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临床护理

2017-04-03严芳琴秦昌友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14期
关键词:手术过程桡动脉心肌梗死

严芳琴, 秦昌友

(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 湖北 鄂州, 4360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临床护理

严芳琴, 秦昌友

(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 湖北 鄂州, 436000)

目的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情况。方法选取本院进行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进行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治疗。随访3个月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总结治疗和护理经验。结果90例心肌梗死患者中,临床症状痊愈65例(72.2%), 有效11例(12.2%), 无效14例(15.6%), 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4.4%。治疗过程中出现5例(5.6%)并发症患者,并发症包括局部轻微血肿、桡动脉闭塞等。出院后跟踪随访1年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所改善,症状改善情况较出院时亦有所好转。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护理亦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借鉴。

急性心肌梗死; 桡动脉穿刺; 冠脉介入诊疗; 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冠心病,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动脉血管内斑块淤积阻塞血管导致血流受阻,从而导致部分心肌坏死,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1-2]。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临床上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降低。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是临床上较为常用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与经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比较,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解剖部位深且血管神经密集分布所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3-4], 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大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青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重、变化快[5], 而介入诊疗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式,仍然具有一定的手术风险性。因此,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手术中的协助以及手术后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对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恢复状态起到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本研究针对2013年3月—2015年5月在本院进行确诊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对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过程进行总结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在本院进行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1.7±5.7)岁,分别为前壁病变27例,前间壁病变22例,广泛前壁病变20例,下壁病变21例;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三支冠状动脉病变30例,双支冠状动脉病变26例,单支冠状动脉病变29例,正常冠状动脉者5例。纳入标准[6]: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8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发布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桡动脉搏动良好无桡动脉穿刺禁忌证; Allen试验阳性。排除标准:有其他脏器疾病者; 哺乳期妇女及怀孕妇女。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患者实施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所有患者进行手术前口服阿司匹林300 mg, 氯吡格雷300 mg。手术时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手臂伸直外展,充分暴露出患者的桡动脉,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取患者的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作为穿刺点,通常靠近腕横纹近心端2~3 cm, 用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穿刺,穿刺针进针方向与桡动脉走向一致,以30°左右方向进针,确定穿刺针尾部血液喷出即穿刺成功后,放入导丝,植入6 F桡动脉鞘,沿导管缓缓注入硝酸甘油0.3 mg及5 000 U肝素,防止桡动脉痉挛。在患者感到远端肢体有发热感觉时,将导管和导丝经由鞘管送入,若在送入导丝导管时患者发生痉挛,则可以对患者鞘内注入硝酸甘油150 μg, 待痉挛缓解后再进行操作。如若需置入支架患者,可用球囊反复扩张患处,将支架置入,治疗结束后,退出动脉鞘管,用TR Band止血器固定加压包扎。手术后每隔2 h对TR Band止血器进行1次减压处理,持续6 h。术前常规进行股动脉处备皮,如桡动脉穿刺失败,可经股动脉穿刺治疗。

1.3 护理方法

术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基础的医疗护理,包括血压监测、疼痛监察、心电监护、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扩冠、溶栓等基本治疗,保持患者饮食合理健康,针对患者的不同症候进行个性化的饮食护理,并纠正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烟酒等的摄入,使患者在进行手术前保持一个较为良好的身体状态,有助于手术的成功进行及术后患者的健康恢复。对患者进行整体检查,排除手术禁忌情况,检查外周动脉,做Allen实验等[7-8]。将符合要求的患者送入导管室进行手术准备。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疾病及手术过程缺乏认知,且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症状明显,患者极容易陷入一种焦虑紧张样情绪,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为患者普及医学知识,并详细向患者讲述医院在治疗这种疾病中的实力,提升患者的手术信心,调整好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相对轻松的进入手术过程。术中护理:备好手术过程中需要的手术器材,包括除颤仪、吸引器、呼吸机等,各种手术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药物,包括阿托品、多巴胺、肾上腺素等,手术过程中及时做好与医生的配合工作,密切观察手术中患者的基本生理变化,包括心率、血压等的变化,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同医生沟通,快速采取应对措施,将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术后护理: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在拔出动脉鞘后,生命体征会发生较大的波动,一旦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症状时应警惕迷走神经反射发生,而患者出现心律增快,面色苍白,血氧饱和度降低等情况时应警惕是否发生了术后出血。术后患者的饮食宜清淡,摄入容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可根据医生的医嘱开一些缓泻剂,避免便秘。指导患者排便并保持充足的睡眠。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水肿情况,是否有夜间胸闷、咳嗽等症状,这些症状有可能是心功能衰竭,应及时向医师反应情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极易发生凝集,因此应持续泵入抗凝药物防止血液凝固,还应做好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12 h 1次。并发症护理: ① 出血:由于手术过程中应用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肝素抗凝治疗,穿刺部位容易出现渗血、血肿等情况,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动态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做合适的止血处理。② 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本身便有血液凝集情况的出现,手术后可能会由于球囊,支架扩张不完全,导致患者突然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情况,此时应及时给予患者血栓抽吸等处理,挽救患者生命。因此,在患者进行手术后,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及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避免患者由于情绪紧张引起交感兴奋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并做好溶栓治疗。③ 血管迷走反射:血管迷走反射是一种不常见的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术后由于患者穿刺疼痛,卧床后导致腰疼等不适可能出现迷走反射,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出冷汗等症状,这通常为良性反应,但若不及时进行处理则有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若患者出现症状,则应密切监视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及时向医生反应患者的状况,给予阿托品等的治疗。④ 出院指导:叮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按时服药,合理安排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定期复诊,出现任何异样及时回院检查等。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随访过程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成功与否评判标准[10-11]: ① 痊愈:血管病变狭窄段消失或基本消失; ② 有效:血管病变狭窄段减少比例>80%; ③ 无效:血管病变狭窄段减少比例<80%。满意度调查[12]: 应用本院自拟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对护理情况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评分>90分为非常满意; 80~90分为满意; 70~80分为认可; <70分为不满意。

2 结 果

2.1 患者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治疗的临床治疗有效情况比较

90例心肌梗死患者手术后各临床症状均有所恢复,其中痊愈65例(72.2%), 有效11例(12.2%), 无效14例(15.6%), 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4.4%。出院后1年内的随访中发现,痊愈70例(77.8%), 有效14例(15.6%), 无效6例(6.6%), 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3.3%, 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较手术后有所好转。

2.2 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90例患者中,共有5例发生并发症, 2例出现出血症状, 2例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另有1例发生迷走神经反射。针对这些并发症及时有效的进行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消失。

3 讨 论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大多数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该疗法减少了住院时间并降低了患者的痛苦。桡动脉穿刺具有较好的优势,包括桡动脉较表浅,压迫止血效果好,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出血较少等,但同时由于桡动脉管径细,手术过程中患者易发生痉挛,对介入材料的要求也相对较高[13-14]。因此,手术治疗仍具有较大的风险,手术的进行仍需要各个部门的精密配合。急性心肌梗死由于突发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等情况导致心源性休克,致命性心率失常等严重伴随性疾病[15],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正常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为患者普及知识,减少患者的术前恐惧焦虑样心理。同时,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应密切配合医师的需求,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的变化,部分患者可能由于血管再通而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尤其是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时,由于斑块被挤压,患者的胸痛感会增强[16-17],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理变化,降低术中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3月—2015年5月在本院进行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采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对患者进行治疗,多种护理方式相结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在术后1年内进行跟踪随访,统计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研究发现,术后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达到84.4%,随访1年后提高到93.3%。手术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患者5例(5.6%), 并发症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并且这些并发症在经过合理的护理之后均得到了恢复。本研究表明,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极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手术过程前后,合理的护理方式的实施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王静.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10): 1-3.

[2] 杨保军, 张丽平. 不同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比较[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5(11): 1213-1214.

[3] 张玲. 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康复治疗[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7(12): 252-253.

[4] 庾海清, 邓斌. 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疗效分析[J]. 河北医药, 2013, 35(3): 378-379.

[5] 程宝珍, 张小红, 牛娟.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13, 27(5): 9-11.

[6] 王世喜, 刘景艳, 侯传龙. 介入术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效果观察[J]. 贵州医药, 2016, 40(5): 519-520.

[7] 刘莉. 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护理[J]. 黑龙江医药, 2013, 25(4): 635-639.

[8] 高履萍, 董佳丽. 经桡动脉介入穿刺治疗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J]. 中国民间疗法, 2016, 24(3): 90-91.

[9] 于佩佩.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的全程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7(15): 1378-1380.

[10] 徐徐, 修宗谊. 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贵州医药, 2016, 40(1): 103-104.

[11] 杨海燕. 临床护理途径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3): 159-160.

[12] 冷梅芳, 靳文.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 2016, 23(4): 58-61.

[13] 姚志萍, 严萍. 一种经桡动脉介入术后体位垫的制作及临床应用[J].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5, 4(4): 292-294.

[14] 伍万仕, 江庆.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并发症及处理[J]. 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9(3): 116-119.

[15] 耿旭影, 徐明明, 牛鹏飞. 经桡动脉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J]. 安徽医药, 2016, 20(2): 388-389.

[16] 陈晓云, 刘复兴.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介入诊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并发症比较[J]. 微创医学, 2015, 10(5): 668-669.

[17] 沈旭萍, 徐汉丽.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5, 21(5): 709-711.

Clinicalnursing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patientswithradialarterypuncturecoronaryarteryinterventionaltherapy

YANFangqin,QINChangyou

(DepartmentofEmergency,EzhouCentralHospital,Ezhou,Hubei, 436000)

ObjectiveTo observe clinical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by radial artery puncture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MethodsA total of 90 confirmed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treated with radial artery puncture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fter 3 months of follow-up, the adverse effect and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were observed, and experiences of therapy and nursing summed up.ResultsOut of 90 patients, there were 65 cured patients, 11 effective patients, and 14 unimproved patients. And there were 5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mild local hematoma, radical artery occlusion, and so on. After 1 year follow-up, the complication was alleviated, and the clinical symptoms was better than at discharge.ConclusionThe radial artery puncture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has a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appropriate effective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deserves promotion in clinic.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adial artery puncture;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 clinical nursing

2017-02-09

秦昌友

R 472.2

: A

: 1672-2353(2017)14-005-03

10.7619/jcmp.201714002

猜你喜欢

手术过程桡动脉心肌梗死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压疮高风险者手术过程急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干预
保留远近双蒂皮瓣削薄术治疗手足部皮瓣移植术后臃肿畸形临床观察
保温护理对98例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复苏应用价值分析
麻醉复苏室与临床护理特征性分析与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探讨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