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康复理念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价值观察

2017-04-01赵胜辉孙婷婷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39期
关键词:体外循环围术心脏

赵胜辉,孙婷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快速康复理念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价值观察

赵胜辉,孙婷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术期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1日~2016年5月21日至我院就诊的体外循环心脏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组采取一般护理,另外一组采取快速康复理念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在拔管时间、血浆用量、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7%与15.22%(P<0.05)。结论 对体外循环心脏患者采取快速康复理念的应用效果显著,便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实践推广。

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快速康复理念;围术期;护理

心脏外科的手术较为复杂多样化,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1-2],对于围手术期的护理要求较高等,为此,本次研究将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该类疾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工作中,从多个方面将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现将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1日~2016年5月21日至我院就诊的体外循环心脏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纳入本次研究,将凝血功能障碍、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严重糖尿病等患者排除。采取奇偶数分组模式将其分为两组,各46例。常规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22~78岁,平均(53.20±3.14)岁;实验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1~77岁,平均(53.08±3.2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模式,告知其手术治疗前后的相关注意事项,严密观察其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等。对实验组患者采取快速康复理念进行护理,主要内容为:

A:术前:手术治疗前应对快速康复外科的计划进行制定,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有效咳嗽,对其手术耗时、ICU监护情况、如何进行肠内营养补给等进行告知,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访视,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告知其手术治疗的目的及意义,消除内心的顾虑。

B:术中:手术治疗时可选择综合性的体温保护技术,对其室内的空气温度、湿度严格进行控制,可选择热气加温仪、变温毯等维持患者合理的体温。

C:术后:手术完成后应对室温的调节进行加强,对其末梢的温度进行合理维护,对输液的量、速度等进行合理控制,可采取自控静脉镇痛泵帮助患者进行适当镇痛处理,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持续帮助患者维持48 h的镇痛,之后将尿管拔除,给予持续负压引流。

D:早期活动:手术完成后的6~24 h时间应帮助其拔除气管插管,之后指导其采取半卧位,指导患者如何对上下肢进行主动运动、屈伸运动等;之后调整为坐位,每隔4h辅助患者采取呼吸运动,将手部放置在肋缘两侧,并采用鼻子进行深吸气,将纵隔适量抬高到最高点并进行屏气,之后采取缩唇运动后缓慢将气体呼尽,手术完成后的24~72 h之间可将日常的活动量逐渐加大,并辅导其如何对脐周进行自我按摩,每日按摩2~3次,对脐周按照顺时针与逆时针的方式分别按摩1 min,对其床边如何站立、行走等进行训练,等到手术完成后的72 h将活动量逐渐增加。

1.3 观察项目

对比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活动时间、血浆用量;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恶心呕吐、深静脉血栓、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拔管、住院、活动时间与血浆用量

实验组:拔管时间为(8.25±2.32)h,血浆用量为(29.50±4.52)g,活动时间为(2.75±0.32)d,住院时间为(12.42±2.52)d;常规组:拔管时间为(14.25±3.20)h,血浆用量为(35.44±6.20)g,活动时间为(4.65±0.58)d,住院时间为(17.58±2.50)d,说明实验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2.2 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1例恶心呕吐,总发生率为2.17%(1/46);常规组:3例恶心呕吐,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15.22%(7/46),说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

3 讨 论

分析快速康复理念主要是在围术期帮助患者将并发症与应激反应减少,帮助患者促进身体的早日康复等的护理理念,广泛应用于肝胆外科手术中,有利于机体的早日康复[3-4]。该类护理理念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术前简化准备工作,加强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做好护士、手术医师、麻醉师等的相互协作,将手术麻醉方式进一步优化,做好术后的镇痛程序,术后早日鼓励患者下床活动等。相比传统的护理方式,该类护理理念更加符合患者的需求,将日常护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使得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增加[5]。

本次研究对实验组体外循环心脏患者采取快速康复理念,包括术前制定护理计划,指导其咳嗽,术中选择综合性的体温保护技术,术后鼓励其早日进行活动等,结果显示,其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拔管时间、活动时间、血浆用量等方面相比采取一般护理模式的常规组明显更优。

综上可知,将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术期中的意义显著,便于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值得广泛在临床上推广。

[1] 刘小春.快速康复理念在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3):1198-1199.

[2] 陈卫红.快速康复理念在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6):223-225.

[3] 宋志君.快速康复理念在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210-211.

[4] 陈卫红.快速康复理念在体外循环心脏病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2):181.

[5] 陈瑞君.快速康复理念在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8):79,81.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39.69.02

孙婷婷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体外循环围术心脏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心脏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巡回护士护理配合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术后护理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高压氧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的辅助治疗作用
曲美他嗪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