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则天
——一个女人的传奇

2017-03-29蒋小平

成功 2017年7期
关键词:太宗武则天

蒋小平

深圳市龙岗区教学研究室 广东深圳 518172

武则天
——一个女人的传奇

蒋小平

深圳市龙岗区教学研究室 广东深圳 518172

谁家女儿不自强?缁衣顿改帝王妆。流传绮语层层艳,飘荡高名处处狂。

两朝遗梦伤心事,一碑无字立斜阳。休关胭脂轻天下,匹夫豪杰共思量。

——《乾陵吊则天皇帝》(蒋小平)

中国有两块著名的无字碑,都和“武”字有关。一块是汉武帝到泰山封禅时立的。汉武帝于泰山之巅,俯视齐鲁大地,惊叹于泰山之雄伟,认为“蔑矣!尽矣!无以加矣!”既然言辞都无法形容了,于是只好立一块无字碑。另一块就是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一生波澜壮阔,无论功过,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但是她的碑上,偏偏是一片空白。她的生前丰富多彩,死后却自甘沉默,把热闹留给后代的人们。

中国的历史,在这里陡然打转,武则天成为这个历史漩涡的中心。

一、奉旨入金笼,豆蔻芳容

贞观十一年(637年),武则天受召入宫。临入宫时,母亲杨氏伤心欲绝,武则天却泰然处之,温言相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

那一年,她14岁。

武则天,名曌,生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3年),祖籍并州(今山西太原)。幼时在利州(今四川广元)度过。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其母杨氏,是隋朝宰相杨达之女,42岁时再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

武则天刚出生时,据传有方士相面,认为她生具异相。《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方伎》载:则天初在襁褓,天罡来至第中……乳母时抱则天,衣男子之服,天罡曰:“此郎君子神色爽彻,不可易知,试令行看。”于是步于床前,仍令举目,天罡大惊曰:“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更转侧视之,又惊曰:“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

中国的史书有个特点,即是记载人物的时候,喜欢穿凿附会,把人物神秘化。方士之说,或为谣传。但武则天长得漂亮,应该是不会错的。

关于武则天年轻时的容貌,历朝没有留下画像,史籍中也只有寥寥的几笔。《旧唐书》载:“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新唐书》也只有两句话可供参考:“后年十四,太宗闻其有色,选为才人。太宗崩,后削发为比丘尼,居于感业寺。高宗幸感业寺,见而悦之,复召入宫。”

既然能被李世民、李治父子同时看中,且李世民赐名“媚娘”,李治还对她一见钟情,可见武则天的容貌应该是上上之选。

另外,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大骂武则天,说她“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武则天刚一进宫便遭到妃子宫女们的嫉妒,并且能够让皇帝顾此失彼,其最主要的原因只怕也是长得太好的缘故。

中国社会对女性容貌的评价是不断变化的。汉代时女子之美在于瘦,如赵飞燕、貂蝉等人,甚至能在男人手掌上跳舞。但是到了唐朝则是以胖为美。《旧唐书》说杨贵妃“姿质丰艳”,似可类推于武则天。

一入侯门深似海,到了皇宫的武则天,开始了她新奇却又无奈的生活。这一年,她14岁,太宗41岁。她的身份是才人。

二、无端冷落禁烟中

弹指一挥间,12年光阴如露如电。昔日情窦初开的小女孩,如今已长成千娇百媚的少妇。但她并不快乐,也不幸福。

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驾崩,武则天的身份还是才人。

这时,她已经26岁了。

唐初后宫制度,皇后以下,有贵、德、淑、贤四妃;四妃之下,又有昭仪、昭容、昭媛等“九宾”。九宾以下又有二十七世妇,包括婕妤、美人、才人各9名。之后有宝林、御女、采女各27人组成的“八十一御妻”。以上女子可以依次递补。再以下就是没有名号的千余名宫女,主要做些洒扫沐浴的工作。

武则天入宫时即被封为才人,地位不高,也不是特别低。但是12年后还是才人,这不仅使武则天个人极为郁闷,也使后人非常疑惑:以她的才貌,何以太宗一直没有提拔她呢?

有两件事或可说明这一疑点:

其一、《资治通鉴》曾记载:他日,(吉)顼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太宗有马名狮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顼惶惧流汗,拜伏求生,乃止。

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能够出此狠招,实在让人惊奇。唐太宗在“壮其志”的同时,只怕也要吓出一身冷汗。

其二、《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九》记载:初,太宗之世有《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尝密召(李)淳风以访其事,淳风曰:“臣据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殆尽。”帝曰:“疑似者尽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必无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无辜。且据上象,今已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三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虽受终易姓。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少壮严毒,杀之立雠。若如此,即杀戮陛下子孙,必无遗类。”太宗然,竟善其言而止。

中国人很重视迷信,古人尤甚。太宗虽未诛杀武姓之人,但此后对姓武的人必定时时警惕。媚娘虽好,奈何姓武!

三、红颜自古多薄命,胭脂泪重

古佛青灯,红尘渐远。听不尽的萧疏钟鼓,捱不完的幽幽更漏,留不住的似水华年。这寂寞的寺院,锁住了几多哀怨的青春,留下了多少哀怜的泪水?

根据制度,太宗死后,武则天与其他宫女一样搬出宫中,到感业寺出家为尼。在冷清的尼姑庵里,武则天度过了她人生之中最为灰暗的4年。

当满头青丝应剪而落,这位才貌双全,性情倔强的女子,心也慢慢的冷了。一切似乎都已无可挽回,只有悲伤中的那一抹回忆,也许能带来一点点希望,一点点温暖,稍稍宽慰了苦楚的心灵: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认取石榴裙。

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她已经不奢望有奇迹发生,她只是作为一个寻常女子,思念那位曾经给她爱情承诺的男人。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

那位陌生女子所唱出的这首歌,包含了一个普通中国妇女最大的心愿。武则天当时的心情,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虽然,当初她主动选择晋王李治的时候,或许有着野心,但是现在,只有一个女人最朴素的感情了。

四、巨眼识穷通,风虎云龙

秋去春来,命运轮转。当年的回眸一笑,终换得如愿以偿。重入宫中,武则天已经31岁了。

脂粉飘香的宫中,隐藏杀机无数。绝世才情,坎坷历练,造就了人间一朵浴血的奇花。

从才人到昭仪,武则天等了16年。从昭仪到皇后,武则天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太宗驾崩前夕,后宫的妃子们飞鸟各投林,纷纷寻找新的靠山。当时的李治体弱多病,性情懦弱,既不被太宗看好,自然也不为宫女们重视。但武则天却舍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齐王李恪,直取晋王李治。这种眼光,让人钦佩。事实证明,这种极具前瞻性的行动,正是武则天得以封后称帝的关键所在。

李治登基之后,封王氏为后。但是王氏并不受宠,李治宠爱的是身边另一女子:萧淑妃。更让王皇后不安的是,她没能为李治生个儿子,而萧淑妃恰恰生了一个男孩。根据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王皇后的地位岌岌可危。为了排挤竞争对手,她想到了武则天。

武则天的机会终于来了。在王皇后的提醒下,李治来到感业寺,将武则天接回宫中,封为昭仪。

此后事态的发展之快出乎所有史家的意料。在短短的时间里,武则天成功帮助王皇后排挤萧淑妃,然后又以幼女性命换取皇后之位。最终以巫蛊之罪将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以菹醢之刑相待。改王为“蟒”,改萧为“枭”,以示惩戒。至此,武则天终于独宠专房。

从各种记载看来,唐高宗信任和宠爱武则天,几乎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旧唐书》评价高宗:既荡情于帷薄,遂忽怠于基扃。

《资治通鉴》载:显庆五年(660年)冬十月,上初苦凤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麟德元年(664年),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上元元年(674年),天后上书建言十二事,如劝农商、息兵、广言路、习《老子》等,帝“皆下诏略施行之”。

《旧唐书》载:上元二年(675年)高宗苦风眩甚,议使天后摄知国政。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曰:“天子理外,后理内,天之道也。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中书侍郎昌乐李义琰曰:“处俊之言至忠,陛下宜听之。”上乃止。

《旧唐书》:永淳二年(683年)宣遗诏:“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从以上史料,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其一,高宗与武则天之间自有真情,而且非同泛泛;其二,武则天之所以能“政无大小皆与闻之”,甚至高宗要传位于妻而不是传子,并非简单的信任可以解释,乃是武则天的能力确实远超众人之上;其三,高宗最后虽然传位于子,但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实际上已经将政权交与武则天。传政于妻是其真正用心所在,只不过迫于传统的压力,不得不以委婉的形式作如此安排。仅此一项,唐高宗便远超历代帝王之上,其胸襟眼力,用心良苦,后人不可不知。

五、前所未有,女主临朝

女主临朝,前所未有。中国历史本可由此发轫出一派温婉的气象,但缺少幽默的中国人从一开始就固执地予以拒绝。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西安事变,终于以杀戮的形式粉墨登场。鲜血溅处,历史也变得妖艳和诡异:整体成为闹剧,个人收获悲哀。

这一年,武则天67岁。

高宗事先虽已作良苦安排,但无奈大臣们出于礼教之防,更重要的是出于男尊女卑的病态心理,始终不能接受一个女人的统治。哪怕她的抱负再大,能力再强,他们仍要求她下台。这是时代的悲哀,也造成了个人的悲哀。

大臣们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形式掀起动乱。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镇压与杀戮便变得理所当然。

《旧唐书》记载:天授元年正月庚辰,大赦,改元曰载初,……乙未,除唐宗室属籍。腊月丙寅,杀刘齐贤。一月戊子,王本立罢。甲午,流韦方质于儋州。二月丁卯,杀地官尚书王本立。五月戊子,杀范履冰。己亥,杀梁郡公孝逸。六月戊申,杀汴州刺史柳明肃。七月辛巳,流舒王元名于和州。颁《大云经》于天下。壬午,杀豫章郡王鳷。丁亥,杀泽王上金、许王素节。甲午,赦永昌县。癸卯,杀太常丞苏践言。八月辛亥,杀许王素节之子璟、曾江县令白令言。甲寅,杀裴居道。壬戌,杀将军阿史那惠、右司郎中乔知之。癸亥,杀尚书右丞张行廉、太州刺史杜儒童。甲子,杀流人张楚金。戊辰,杀流人元万顷、苗神客。辛未,杀南安郡王颖、鄅国公昭及诸宗室李直、李敞、李然、李勋、李策、李越、李黯、李玄、李英、李志业、李知言、李玄贞。九月乙亥,杀钜鹿郡公晃、麟台郎裴望及其弟司膳丞琏。壬午,改国号周。大赦,改元,赐酺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皇太子为皇孙。

杀戮可以制止叛乱,却无法医治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偏见:牝鸡司晨,惟家是索。愚昧的观念,导致更多无谓的牺牲。可惜和可恨的是,这些以卫道自居的士大夫,通过他们的合力,终于硬生生地将中国的历史拉退了一千多年。

六、霸业雄图无限好,都付东风

“去帝号,改则天大圣皇后。”当这位81岁的老太太立此遗诏的时候,她的心中是否仍有波澜起伏?

悠悠世事,过眼云烟。称帝15年之后,武则天回归了女人的本来面目。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女性在历史上划过的淡淡的痕迹。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暐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逼武则天让位。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李显即帝位,是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复国号为唐,15年的武周王朝至此告终。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中宗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

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女人,终于在中国历史的一隅孤独谢幕。就像一颗流星以极其耀眼的姿态划过沉沉夜空,转瞬即逝。中国大地从此死气沉沉,中国的历史也从此写满了“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等无聊字眼。

七、曲终人未散,盖棺论不休

死后是非谁得管?早年幸立无字碑。

武则天是明智的。她早就料到,她以异端身份挑战男权,挑战固有的社会规则,必定会饱受攻击与诽谤。就算有碑文又能如何呢?在一个价值扭曲的时代,一个是非难辨的社会,任何文字与辩解,都显得那么无力,那么苍白。

且看正史的评价:

《旧唐书》:“夺攘神器,秽亵皇居。”《新唐书》:“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前者谓武则天不该以女子之身为帝,更不能有自己的情人。后者则完全将武则天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

到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对武则天横加挞伐:“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

明末王夫之撰《读通鉴论》,以武氏为“伪周”,附于中宗之下,骂她是“嗜杀之淫妪”,有“滔天之恶”。认为“武氏之恶,浮于韦氏多矣!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万世闻其腥,而无不思按剑以起。”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骂来骂去不外乎以下几点:武氏以女身称帝,不合祖制;武氏为掌握政权,大开杀戒,罪大恶极;武氏蓄养男宠,荒淫无耻。

他们都有意回避了一些问题:女娲可以造人,为何不能治人?秦皇汉武杀人多矣,为何仍为正统?男性帝王三宫六院,何以不及武氏荒淫?

他们也有意淡化了一些基本的事实:骆宾王大骂武则天,武则天却慕才寻访;李唐遗臣多数仕宦武周,且相得益彰;狄仁杰、姚崇、宋璟等一代明相,皆为武氏提拔且功遗后世;周兴、来俊臣等暴吏,正与复辟的阴谋和暴动互为因果;人类的情感与欲望与生俱来,男女皆然;全国户数从永徽时的380万户骤增至神龙元年的615万户,正是开元盛世的前兆;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奠定中国边境版图……

选择性失明只是历史的表象,史家的傲慢来自制度的指挥。任何优秀的女性,在保守与愚昧的时代中,要么随波逐流,成为相扶教子的“贤妻良母”,要么骂名千载,玉石俱焚。

只有明末的李贽大胆说了一句公道话:“试观近古之王,有几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但这种声音,在中国历史的大潮中,显得是那么微弱。李贽本人最终也因为触犯众怒,被拘至北京自杀。

很多时候抚卷沉思,总觉得中国的历史,既多且久,却又腐臭不堪。血腥味太浓,脂粉气不够。中国的女性,要么以后宫、伶官的身份屈居史书一角,要么以贞女节妇的面目现身说教。为什么偌大的中国,就不能给女性留出一块独立的舞台?为什么繁帙的中国历史,就不能将女性的位置摆得堂堂正正一些?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足以扫荡许许多多的不平与丑陋,赠予后人明媚的春光。

忽又想到了西方诸国。肆行于欧美各国者,基督教是也。《圣经》也并非宽容平等的教义,如开篇即言女子乃男人肋骨所成,是男子的附庸。但环视各国,女子以枢要之位治理国家者,比比皆是。如英伦之伊丽莎白、维多利亚、玛格丽特·撒切尔等,美国之奥尔布莱特、赖斯、希拉里·克林顿,德国之安格拉·默克尔,法国之塞戈莱娜·罗亚尔,乃至于南亚小国菲律宾之阿罗约总统等等,无不深受国人爱戴。

近代以来,中国日渐落后于世界。近年来颇有起色,大致从破除“重农轻商”及“重文轻理”而来。然而中华民族要真正复兴,还必须解决另一根本问题,即“重男轻女”。若果能从制度、观念上破除此一偏见,则不仅是中华女子之幸,更是中华民族之幸。中华之复兴景象,也将因此而显得生动而长远。

猜你喜欢

太宗武则天
“离猫为你守四方”——《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中的武则天
MYTH AND MECHAS
武则天的遗嘱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肱骨良臣魏玄成
太宗纳谏
敢于说真话的王珪
武则天对太宗的情感性质分析
武则天陵墓前“无字碑”解读
武则天与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