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文化还乡?

2017-03-29崔恺

新城乡 2017年3期
关键词:沙山昆曲村子

我经常出差,喜欢飞机上靠窗的位子,主要是想从空中看看大地、城市。我每次看到自然的山、河流的时候,觉得那种形态特别优美。经过传统的村落和小城市的时候,你觉得也还可以,那些村子利用山沟、山坡布局,从中体现出的老百姓的智慧以及跟自然相处的关系,你能看得清楚。可是当我飞到城市上空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些方格网,高高低低的建筑,然后整齐地排列。

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像农民、或者像我们的先人那样,去重新思考人、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2003年,我去敦煌为一个游客中心选址、做规划。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一次到敦煌,看到一望无际的沙漠、沙山,非常地震撼。我们也看到非常丰富的壁画,这些东西对我们都是巨大的震撼。我希望我做的这件事能够对得起这片土地。

当时做规划、选址隔了好几年,最终选择了离莫高窟十五公里远,一个沙漠的边缘上。我找到一个方法,就是向自然学习。我们放弃了向敦煌现有的建筑学习,而是直接向沙山学习。沙山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在风的吹拂下,大地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呈现出来,它那么地耐久,而且随时在变化,有一种永恒的感觉。同时这个建筑也要反映敦煌的艺术。如果用画的方法去复制,那可能是画家或者装饰设计师做的,建筑师应该用建筑的语言去做。所以我们在塑造这个沙丘的时候特别在意它的形体构成,要非常流畅、凝重,当中还有轻巧的那一面。

这一次的实践,使我发现了一条新的路径,就是如何用空间的语言,避免仅仅用形式的语言去反映我们的文化,反映我们城市的某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直到2009年,我忽然想到“本土设计”这个词,能不能找到一種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以土为本的设计。后来陆续发展这个思想的时候,我也在反复思考,是不是应该回到文化的主题想一想。

我最近两年在做乡村的研究,有些乡村建筑就是把一片村子全部盖成一样的。看上去是新房子,但是生活质量提高了吗?乡愁哪儿去了?怎么样把中国的文化根基在乡村保持下来?我们觉得不能仅仅做研究、写报告。

当时江苏昆山的领导跟我说,有个乡村准备做一个文博园。他们给我看了前期的策划,就是把村子整个迁走,打造一个旅游小镇,让游客来。我宁肯不做也不想去破坏一个乡村,所以我说能不能不拆,他们说可以。后来我们在调研的时候发现,这个地方是昆曲的故乡,就在村子里头有一棵大树,是元代的一位叫顾阿瑛的昆曲文化人种下的树,并邀请朋友来一起唱昆曲,昆曲就发生在这个地方。我们说能不能用现代的方法复原这个场景,让昆曲再回到这个小乡村。所以当时就选了几个小院子,做成一个昆曲研习社。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连设计带施工把它建好,在这个秋天的时候也去听了一场昆曲。

如何让文化还乡?实际上比简单地把一个乡村美化要重要。当时刚盖好这个房子的时候,老百姓以为就是盖一个会所,当一演戏,老百姓特别高兴。听说最近有些小孩也在准备去学一学昆曲,文化就在这过程当中复兴起来。

说到这些,我觉得这三十多年来做的事情,真正打动我的,是用这种善意,和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尊重、敬畏去做建筑。建筑师承载这样的责任,不要忘了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的土地,不要为自己去做一个纪念碑。我觉得这是我们心里最安定的一件事情。(本文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师崔恺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的演讲)

猜你喜欢

沙山昆曲村子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如果一头牛回到村子——《走进画里的牛》创作谈
刘老汉的烦恼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望娘滩
九棵树(外一首)
鸣沙山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库木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