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一直在路上

2017-03-30张彩

中国广播 2016年12期
关键词:广播理论研究

张彩

【摘要】本文针对融媒体广播的发展趋势,在简要回顾广播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广播的创新发展是从“自然进化”到“自觉进化”的永续过程。广播理论研究应当回归声音传播的逻辑原点,探究声音符号的表现和传播规律。在理论研究中,应当提倡以案例研究、节目文本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论。文章认为,广播媒体应当从广播业务、广播经营和受众本位等层面重建人才开发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自觉进化理论创新知觉重组实证研究

当下,在广播的创新发展中,融媒体广播已经成为广播创新发展的共识性方向。从“相加”到“相融”,一字之差,其中正孕育着一场发自广播灵魂深处的变革。与此相伴,我们看到,坚守一线的广播人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慢慢学会了“游泳”;而就在岸边,“以身涉水”跃跃欲试的广播理论研究者又将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向涛头立”,这是作为广播理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本文中,笔者尝试结合自己近年来在广播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实践和思考,简要探讨广播理论创新和实证研究这两个基本问题,并尝试探寻广播理论研究创新的现实路径。

一、百年广播进化史的启示

从业界比较认可的1920年美国KDKA广播电台开播算起,广播已经沉淀了96年的历史。广播诞生之前,大众报纸已经成为媒体市场当之无愧的“巨头”。也就是说,当我们把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时,广播人就如同今天看到的自媒体人一样,是货真价实的“新媒体人”。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广播从新媒体壮大为大众媒体,进而演变为传统媒体。换句话说,如果从历史的维度回顾广播的成长,可以形成这样一条线索:作为新媒体的广播一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一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一走进融媒体的新广播。

在当下的广播学理论研究中,我们力图让广播在融合发展的新环境中,寻找创新突围的有效方法。实际上,无论理论构架还是实践途径,历史过程已经给我们的思考以最直接的观照:在新旧媒体的冲击、对抗与竞合中,一个根本问题一直需要不断解释、丰富,那就是“什么是广播”。

百年广播发展史已经向我们证明,面对媒体环境的渐变甚至突变,广播从来就没有一个预先“设计好”的模式,它始终处在不断进化和蜕变的状态中。也就是说,广播模式永远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广播的创新与发展是从“自然进化”逐步走向“自觉进化”的永续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一直在路上。

二、广播理论创新的逻辑原点

系统梳理广播理论研究的各领域,不难发现,截至目前,对广播声音的表现规律、听觉特性及其感知作用的基本认识,仍然是研究中比较薄弱、有待开发的领域。对听觉符号感官性质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如何理解声音;听觉作为一种知觉活动如何形成意义认同……诸如此类问题。广播的优势本质上应归功于作为载体的“声音”的优势,这也是广播“成为”广播的根本。这也将决定我们对未来融媒体广播的基本态度。

除了已有路径,我们在研究中应当存在这样一个方向:从听觉人手,扩展到全媒体领域。我们所观察到的媒体融合发展,实际上也正是各媒体从单一感观媒介发展成为复合感观媒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广播重新寻找自己在整个融合系统中的位置,实际上也就是广播通过发挥听觉优势、坚守声音使用规律,让听觉流有机地融入整个知觉系统。听众的行为实质上就是“听觉”在融媒体环境下人的知觉重组,而且是一次全面的“知觉重组”。

早期的广播“我就是我”,大众媒体时代的广播“你是你、我是我”;在互聯网时代,广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在融媒体时代,广播即将变成“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因此,在“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融媒体生态中,广播只有牢牢抓住声音和听觉的传授规律,才能凸显“我”的存在意义。

三、广播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发现广播理论研究的逻辑原点,便于我们向新的方向出发,也正是广播理论研究从“自然进化”走向“自觉进化”的开始。笔者认为,以案例分析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是将“自然进化”推向“自觉进化”的重要手段。在案例研究的实现途径上,节目文本研究将是一个高效可靠的探索方法。

上文提到,媒体融合发展,实际上也正是各媒体从单一感观媒介发展成为复合感观媒介的过程。在演变为融媒体过程中,随着不同媒介间的知觉重组,广播的声音文本在意义呈现和形式构建上获得了更大的创新空间。这也将为广播实证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从2008年开始,我们受邀参与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听评分析,按月、季度、半年和整年度等不同周期听评节目。另外,在中广联合会与北京台组织的共九届“赢在创意”广播大赛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声音案例。八年的节目听评、九届的专业创意音频作品,其中有丰富的跨界融合、知觉重组的尝试。这些积累让我们看到,广播媒体在提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前已经奠定的基础、创造的条件。这也是融媒体广播“自觉进化”的生动实践。

可以预见,未来,在融媒体环境进人相对稳定状态时,声音文本的题材、体裁、形态和功能将会凸显出更加丰富的研究价值。拿时髦的话来说,我们将探索、建设和完善广播创新的容错与试错机制,为创新确定高效便捷的“自觉进化”方向。笔者所提倡的实证研究,其深意也将在这一点上得到体现。

四、面向融媒体广播的人才开发策略

最后,在我们找到原点、掌握方法之后,还要落实一个根本问题:面对融媒体广播进化的时代大趋势,人才队伍建设是一切事业的根本。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的核心是人才优势。

在这里,我尝试从三个方面简要阐述:

第一是广播业务层面。在2016上海广播节上,有嘉宾提出:“多信源采集、多媒体编辑、多平台分发”已经成为广播内容生产的“三多”特征。融媒体广播人才队伍的建设,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广播人对多媒体业务的适应能力,也就是对“三多”趋势要有心理适应和能力建设。

第二是广播经营层面。面对“受众用户化、内容市场化、终端平台化、营销数据化”这“四化”特征,提高广播人才对融媒体广播生产全价值链的熟识度和掌控力,是当下广播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筹谋的战略。

第三是受众层面。终端多样化让受众的收听行为派生出“居家收听”“移动收听”“车载收听”等多种样态。广播的收听场景日益多样,场景叠加与场景切换日益无缝化、智能化。这要求融媒体广播人必须对居家收听、移动收听、车载收听等场景的传播特征有极高的敏感度。心中有听众,即心中有场景。

以上是我对广播理论创新及实证研究的几点认识。

广播一直在路上。在这里,笔者要提出一个呼吁:上述问题,通过学校、科研机构单方面努力,其效果和影响力十分有限。我们更期待同一线的广播实践者通力合作,产学研实时互动,探索总结更多广播创新的发展路径,共建融媒体广播“自觉进化”的良好环境。

广播需要一以贯之的逻辑起点。这就是声音的规律。

广播需要自觉进化的务实运作,也就是实证研究的先行。

猜你喜欢

广播理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