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副结核病及其综合防制

2017-04-03王建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家畜改良工作站

兽医导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皱襞牛群肠系膜

王建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家畜改良工作站

牛副结核病及其综合防制

王建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家畜改良工作站

牛副结核病也叫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消化道传染病,以慢性卡他性肠炎、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病理剖检可见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襞。其病原体还可通过病畜及其产品感染羊、骆驼、鹿和人等。目前,该病在世界各国都有流行,关于该病的最早记载是1862年,在我国,1953年确诊有该病的发生,并首次报道,之后该病在一些牛场不断蔓延。一般认为,养牛的地区都可能存在该病,尤其是奶牛和肉牛生产较发达的区域,其危害也较为严重。牛副结核病严重危害牛生产业的发展、威胁人类的健康,本文对牛副结核病进行阐述并提出综合防制措施,以期为牛生产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一、病原

副结核分支杆菌属于分支杆菌科分枝杆菌属,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具有抗酸染色的特性,与结合分支杆菌相似。以成团或成丛的方式排列在组织和粪便中,初次进行培养较困难,在Gerrold氏培养基上呈无色、透明、半球状的菌落。该菌主要存在于病牛及其隐性感染者的肠壁细胞、肠系膜淋巴结及粪便中。

该菌对热和消毒剂不敏感,在养殖环境中常可存活至1年。但对湿热较为敏感,如60℃30 min,80℃15 min可将其灭活。有些消毒剂对其也有杀死性作用,如10%~20%的漂白粉乳剂和5%烧碱溶液2 h可起到作用。

二、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原菌主要引起牛发病,主要是奶牛,犊牛较易感。其他动物也可感染,如绵羊、山羊、骆驼、猪、马、驴、鹿等动物。

患病牛和隐性感染牛是主要的传染源。副结核分枝杆菌随粪便污染的环境通过消化道侵入健康动物体内。有的病例可通过乳汁和尿液将其排出部分病原菌。生殖系统出现该菌的机率较高,常可通过子宫传染给犊牛。另有试验表明,皮下或静脉接种可感染犊牛。

三、临床症状

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有的犊牛到5岁时才表现症状。症状主要是间断性腹泻,后转为顽固性腹泻。粪便稀薄,恶臭,混有气泡、粘液和血块。采食量逐渐减少,精神状态后期沉郁,常逐渐消瘦,喜卧。乳牛产奶量逐渐减少,最后停止。有时可见下颌及垂皮水肿。患病牛只体温一般没有明显变化。临床过程常出现反复,加重与减轻常交替出现,当腹泻不止时,一般经过3~4个月死亡。感染牛群的年死亡率可达10%。

四、病理剖检

病死牛剖检可见尸体消瘦,典型的病理变化出现在消化道和肠系膜淋巴结。回肠浆膜和肠系膜明显水肿,肠黏膜可增厚高达20倍,黏膜呈黄色或灰黄色,形成典型弯曲较硬的皱襞,皱襞潮红,其上粘有粘液,但没有结节、坏死灶和溃疡灶。肠壁厚度增加。肠系膜淋巴管呈索状肿大,肠系膜淋巴结体积增大、质地变软,切面湿润多汁,可见黄白色病变,但很少见干酪样物,肠腔内容物较少。

五、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或病理剖检变化,经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后,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常应用的方法有细菌染色(抗酸染色)与镜检、细菌的分离与培养、变态反应、补体结合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斑点试验等。

六、综合防制

本病药物治疗常无效。预防是本病防制的重点。需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从环境卫生、消毒计划、犊牛饲养、科学引种等方面严格按计划科学进行,可有效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同时应加强检疫,结合临床检查,对所用牛只间隔3个月即进行一次检疫,方法可选择变态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阴性牛进行常规饲养,如果牛群连续3次均为检出阳性牛,该牛群可判定为健康群。

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为病牛的需要及时扑杀和淘汰;对妊娠后期的母牛可在严格隔离饲养、不散菌的情况下产犊3d后扑杀;经变态反应检出的阳性牛,分批淘汰,在该牛群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确诊发病者及时扑杀;对变态反应检出可疑者,间隔15~30 d再检疫一次,如连续三次均为可疑,可选择淘汰处理。对检出阳性或可疑的母牛所产的犊牛,坚持隔离饲养,1、3、6月龄时进行检疫,均为阴性者可按健康牛饲养。

(略)

猜你喜欢

皱襞牛群肠系膜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MRI诊断价值
康复新液在腋皱襞切口大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46 例经关节镜诊治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分析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症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