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2017-03-29饶玲芳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期

饶玲芳

摘 要:数学起源于生活,应用于现实。小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问题,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在新的教学目标下,老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读死书。简要介绍了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新的教学目标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教学弊端;新的教学方法;原因辨析

基于新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学校只有对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加以改善,才能确保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足,在满足新的教学目标要求的同时,不断改革、完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素养。

一、何为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老师在教授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时所采用的方式,它由师生共同组成,缺一不可,既包括教的过程,也包括学的过程,是教和学的有机整体。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指老师完成讲授、讲解中所采用的方式,新的教学方法则强调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了解教学方法并会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每个老师必备的职业素养。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弊端

现今,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使教学质量下降。

1.“填鸭式”的教育,老师的教育占中心地位

现今,小学数学教学时,老师依然占中心地位,实行“填鸭式教学”。例如,老师将知识和书本中的思想灌输给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也不管学生有没有理解,学生只知道是什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把学生变成不会思考,只知道学习的机器。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把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2.缺乏教育理念的更新

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老师仍然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理念陈旧。比如,很多数学老师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知之甚少,对很多理念只是停留在听说过这一阶段,不能实际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教学中,偏重于形式,不能领会到其中的深刻含义。

3.缺乏教学设计过程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老师注重教学速度,忽视了教学质量。只想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一些老师对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合理,不能起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三、原因辨析

1.小学数学老师的自身素质偏低

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现在,社会不断地发展,技术日新月异。一些老师还停留在之前的阶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许多小学数学老师观念陈旧,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掌握新的教學方法。

2.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学校在对老师的管理上存在不足,学校应该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让老师深入了解最近时期教学方法、相关专业知识的变化。另外,学校应该实行老师考核制度,在一定的时期内对老师进行考核,淘汰观念陈旧、不与时俱进的老师,为教学团队注入新的血液。

3.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有些片面注重速度,甚至影响到学校。许多老师不能安心地做学问、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只追求速度和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打造“趣味课堂”,以人教版为例,在教学第四章的认识图形中,可以号召学生自己动手做出图形,并与同学相互交换或者进行课堂展示。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兴趣。

2.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老师仅仅起到引导作用。例如,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讲解,按照同学的理解进行讲解,更有利于其他学生的理解,还提高了同学们的参与度,上课时,老师只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然后更多的是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3.老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

老师在教学生的同时,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理解新的教育方针,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学会运用新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要改变旧观念,了解学生的想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小学数学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发明创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小学数学老师责任重大,要切实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不断与时俱进。小学数学的教育影响深远,所以,一切从事教育的人员都应该重视小学数学教学制度的改革完善,以确保小学数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宋金胜.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