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

2017-03-31石炳柏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激情语文课堂初中

石炳柏

【摘要】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动”起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为语文课堂注入激情,赋予语文学习活动应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初中 语文课堂 激情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84-01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语文课堂上会越发沉默,任凭教师讲得唾沫横飞,他们依然兴趣不浓、劲头不足,使得语文课堂陷入死气沉沉的窘境。对于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应当积极地面对,并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措施,重新审视初中语文课堂的情感化教学因素,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激情,赋予语文学习活动应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一、传递一根火把,用自身的激情去点燃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要激发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激情,教师首先要富有激情。教师要拥有高尚的志趣、广泛的兴趣和豁达的胸怀,以自己深厚的底蕴和风趣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教师还应当真正走进文本,做好作者的“知音”,体味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中的情感世界。

在《为你打开一扇门》(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导入环节经,教师引用学生熟知的《游园不值》一诗,将自己的体悟以感叹的语气告诉学生:“仅仅是因为一扇门的阻隔,诗人只能望见一枝鲜艳夺目的红杏伸到墙外来,可惜他无法进入园中,不能领略园中的姹紫嫣红、百花争艳。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一枝孤零零的红杏,那么以后回味的只能是遗憾和失落。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门,门的后面充满了诱惑和神秘,只要我们勇敢地推开它,就会走进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美妙世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一起来看看作者赵丽宏将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教师饱含真情实感的语言打动了学生,点燃了他们的学习激情,为后继学习奠定了积极的情感基调。

二、渲染一种氛围,用情境的魅力去激发

将学生置于语文学习情境之中,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促进学生认知内化的重要措施。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以及作者所表露的情感倾向,精心创设贴合学生实际学情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想象、感知以及情感体验,与文本产生共鸣,投入到品读与感悟中。

《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一文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四渡赤水”是长征中红军打得最漂亮的一场仗,通过调虎离山之计赢得了胜利,文中以简练、传神的文字刻画了毛主席用兵如神以及红军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教师没有用传统的字词分析去割裂文本,而是用音乐进行情境渲染,用《长征组歌》第四乐章的乐曲去打动学生的内心。随着乐曲力度、旋律以及节奏的变化,感受红军展示所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体会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的特点,最后随着乐曲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赞诵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能力。乐曲的气势与文字的意境交相辉映,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生动的体验。

三、掌控一个节奏,用结构的张弛去铺陈

“文似看山不喜平”,语文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要想维系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激情,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调整课堂的教学节奏,使得课堂进程呈现出急与缓、起与伏的变化,张弛有度,保持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热度。

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这一课时,对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于总理的挚爱深情,现在的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因此教师着重介绍了周总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光辉照人的形象,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体会海内外人民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在充分引发学生对于文本的情感共鸣之后,教师根据诗歌的情感发展和结构线索,有针对性地预设了整节课的情感脉络:你在哪里(情感的开端)→他刚离去(情感的发展)→找遍整个世界(情感的回荡)→就在这里(情感的迸发)→在人民心里(情感的升华)。在这样的节奏中,让学生朗读并体会,及时地调整朗读基调,使得学生的情感在逐渐的铺陈和展开中渐进,从而最终得以凝练和升华。

语文是充满情感的学科。要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就要从自身、文本内涵、课堂氛围等多个角度,去激活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波澜,不但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高度的情感体验,更要由此实现情感推动下对文本的深入思考,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一个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的生命殿堂!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激情语文课堂初中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