展多元化和有序化,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体现“生本位”的理念,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复习课;酸碱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2–005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1],所以,自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现行各种版本的九年级化学教材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无论是人教版、鲁教版还是沪教版,教材的难度都有所下降,特别是“酸碱盐”这一章节,难度下降的程度最明显。但出于对学生应考能力的担忧,教师在“酸碱盐”的教学过程中,常擅自对教材内容加以拓展,加深了教学的难度,特别是在章节复习的时候,多数教师仍将对酸、碱、盐的通性的总结作为复习和巩固的主要手段,满足于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将学生置身于题海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训练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殊不知,这样的复习模式往往会使学生寻找不到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对知识的掌握首尾不能呼应,知识网络无法形成。所以,即使做很多的题目,复习效果也不明显,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仍将大打折扣。

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寻找“酸碱盐”这一章的有效复习策略,寻求章节复习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正是初中化学教师急需突破的难点。为此,笔者采用了以点带面的复习方法,以“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为核心内容,进行了“酸碱盐”复习课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情境设置精细化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很多,但要集中体现酸碱盐的核心内容,所选择的反应要具有代表性,并且易于拓展和延伸,能够实现以点带面的目的。那么,应该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作为切入点?需要注意的是,苏州目前使用的沪教版教材,和鲁教版、人教版等教材相比,难度更低,灵活性更大,显然不能从酸碱盐的通性入手。笔者选择的切入点是氯化钠,选择的课题是“溶液中生成氯化钠的反应”。这是因为氯化钠不仅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而且在酸碱盐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氯化钠也是“活跃分子”。创设溶液中生成氯化钠的反应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体现化学源于生活的观念,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复习课充满活力。

在课堂推进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写出两种溶液相混合,且生成物中包含氯化钠的反应。当然,这样的反应很多,学生在书写这些化学方程式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地选择一些在书写中有错误的学生,特别是以“溶液中”、“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两个方面作为重点,用实物投影让“生生对话”,然后选择三个典型反应作为本节课的“点”:NaOH+ 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 CO2↑,Na2CO3+CaCl2=2NaCl+CaCO3↓。上述三个反应,涉及了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三大类别,且产物中分别有水、气体、沉淀[2]。这样的点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对教材内容的精细分析,而且切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三个反应具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以及对酸碱盐内容的覆盖,也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外延伸的走向。

2 过程推进有序化

上述推進过程既紧密联系,又层层递进,以三个核心反应为中心,将酸碱盐的内容有效地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激活”了前面学习的知识,体验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形成了知识网络。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层面拓展多元化

在上述有序推进的过程中,从点出发,涉及每个面时,我们可力求在同一层面上,对知识的多元化拓展。如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虽然现行的沪教版教材对这一内容的要求较低,但作为一节复习课,可以从能反应和不能反应两个层面将相关反应进行展示,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后面的推进奠定基础。再如离子共存的问题,虽然三个层面(生成水、气体、沉淀)有的出现重复,但就面的多元化拓展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的一个思维模式:透过对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宏观的现象就是由无数多个微观的反应积累而成的,离子能否共存与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实质上是一致的,就是由微观的离子种类的变化而引发的物质种类的变化,这也就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像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相混合,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这样的多元化拓展方式,对于学生形成和理解微粒观(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物质种类的变化过渡到离子种类的变化,再过渡到酸碱度或酸碱性的变化,也自然能够引发学生多元化的思考:溶液从酸性到中性、从碱性到中性、从酸性到碱性等的转化过程如何实现?在实现这些转化过程时,曲线应该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对质量变化问题的讨论,我们采取的是让学生自主命题的模式,这在苏州市的中考命题中也曾经出现。用自主命题的模式,可突破教师集中命题时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扩大问题的思维容量,而且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命题进行分析时,本身也要求讨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具有讨论的价值。组内学生通过同组之间的评判与交流,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主命题的深层次认识,相互补充,发现自己在命题过程中的优缺点,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实现多元化拓展的目的。

4 结果呈现真实化

九年级化学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基础性、生活化的知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体现真实性的理念。本节课从生成氯化钠的反应切入,本身就体现了真实性,拉近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在后续的推进过程中,涉及离子共存的问题通过flash动画进行沉淀产生、水生成、气体生成的演示;涉及pH变化问题,用数字化实验进行测量,使学生真切感受现代科技之神奇的同时,也通过真实的数据体会化学反应的真实存在[3]。特别是对曲线的描述,学生将想象中的“S”型曲线变成了真实的“Z”型曲线,深入理解“恰好完全反应”(或pH=7)只是一个完美的瞬间(这与教材中恰好完全反应时的颜色突变相吻合),所以表现在曲线的变化上,不论是从酸性变为碱性,还是从碱性变为酸性,越过中性(pH=7)实质上是一条接近竖直的线段,并不是学生想象中的弧线(现在很多的中考试题中出现的仍然是“S”型曲线,学生想象中的曲线模型大多来自于不规范的教辅用书中)。在对质量变化的讨论中,我们突出“可计量的化学反应”理念,通过锥形瓶、分液漏斗、干燥管、蓝色硅胶(作为干燥剂)、电子天平组成一套质量测量的装置,选择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两种溶液的浓度都配制得偏小,以避免热量的迅速产生)混合的反应,并且引导学生从锥形瓶中气体种类的变化,思考如何让测得的质量更为真实:通过测量数据的有效处理(即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应该等于从锥形瓶中逸出的二氧化碳质量+瓶内气体和空气的质量差),得到真实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讨论能得到的质量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别,以促进学生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化学反应。这样的可计量过程虽然不一定测得非常准确的结果,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化学学科素养的提升以及真实化学理念的确立,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总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复习课上设计相关的实验,更能引导学生以实验为载体,以问题为线索,实现思维与实验的融合[4],在体现化学的真实性的同时,也使教学的有序推进变得更加自然。

当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和知识的呈现与串联方式只是一种尝试,从学生对课的关注程度来看,这样的尝试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还是有效的。我们并不是否认传统教学,我们只是试图在传统基础上传承和创新。这样的教学思想不仅可以表现在复习课上,我们也将会在新授课、实验课等课型上进行挖掘,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思想和科学思维的,都是我们应该突破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

[2]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32~60.

[3]罗嘉.数字化传感技术在初中化学中和反应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5):33~34.

[4]姚占军.巧妙创设情境,让复习课活起来[J].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8):47.

猜你喜欢

四化复习课初中化学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