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降脂疗效的对比观察

2017-03-30雷慧鸿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4期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瑞舒伐阿托

雷慧鸿

(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21)

冠心病一种常发于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该疾病的病例机制为患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发血管的阻塞,进而促使患者机体发生心肌缺氧或缺血的状况[1]。临床上用于该疾病治疗的主要措施是对患者实施血脂的调节,血脂的调节也是冠心病获得治疗的根本所在。目前的临床救治中,常用他汀类药物对病情实现控制。为探究出对于本病最佳的治疗方案,本文将通过选择近期到我院接受治疗的多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种药物的疗效,现将研究的所得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治疗方案

1.1 病例资料

本组研究所涉及的所有样本对象是选取于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实施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8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阿托组(34例)与瑞舒组(34例);阿托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5∶19,年龄为62~83岁,平均年龄为(70.7±3.9)岁;瑞舒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6∶18,年龄为60~82岁,平均年龄为(71.2±4.1)岁;阿托组与瑞舒组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等资料的对比上未体现明显的差距,P>0.05。

1.2 治疗方案

阿托组全部20例患者均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具体的用药剂量为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051408,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每天1次,每次20毫克,连续治疗一个半月。瑞舒组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具体的用药剂量为口服瑞舒伐他汀(国药准字:J20160025 阿斯利康药业(中国)有限公司)每天1次,每次10毫克,连续治疗1个半月[2]。除此之外,两组患者还需接受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的使用包括硝酸酯类、抗血小板类以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并对比治疗前后的TG、TC、HDL-C、LDL-C血脂指标,治疗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变化情况

治疗前,阿托组与瑞舒组患者的TC、TG、HDL-C、LDL-C等指标无明显差距,P<0.05。但在治疗后两组患者以上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由所降低,且瑞舒组的TC以及LDL-C指标明显低于阿托组,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变化情况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并发症

阿托组患者共出现了3例并发症。分别为消化道不适2例;ALT轻度升高1例;而瑞舒组患者共出现了2例并发症包括消化道不适1例以及ALT轻度升高1例;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差距较小,P>0.05。

3 讨 论

冠心病一种常发于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该疾病的病例机制为患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发血管的阻塞,进而促使患者机体发生心肌缺氧或缺血的状况。临床上用于该疾病治疗的主要措施是对患者实施血脂的调节,血脂的调节也是冠心病获得治疗的根本所在。目前临床上常运用他汀类药物对疾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也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在众多的他汀类药物中又以瑞舒伐他汀的效果最为显著,基于此,本文将我院近期收治的部分本病患者运用瑞舒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的疗效进行分析。

阿托伐他汀可使患者机体内的脂蛋白水平下降,促使患者的血脂水平获得恢复,但有报道,称瑞舒伐他汀的降脂效果比阿托伐他汀显著[3]。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均有所降低,但瑞舒组的TC以及LDL-C指标均明显低于阿托组,P<0.05。说明相比之下瑞舒伐他汀的效果显著,但在治疗的安全性方面,两种药物并无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将瑞舒伐他汀运用于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使患者的血脂明显降低,促使患者较快恢复。

[1] 蔡柏奇,许舒婷.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随机对照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08)∶1427-1428.

猜你喜欢

瑞舒伐他汀瑞舒伐阿托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分析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用于冠心病治疗疗效对比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两种药物治疗冠心病随机对照研究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