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现实路径

2017-04-01刘烨

科教导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媒体

刘烨

摘 要 自从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宣传工具,从某种程度上促使传播内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多样化,充分调动大众参与传播的积极性,给人们的学习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以及道德判断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社会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积极迎接新媒体的挑战,不断探索多维度的传播现实路径,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关键词 新媒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 路径

Abstract Since mankind entered the new centu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media" concept gradually into people's field of vision. The new media to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Internet as the representativ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paganda tool of various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ontents from a certain degree of diversification of forms and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 to people's way of thinking, interpersonal and moral judgment ha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hat has huge impact on the social values. Therefore, we should actively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media, and constantly explore the path of the spread of the multi dimensions,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s popularity.

Keywords new media; Marx doctrine popular; dissemination; path

黨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平台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在新媒体时代占据主导地位,让更多的民众接受和认可,不断丰富、拓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

1 新媒体的概述

关于“什么是新媒体”,国内外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可以归纳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主要是指在数字、网络、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以计算机网络、卫星等为传播介质,通过数字电视、计算机、手机等终端接收的一种媒体形态。它被称为当今世界的“第五媒体”,这预示着新媒体已经成为与传统媒体旗鼓相当、不容小觑的传播媒介。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1)交互性与及时性。新媒体传播实现了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整个信息的形成是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信息传播不受制作周期、截稿时间等限制,以光线为传播载体,信号瞬间到达,使受众在第一时间接受信息。(2)海量性与共享性。打个比方,互联网好似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容纳、储存海量的信息,这就为信息的共享提供了可能。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能够自由地传播,以几何级的速度传播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实现信息传播的全球覆盖。(3)多媒体与超文本。新媒体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并以超文本的方式进行组织与管理。(4)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以其海量的信息、丰富的内容能够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新媒体的传播吸引着相同兴趣、有共同诉求的用户,呈现出社群化的特点。

2 新媒体时代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毋庸置疑,新媒体的诞生与发展已经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媒体传播革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现阶段,新媒体主要是以互联网、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等一系列数字媒体,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丰富了传播方式,拓展了传播的空间,让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了解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并自由表达观点。另一方面,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提高传播效果,如通过影片、纪录片等方式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通过电视、手机等多种传播媒介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比赛等展现一些经典案例,让受众身临其境,进一步增强传播效果。

同时,新媒体的到来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来说也是一大考验。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语言具有独特的光芒,得到了个性化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与传统话语的差距,引起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缺失。其次,面对新媒体的去中心化与话语权泛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较弱,受众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再加上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新媒体传播以几何级的速度自由传播,无形中为负面信息的传播与扩散提供了温床,不利于国家和谐与社会稳定。

从本质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了响应这一政策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阵地的高校,应该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促进大众化传播。那么如何在大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呢?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进行个性化的传播;创新工作方式、工作理念,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技能训练,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加大传播力度,增强其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用一句话概括,要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立足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 新媒体视阈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路径

3.1 明确传播者与传播对象的“主体间性”地位

美国《连线》杂志明确地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如今新媒体的表现形态较为丰富,如博客、微博等,每个网民既是信息传播的创造者,也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可以说,传播者和传播对象是两大主体。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由于受到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的限制,这两大主体的互动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想增强传播的实效性,就必須突破传播者以往的主导地位,实现传播主体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平等对待,在二者“主体——主体”的地位、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内化为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在实践中,政府与无线运营商共同举办的手机红段子活动值得提倡与推广,如“八荣八耻,牢记心上;伟大祖国,繁荣富强”正是人民群众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现,也是传播主体“主体间性”的实现。

3.2 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再满足于只是被动地接受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而是借助新媒体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就要让马克思主义从“一种高高在上的神圣的存在”,真正走进生活,走进广大人民群众,让老百姓喜欢看、看得懂、用得上,就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新媒体的发展,不断创新传播内容。首先,传播者要走出书斋,严格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于现实需要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拓展其当代价值与意义。其次,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时代重大课题以及人民群众最关系的现实问题进行传播。如央视制作播出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正是紧紧围绕时代热点,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让他们感觉马克思主义生活并不遥远,从而增强认同感。同时,广大人民群众也能从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3.3 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环境

在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面临的传播环境十分复杂,特别是安全问题十分尖锐。尽管我们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但是要保证马克主义大众传播的实效性,仍必须充分借助新媒体,优化传播环境,消除负面影响,让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在一个良好、稳定的环境下发展。首先,要建立健全新媒体法律法规,运用法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管理网络环境,如要求受众必须在微信、微博上实名注册自己的相关账号才能发表言论,他们在发表言论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一旦发现违法乱纪的时候,就能够通过姓名、身份证、手机号等信息找到当事人,对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严查到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不良行为,打击别有用心之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空间。其次,要提高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完善监督保障体系。对网络环境进行必要的监管,实时关注网站动态变化,提高对各种各样信息的辨别能力,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3.4 推进马克思主义队伍建设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理论与受众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所以相关工作人员要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不但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还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得到启迪。其次,在实践的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关注大众的心理动态,并及时予以引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传播效果,直达民心,还需要吸纳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的人,以进一步壮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队伍,为传播打下坚实的后盾。相关工作人员也要不断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感性认识,更好地向受众传播信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容易理解,为大众所接受,让大众化真正得到落实。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要组织一些相关活动,让马克思主义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学校,走进企业,广泛而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4 结语

总之,新媒体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也是两大传播主体的交流互动过程。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通过充分借助新媒体,摸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规律,与时俱进,多措并举,向人民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保证传播的深度与广度,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L芑鹣钅浚?016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大学生中传播模式研究”,编号:2016SJD710136

参考文献

[1] 祁海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中的理论创新、舆论宣传与社会传播[J].学习论坛,2011(1).

[2] 高桂云,王兆瑞.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维护[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2).

[3] 高桂云,王兆瑞.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缘化”及对策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4] 唐伟锋.改善社会风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J].理论月刊,2014(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媒体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