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教育本质的思考

2017-04-02魏雅君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真人本质思考

魏雅君

【摘 要】教育是生命的涵养,教育导向关涉民族的生存续绝。站在新世纪的旷野上,作为教师不得不思索一个问题:教育的使命到底是什么?是培养人才,还是首先培育人?是让每一个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重要,还是要努力让所有的受教育者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幸福更重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人,健康的人,幸福的人才是教育的本质核心。

【关键词】教育;本质;思考;真人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培养真正的人。真正的人不仅是智力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更是心灵和人格上的成熟。要培养真正的人,在教育中就应该意识到人是有血有肉鲜活的生命,有着自已独特的思想,有着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潜力,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启迪他们的自由天性。教育的过程就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过程。

一、培养真正的人,就要尊重生命的生长自由

顾明远教授在其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把教育分为狭义和广义的教育。广义上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培养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人的活动。但是狭义上的学校教育仍以智力上的培养为主,这恰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症结所在,最终酿成了教育中的癌症—厌学。造成目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者忽视了人的心灵感应。卢梭说过:“教育就是生长。”孩子的本性是自由的,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当孩子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时候,他们的心灵是不自在的,教育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作家冰心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这应当是现代教育变革的总纲领。而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教育者必须完成的使命就是达到施教者与受教者心与心的感应。教育者首先要清楚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有很多教师和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却从不关心孩子内心需要。我们往往将成人的思想观念、经验、做法强加给学生,“摁着牛头吃草”,怎样吃,到哪里吃,都有统一的训练,认为这样,孩子可以少走弯路,可以更快更直接地获得成功的捷径。岂不知“吃草”是牛的本能。对于放牛人来说,只需要把它们领到一个适合吃草的地方即可。它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方式,津津有味地吃到自己喜欢的草,既吃得饱又吃得好。可偏偏教育者和家长喜欢替孩子设计好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正是这种苛刻孩子接受自己的思想、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学习的做法,让孩子产生厌烦感、畏惧感、进而麻木。这种忽略孩子心灵感受的教育恰恰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孩子们最渴望的是自由成长,原本应该由孩子去规划的事情,属于孩子们应该做的和乐于做的事情,正是激发个人潜能的过程。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没有捷径,没有弯路,只有经历。

卢梭曾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自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自己回答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者,是不是做得过多了呢?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孩子们规定了无数的清规戒律,围上了一层“光鲜”的电网,从而扼杀了孩子们的灵性,制约了孩子们的自由发展,磨灭了孩子们的天赋潜能!这样的“做”当真不如“什么也不去做”!

二、培养真正的人,就是要培养具有幸福感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标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拥有体验人生幸福的能力。我们都清楚,孩子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才能完成。当一个人乐于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积极主动地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达到目的。学习亦如此,需要发自内心,没有外力强迫的、为自己学习的人,才可能自觉、主动地学习,才可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国学大师季羡林有一句名言:一流的学生不是教师在课堂里面教出来的,而是在一流大师所创造的学术氛围里熏陶出来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我们应该学会给孩子解压,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理性和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应试中解放出来,让孩子在生活的教育中体验幸福。

“少一只手”去呵护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风雨的打击、亲身感受彩虹的美丽,在历练心灵的经历中不断地成长,也许孩子收获的知识、经验、幸福感、成就感,远比我们期望的多得多,这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是受益匪浅的。著名主持人杨澜有一条这样的微博:哈佛大学商学院Christensen教授曾对杨澜说:“我们的学生毕业六、七年后回到学校,个个意气风发,臂膀里挽着美人;毕业十几年后回来,疲惫、沉默,不少人在打离婚官司;毕业二十年后,他们不怎么回校园了,孩子跟着前妻在其他地方长大……我们教成功学很在行,却没有教幸福学。”我们教育的初衷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吗?从培育健康的人的角度上说,这种伟大的教育是失败的。

三、培养真正的人,就是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在心灵的碰撞和感动中启迪孩子用良心支配自己的行为,唤醒“人性”,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曾经遇到过一个特别调皮的学生,身上的坏习惯使他成为让同学们怕而远之的“孤立者”。面对这样一个可怜的“弃儿”,我找他进行了单独谈话,谈到他的母亲,一个只靠几亩地维持全家生活的勤劳妇女,谈到一个母亲的辛苦和希望……我发现他的目光变得柔和,以后的多次真诚沟通我不断地引导他进行反思,增加他对过去行为的内疚,这种自我教育触及到了这个孩子的心灵,后来即使没有人监督他,他犯错的几率也小了很多。只有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律教育,才能让学生的内心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和坏的行为习惯进行抗争,并取得勝利。

四、小结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用“心”做教育,让学生自主成长,享受学习、生活的过程,即使若干年后他们忘记了书本上的知识,但对于能够唤醒他们心灵的某种思想、情感态度仍然铭记于心,并且引导其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这才是培养“真”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2]任恩刚,张卫苹 主编.《当代教育思想》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1,第14页.

[3]周国平主编.《周国平自选集》.海口,海口出版社,2005年275页.

[4]任恩刚,张卫苹 主编.《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1,第149页.

猜你喜欢

真人本质思考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