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包头方言中的“来”

2017-03-30高霞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2期

高霞

摘要:包头方言中的“来”用法丰富多样,既可以作一般动词,也可以作趋向动词,还可以作助词。作为一般动词和趋向动词,包头方言的“来”与普通话的“来”意义和用法基本对应,在此不做讨论。本文主要讨论“来”作为事态助词、语气词在包头方言中的意义与用法。

关键词:包头方言“来”;事态助词;语气词

“来”在近代汉语中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個句末助词,到了清代,“来”普遍被“来着”所取代,但在包头方言中“来”作事态助词的用法保留了下来。

一、“来”在句末做事态助词

包头方言中事态助词“来”一般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句末,可以是整句句末也可以是分句句末,不用于祈使句和感叹句。“来”标记的时间是“过去”,参照时间是话语中提到的说话前某一刻或说话时,不能在说话后。

(一)陈述句

1.动词性谓语句

(1)娃娃夜来又哭来。(孩子昨天又哭了。)

(2)家里有两头牛来。

(3)你爷爷那会儿是个地主来。

(4)本来能看好来,生硬给耽误了。(本来可以治好的,生生的耽误了。)

(5)哪如你不去来。

(6)你爸那会儿可也受苦来。

(7)猪还没喂来。

(8)我还没吃饭来。

(9)谁洗地来?——我来。

(10)古人说来:“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以上例子,“来”表示曾经做过、发生过某件事或某个过程是完成了的,指明句子事态,如果去掉“来”,句子意义会发生变化或不能成句。如例(1)去掉“来”句子变为“娃娃夜来又哭”,不能成句。例(2)“家里有两头牛来”指家里曾经有两头牛,现在没有了。去掉“来”后变为“家里有两头牛”指现在家里有两头牛,意思发生了变化。

以上例子中“来”后面都可以加语气词“了”,表示的意义不变。如例(1),也可以说“娃娃夜来又哭来了”。“来”可以与句末语气词同现。

“来”用在动词谓语句中,表示事情发生在说话时间以前以及对事件的说明、判断。可以是动词后面直接加“来”,构成“V+来”形式,如例(1)、(7)、(10),也可以在动词后面加名词或名词词组再加“来”,构成“V+NP+来”形式,如例(2)、(3)等。

“来”在动词谓语句中除了可与一般动词相结合外,还可以用于“有”字句和“是”字句。如例(2)、(3)。

“来”也可用于表示曾经有某种可能或愿望,但结果与之相反,句中常用状语“本来”。为了更进一步表示遗憾,常常与“哪如”连用。如例(4)、(5)。

对曾经的事实表示强调,常常用“可也”修饰。如例(6),强调父亲曾经受了很多苦。再如“做题的时候可也想来,就是没想出来。”“可也”强调非常努力的想了。

“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中,如例(7)、(8)。通常前面要加副词“还”。再如“作业还没写来。”、“还没等娶来,账到(已经)欠下一屁股了。”

在对话的回答中,动词性谓语句可以省略谓语动词等成分,只保留主语和“来”。如例(9)回答“我来”。

在包头方言中,引用古人或别人说的话时,常常也用“来”。如例(10)“古人说来”,再如“你妈说来:‘没写完作业不能出个耍(不能出去玩)”等。

2.形容词性谓语句

(1)他可肉(胖)来。

(2)她俩原来可亲来。

(3)喇叭裤可时兴(流行)了一阵来。

(4)年时(去年)冬天可冷了一阵来。

“来”表示曾经发生过某事或存在某种状态,但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一般用副词“可”强调这种状态,而不用“很”。如例(1)“他可胖来”表示他曾经很胖,但是现在已经不胖了。例(2)、(3)也是如此。“来”可直接用于形容词后,也可在“形容词+了+数量补语”后,如例(3)、(4)。以上各例“来”后面均可加语气词“了”,意思不变。

3.名词性谓语句

(1)夜来(昨天)阴天来。

(2)钱是越来越不值钱啦,馒头两毛一个来,这会儿五毛了。

(3)多会儿去的你姥姥家来?——端午来。

(4)那会儿一个班就十个学生来。

名词性谓语句中,“来”常常用来说明天气、节日节气、价格、数量。表示曾经出现过某种情况,并且这种情况在说话时已经改变。以上各例“来”后面同样可加语气词“了”,意思不变。

(二)疑问句

4.是非问句

包头方言的是非问句可以与陈述句表达相同,依赖上升语调表达是非问语气;也可以用“是不(是)”结构提问事件是否成立。

(1)夜来(昨天)阴天来?

(2)他可肉(胖)来?

(3)你是不是跟她说来?

(4)你是不去来?

5.特指问句

(1)眼睛咋(怎么)来?

(2)谁在教室来?

(3)你去哪儿来?

(4)甚时候清明来?

“来”用于特指问句句末,也是说明事情发生在说话以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询问。如例(1)说明在说话以前,眼睛已经出现了问题。例(2)是询问之前的某个时刻,谁在教室。如果去掉“来”,就可能变为询问现在谁在教室。同样,例(3)是询问之前听话人去哪儿了,现在听话人已经回到说话人面前,去掉“来”变为询问听话人要去哪儿,意思完全相反。例(4)是指什么时候过的清明节?表过去的事态助词,可回答“前天来”,去掉“来”语义发生变化,“甚时候清明”即清明节是什么时候,不表过去。

“来”用于特指问句句末,经常用省略形式,不论问人物、时间、处所、数量、方式、状态、原因等,都可以省略,只保留疑问代词和“来”。

(1)谁来?

(2)多会儿来?

(3)哪来?

(4)多少来?

(5)咋接来?(怎么弄的来着?)

(6)为甚来?

以上各例“来”都指明问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例(1)询问人物,可能是询问“谁干这事来?”也可以是询问“谁说这话来?”等。例(2)询问时间。例(3)询问地点,询问某人过去某一时間在哪或某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例(4)可以询问数量也可以询问价钱,一般表示再次询问,如“刚刚数的书一共多少本来?”、“刚刚算的一共多少钱来?”例(5)询问人、物自身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如“你的裤子咋接能脏成这个样子来?”例(6)询问原因。

6.选择问句

(1)我让你背诗来,还是算题来?

(2)你吃来没?

(3)你去街上来没?

以上例子“来”也都是表示对已经发生事件的询问。例(1)表示“我之前让你背诗还是算题”,已经发生,去掉“来”后不成句。例(2)“你吃来没?”表示已知有某种食物,问对方“吃没吃”,如“早上的汤糕你吃来没?”肯定回答“吃来了”,否定回答“没吃来了”。去掉“来”句子成为“你吃没?”表示“吃过饭没”,肯定回答“吃了”,否定回答“没吃”,两者意义完全不同。例(3)同样是对过去的询问。

综上,包头方言“来”可以用于陈述句、疑问句句末作事态助词,表示或询问曾经做过、发生过某件事、某个过程是完成了的或具有某种状态。事件的发生在时间轴上有参照点,而这一参照时间只能是说话时间或者话语显现出来的某一时刻,不能在说话后。

二、“来”作语气词

(一)用于句末

1、陈述句句末

“来”不表示件事发生的时间及状态,一般用来突出强调“来”前所陈述的内容。

(1)你们两个人懒的来,坐在那儿动也不动。

(2)他婶婶来,甚也省不得,你快不要和她计较了。(他婶婶什么都不懂,你就不要和她计较了。)

(3)谢来,用不着说,娃娃没事就行了。(感谢的话不用多说,孩子没事就好。)

以上各例“来”后均可与语气词“了”连用,意思不变。

2、祈使句句末

包头方言中“来”作语气词主要用在祈使句句末,表请求、商量、提议、命令、禁止、劝阻等语气。

(1)过来来。

(2)过来看的来,连个这也不会,你能做个甚。

(3)你再动一下来,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4)你好好听你妈的话来,她都是为你好。

例(1)例(2)表示命令,让听话人“过来”。例(3)表示禁止,劝阻,禁止听话人“动”,例(4)劝说某人做某事。“来”用于句末,使句子命令、禁止、劝阻的语气强烈。

“来”用于句末还表示商量,请求,提议。主语可以是第一人称“我”、“咱们”,也可以是第二人称“你”。首先主语是“咱们”,主要是“咱们+VP+来”形式。“来”后也可以加语气词“哇”,表示提议大家一起共同做某事。

(1)咱们打扑克来(哇)。

(2)咱们一搭(一起)耍来(哇)。

主语是“你”,“你+VP+来”,通常需要在VP前加“也”或“给咱”,“来”后也可以加语气词“哇”,表示邀请听话人一起做某事或建议听话人做某事。

(1)你也一搭(一起)耍来(哇)。

(2)你给咱放炮来(哇)。

(3)你也打游戏来(哇)。

(4)你也来串(串门)来(哇)。

主语是“我”,“我+VP+来”,“来”后同样可以加语气词“哇”,表示说话人提议自己来做某事,为大家共同服务。

(1)我给咱做饭来(哇)。

(2)我给咱做课件来(哇)。

(3)我劝劝她来。

包头方言还常将“来”放在句首,表示提议和邀请。

(1)来你说。

(2)来你洗地我做饭。

(3)来咱们买点儿菜去。

(4)来打球去。

3、疑问句句末

“来”用于疑问句句末往往不表疑问语气,而是表商量,建议。

(1)咱俩打扑克来?

(2)咱们打游戏来?

(二)用于句中

“来”用于句中,也可与语气词“了”连用,组合成“来了”形式,表示提顿语气。

(1)这么多西瓜,吃来(了)吃不完,快给他大爷分点儿哇。

(2)做来(了)已经做下了,再说甚哇有甚用了。

(3)现在的娃娃打来(了)打不得,骂来(了)骂不得,越来越管不了啦。

(4)一来(了)是我没有那个能力当这个村长,二来(了)我也没有那个心思管这些琐事啦。

(5)对你来(了)肯定是没害。

用于句中表示提顿的语气词,可以突出强调“来”前面的话题,调整话语节奏,舒缓语气。可以用于动词后面,如例(1)到例(3)。也可以用于数词后面,表两项对举时的暂顿,如例(4)。还可以用于介词短语后面,如例(5)。

综上,包头方言中“来”作语气词可以用于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句末,表强调、请求、商量、提议、命令、禁止、劝阻等语气,最常用于祈使句句末表请求、商量、提议。也可用于句中,表示提顿。

三、结语

内蒙古包头方言“来”作事态助词主要用于陈述句、疑问句句末,表示曾经做过、发生过某件事、某个过程是完成了的、具有某种状态。作语气词可以用于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句末,表强调、请求、商量、提议、命令、禁止、劝阻等语气,最常用于祈使句句末表请求、商量、提议。也可用于句中,表示提顿。

参考文献:

[1]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J].中国语文,2004(4).

[3]史秀菊.山西晋语区的事态助词“来”“来了”“来来”“来嘅”[J].语言研究,2011(3).

[4]邢向东.陕北、内蒙古晋语中“来”表商请语气的用法及其源流[J].中国语文,2015(5).

[5]邢向东.神木话表过去时的“来”[J].延边大学学报,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