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读甲戌本、庚辰本脂批认识三个红学观点

2017-04-02张义春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脂砚斋庚辰眉批

□张义春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大同分校,山西 大同 037006 )

对读甲戌本、庚辰本脂批认识三个红学观点

□张义春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大同分校,山西 大同 037006 )

甲戌本与庚辰本的批语存在抄写格式变化、此有彼无、异文明显等问题,对读这两个本子都有批语的八回,可以发现甲戌本这八回所据底本早于庚辰本所据底本;因为宏观概括能力不足,庚辰本对回前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放弃的事实;脂砚斋评点的过程,是一个加批创作与拨乱反正的过程。

甲戌本;庚辰本;共有批语;八回;认识

《石头记》甲戌本与庚辰本计八回都有批语。即第十三回到第十六回、第二十五回到二十八回。从这两个本子这八回所存批语之抄写格式变化、此有彼无、异文明显进行对读,可以讨论三个红学问题,得出三点红学认识。

一、甲戌本之侧批、眉批变庚辰本之双行夹批及两个本子异文明显可以证明甲戌本底本早于庚辰本底本

胡适等认为甲戌本“是海内最古的《石头记》抄本”,吴世昌等则不同意胡适的意见。通过对读甲戌本、庚辰本的一些章回,我们觉得某些特征表明甲戌本还是要早于庚辰本,特别是这两个本子都有批语的八回。

在甲戌本与庚辰本都有批语的八个章回中,甲戌本数量不少的侧批、眉批在庚辰本中变为双行夹批,这是甲戌本批语早于庚辰本批语的重要证据。在第十三回,甲戌本有批语约46条,其中19条侧批在庚辰本中变为双行夹批,1条眉批在庚辰本中变为双行夹批。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共有批语的八回中,对相同的批语来说(有异文者不计),凡是在甲戌本中是双行夹批的批语,这些批语在庚辰本中就一定也是双行夹批;如果某条批语在甲戌本是侧批与眉批甚至是回前批,那么这些批语有的在庚辰本中就可能变为双行夹批。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甲戌本之批语早于庚辰本之批语。

如:第十五回老尼净虚求凤姐一段文字中连续有四条批语:1、“俱从‘财’一字上发出”;2、“守备一闻便问……”;3、“如何便急了……”;4、“坏极,妙极!若与府尹攀了亲……”。这四条批语最前面的第一条,在甲戌本中是侧批,而在庚辰本中则为双行夹批。后面的三条则在甲戌本与庚辰本都是双行夹批。

第十五回介绍铁槛寺一段文字连续有五条批语:1、“大凡创业之人……”;2、“祖宗为子孙之心……”;3、“所谓‘源远水则浊……”;4、“妙在艰难就安分……”;5、“真真辜负祖宗体贴子孙之心……”。这五条批语之第一条与第三条,在甲戌本与庚辰本都是双行夹批,而其余的三条在甲戌本中是侧批,而在庚辰本中则为双行夹批。

双行夹批也称双行夹注,是在某句话后用小号字分两行抄写的批语,两行小字占据正文一行的位置,与正文同时抄成。此类批语一般出现较早,形成于某个批书阶段的前期,是某个批书期间对之前批语规整的结果。在判断各类批语出现的时间先后时,学术界一般以双行夹批为晚出。

除甲戌本大量的侧批、眉批甚至回前批在庚辰本中变为双行夹批之外,甲戌本批语早于庚辰本批语的另一个证据是,本来属于同一条批语,但庚辰本的比甲戌本的要相对成熟通顺。如:

贾珍尚奢,岂有不请父命之理?因敬[老修炼]要紧,不问家事,故得恣(原误姿)意放为。

──甲戌本回前批

荣、宁世家,未有不尊家训者。虽贾珍尚(原误当)奢,岂明逆父哉?故写敬老不管,然后恣意,方见笔笔周到。

──庚辰本第十三回回前批

以上两条批语分别是甲戌本与庚辰本第十三回回前批(庚辰本这些批语抄在此本第十一回之前的一个单页上),通过对比这两条批语可以看出,庚辰本优于甲戌本的地方有三点。

一是庚辰本比甲戌本多了一句为之后说理进行铺垫句子──“荣、宁世家,未有不尊家训者。”这句看似普通,但却是展开之后所有议论的理论性的前提。有这一句,说明批者之后的议论有根本、有基础;如果没有这一句,后面的一切就苍白。

在思维活动中,理论归纳难,理论创新更难。由甲戌本到庚辰本多出的这一句是一个认识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表达更到位、讲究说理更有原则的过程。

一是庚辰本的叙述比甲戌本更古朴得体,如:“岂明逆父哉?”与“岂有不请父命之理?”前者古朴而得体,而后者则文白混杂,稍嫌不伦不类。

一是庚辰本语言比甲戌本语言更流畅而有层次,这显然是炼字炼句、反复涵咏的结果。如:“故写敬老不管,然后恣意,方见笔笔周到”与“因敬[老修炼]要紧,不问家事,故得恣(原误姿)意放为”。前者流畅而有层次──“然后恣意”紧承“敬老不管”,“方见笔笔周到”是给出结论,整个句式如肺腑中流出,人读过辄可以记诵,后者则不免板涩,凝神阅读都不免费力。

之前周汝昌、周祜昌兄弟曾经以《石头记》都有批语的第十六回脂批的抄写格式变化与文字优劣等为例,具体分析过甲戌本与庚辰本底本的早晚,周氏兄弟所揭示的情况与笔者的发现完全相同。笔者也曾经对两个本子都有批语的另外六回(除去第十三回、第十六回)进行过考察,虽然这另外六回的具体情况在细节上不一定完全等同于第十三回与第十六回,但仅就抄写格式变化与文字优劣两点看,都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甲戌本的批语早于庚辰本的批语。

不过因为现在发现的甲戌本与庚辰本等都是过录本。就抄写格式等情况看,这些本子过录时所依据的底本不一定是同一个本子,所以现在可以见到的甲戌本、庚辰本本身也有一个不同部分之底本所出先后有别的问题。但就甲戌本与庚辰本有共同批语的八回看,甲戌本所依据的底本早于庚辰本所依据的底本,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二、甲戌本到庚辰本部分回前批消失可以证明庚辰定本时有放弃回前批的问题

从甲戌本到庚辰本存在回前批减少的事实,这意味着庚辰本的整理者对回前批有新的考虑,有重新整理之前回前批的事实。

(一)甲戌本部分回前批在庚辰本中转化为眉批与双行夹批。

甲戌本第十三回有四条回前批,庚辰本第十三回有两条回前批。其中甲戌本多出的两条回前批在庚辰本中变为眉批。即:

奇文!若明指一州名,似若《西游》之套,故曰“至中之地”,不待言可知,是光天化日、仁风德雨之下矣。

不云(原误亡)国名,更妙!可知是尧街舜巷衣冠礼义之乡也。直与第一回呼应相接。

查甲戌本与庚辰本共有批语的八回,另外还有一些甲戌本的回前批在庚辰本中变为眉批与双行夹批。例如:

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

──第十四回甲戌本回前批,庚辰本眉批

写凤姐之珍贵,写凤姐之英气,写凤姐之声势,写凤姐之心机,写凤姐之骄大。

──第十四回甲戌本回前批,庚辰本眉批

一段赵妪讨情闲文,却引出通部脉络。所谓由小及大,譬如登高必自卑之意。

──甲戌本第十六回回前批,庚辰本双

行夹批(甲戌本少“一段”二字)

(二)在庚辰本部分章回中,回前批不是抄写在回前的位置上,而是抄写在具体回目前的单页上,这很可能意味着庚辰本的整理者准备对这些在性质上属于回前批的批语进行新的整理。

以甲戌本与庚辰本都有批语的八回论。庚辰本第十三回两条回前批以及紧接着的一首五言绝句,抄在一个单页的B面,放置在此本第十一回之前。第二十七回的两条回前批,也抄写于另一单页,放在本回首页之前。

甲戌本与庚辰本都有批语的八回之外,庚辰本另外的一些章回也有这样的情况,如:第二十一回的回前批抄写在一个单页上,装订于二十回末。

(三)甲戌本的一些章回没有回前批,但庚辰本却有回前批,这似乎意味着从甲戌本到庚辰本回前批的数量有增加的迹象,但具体分析却不是这样。

庚辰本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有回前批,甲戌本这两会没有。但庚辰本的回前批是把甲戌本与之对应回目中的部分回末批移动到回前,这表示庚辰本定本阶段脂批作者没有新创作批语,只是对批语的前后位置进行了调整。

庚辰本凡八册,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各册卷首标“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第五册至第八册封面书名下注“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我们认为,庚辰本称定本,这个“定”字有多方面的含义,比如批语的润色、批语的取舍、批语位置的变动等,但放弃之前的回前批估计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

脂批作者其实非常在意回前批,高度重视回前批。在早期抄本中,也创作出一些出色的回前批。例如甲戌本第二回“此回亦非正文”一段回前批(在庚辰本中混为正文)。但估计是宏观理论准备不足,高度概括能力不强,其余则多数不及这一段。此类批语虽然放在回前的位置上,有的实质是回中批,仅只对回中的具体局部描写进行评论,没有指导整个章回阅读的意义,有的不过披露了一些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内情等,虽然作为研究成书的材料价值非常,但在帮助欣赏、理解作品的问题上并无意义。

查《石头记》早期抄本,作为回前批但事实上是在披露创作时期之内情者应属瞩目。如:己卯本第十七回回前批:“此回宜分二回方妥”;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回前批:“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庚辰本七十五回回前批:“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 缺中秋诗,俟雪芹” ……

其实回前批之外,其他形式的批语也有对欣赏、理解作品无益但很为红学研究所看好者。如:甲戌本第一回披露曹雪芹卒于壬午除夕的批语,关于曹雪芹有《风月宝鉴》之书的批语等等。

另外脂批作者对回前批创作的力不从心不仅表现在庚辰定本阶段,其实在甲戌再评阶段已有端倪。这主要表现在:甲戌本全部十六回,但有九回没有回前批,占甲戌本回目总数的一半以上。计:第一回、第三回、第四回、第五回、第八回、第二十五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

所以在庚辰定本阶段,估计是有感于对回前批创作的力不从心,无可奈何之下,脂批作者就对回前批进行了新的处理。这种处理一是彻底淘汰之前的回前批,如甲戌本第十五回有回前批六条,这六条批语在庚辰本中就没有了踪影。一是适当调整之前回前批的位置,如甲戌本中的部分回前批,在庚辰本中有的转化为眉批,有的转化为双行夹批。

三、甲戌本批语与庚辰本批语此有彼无可以证明脂砚斋评点作品的过程是一个拨乱反正的过程

脂批作者很多,有署名的脂批计有:脂砚斋35条、畸笏叟55条、棠村1条、梅溪1条、松斋2条、玉蓝坡1条、立松轩1条、鉴堂1条、绮园1条、左绵痴道人1条。虽然脂批作者形形色色,但这些人批《石头记》的时候,有的人并不一定有具体的评点原则,同时对评点的终极结果也并不自觉,他们的评点就为遣怀娱兴,是因为一时有感就把这种感受在不自觉中记录了下来。而另外的人,虽然也有遣怀娱兴的意思,但有自己的评点原则与终极目标,他们希望以一定的体例整理出一个理想中的本子帮助读者阅读作品。

脂批作者中有目的评点人是脂砚斋,他的评点应该构成评点的主体。而出于遣怀娱兴进行评点的则有梅溪、松斋等,至于畸笏叟,他虽然是一个重要的脂批作者,也在评点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他还不是有目的评点。

畸笏叟不是有目的、有原则的评点者,不可以与脂砚斋比肩,主要因为早期抄本都冠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虽然古人的著作权意识不及现代人强烈而自觉,但古人也不是没有著作权意识。以古代小说评点而论,所谓金圣叹批评《水浒传》,所谓李卓吾评点《水浒传》,所谓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是著作权人明晰著作权的表现。所以既然《石头记》早期抄本都冠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我们认为脂砚斋是脂批的主要作者。因为著作权冠名不可能给一个不相干的人或者是在工作中所起作用不大的人。

在具体的整理本子的过程中,脂砚斋作为主要评点人,他所做的工作是多样的。此中有进行加批的问题,有规整之前批语的问题,有抄录作品正文的问题……更有从自己的思想意识出发,决定删除或保留他人批语的问题。早期抄本既然冠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就需要有自己的原则与立场,就不可能让与自己思想意识抵牾或自己认为不合适的批语保留下来。

甲戌本与庚辰本的批语存在此有彼无的问题。即13条批语甲戌本有、庚辰本无;26条批语庚辰本有,甲戌本无。在甲戌本有、庚辰本无的评语中,庚辰本删去9条为天香楼的评语。

天香楼问题很为红学学者看好,因为这些提供了曹雪芹创作的细节。但规范的评点主要是解释作品的思想特色与艺术特色,并通过发现这些帮助读者阅读作品,所以从这个意义看,第十三回天香楼批语并不是评点的正宗。我们估计,脂砚斋本来的意图是希望以阐明思想特色与艺术特色为主要内容,在具体的评点中,虽然他有时也离开思想特色与艺术特色这一根本点而说一些题外的话,但面对畸笏叟过多过于明显的题外话,他就坚决删去。

笔者觉得,脂砚斋删去畸笏叟的批语原因很多,而思想意识的抵牾仅为其中之一。像彼此间存在矛盾以及畸笏叟好越俎代庖等,都会让脂砚斋因反感畸笏叟而删去其批语。评点《石头记》打出的是脂砚斋的旗帜,如果别人过多的指指点点,脂砚斋会觉得很不舒服甚至没有面子。所以脂砚斋整理庚辰本删去诸如天香楼之类的批语,说明脂砚斋评点《石头记》不仅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以自己的立场与原则拨乱反正的过程,甚至是一个维护个人作为著作权人尊严的过程。

脂批作者意见分歧甚至在评点中存在不愉快,在具体的批语中多有反映。甲戌本第二回有眉批说:“且诸公之批, 自是诸公眼界, 脂砚之批, 亦有脂砚取乐处。”这充分说明,在批点过程中,脂砚斋的趣味与思想与其余脂批作者并不统一。

甲戌本第一回眉批曾经称赞《石头记》的一段描写不错:“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针对这里的批语另有人就说:“斯亦太过。”

甲戌本第一回“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句下有侧批:“世路宽平者甚少”。针对这里的批语有人就认为“亦凿”。

甲戌本第一回乃亲斟一斗为贺句侧有侧批:“这个“斗”字莫作升斗之斗看”。针对这里的批语有人就批曰“可笑”。

甲戌本第十四回有眉批是:“宁府如此大家,阿凤如此身份,岂有使贴身丫头与家里男人答话交事之理呢?此作者忽略之处”。庚辰本眉批对此则针锋相对:“彩明系未冠小童,阿凤便于出入使令者。老兄并未前后看明,是男是女,乱加批驳”。

这些情况说明,在脂批创作过程中,不同作者之间的笔墨论争还相当激烈、相当明显,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伤感情的。

对甲戌本部分批语在庚辰本不存在的问题,曾经有人从简单累加的认识出发,以为越是后出的本子,其批语越丰富。其实这样的认识很为皮相。庚辰本既然称定本,这自然有新创作批语的问题,但也有对之前批语进行删除的问题。这种删去有因为是脂砚斋外其他作者的批语,而这些批语又与脂砚斋的认识不合等原因,所以被删除了。也有虽然是脂砚斋曾经的批语,但人的认识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为今是昨非的原因也有一些批语被删除。

以上三点为笔者对读甲戌本与庚辰本共有批语的八回而有的红学认识。这些主要是立足逻辑推论而得出的,与实证性质的证明还有差距。红学问题非常复杂,其争论也激烈。这主要在于红学研究资料的缺乏与现有资料的涵义模糊。所以笔者这里提出的红学认识,也许与事实还有差距,对此欢迎读者进行批评与指正。

[1]胡适.胡适文存三集卷五[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144-159.

[2]吴世昌.红楼梦探源外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96-145.

[3]周汝昌,周祜昌.石头记鉴真[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89-116.

本文责编:董 娜

On Three Redology Viewpoints from Zhi Yan Zhai Comments on the Jiaxu Version and the Gengchen Version

Zhang Yichun

(Datong TV University, Datong, Shanxi, 037006)

Eight same chapters of both the Jiaxu Version and the Gengchen Version have comments from which three redology viewpoints can be obtained: 1.Comments of the eight chapters of Jiaxu Version were made earlier than those of the Gengchen Version; 2. It is probably because of the insufficient ability for macro summary that the Gengchen Version was in certaindegree abandoning the pre-chapter comments; 3. The process of Zhi Yan Zhai making comments is actually both a process of commenting and creating and a process of bringing order out of chaos.

Jiaxu Version; Gengchen Version; common comments; eight chapters; recognition

2017—02—20

山西电大2016年度规划立项课题(SXKT201601)

张义春(1961—),男,山西应县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大同分校,副教授。

I206

A

1008—8350(2017)02—0054—04

猜你喜欢

脂砚斋庚辰眉批
《日知录》研究的新材料
——《日知录》陈澧批语辑录
踏花归去马蹄香
庚辰定本时第十九回之回目已经完备补论
以眉批式评语促写作能力提高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什么人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什么人
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傅庚辰及其歌曲创作
封面人物 傅庚辰
迈上新起点——在《傅庚辰作品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点评中“犯”概念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