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现场报道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

2017-03-28周翀

传播力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主持人受众

文/周翀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不断创新,电视新闻的报道手段也日益更新,人们对新闻节目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多数观众更希望能够和正在发生的新闻现场同步。而新闻现场报道还原的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时此刻的现场,这样一来就对参与现场报道的新闻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的现场用更加准确的、有逻辑的语言表达对新闻事件进行讲述,同时现场掌控能力需要更强、有针对性,让此类新闻报道能够更有效地达到传播效果。本文将结合新闻工作实践,对上述观点加以简单阐述和分析。

一、主持人在现场报道中的逻辑思维

“现场报道就是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现场手持话筒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1]目前,现场报道大多是由一线记者完成,如果结合直播或连线的方式,还有在演播厅的主持人、评论嘉宾和现场记者互动等方式。在西方一些国家的新闻报道中,现场报道是广泛被认可和运用的。美国电视界认为,新闻节目主持人就是站在观众身边的记者,当重大事件发生时,新闻主持人应该站在新闻现场,以记者的身份进行调查、报道和评论,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这件事意味着什么。既然是现场报道就意味着在现场要大量的“说话”而不是“写文章”。“说话”就意味着语言要有逻辑性。在现场报道中,有的主持人什么都说,方方面面都讲,表达的内容是比较丰富,可是却很可能连新闻的基本要素都没有体现。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报道缺乏侧重点,占用的时间很多,而受众却会感觉语言听起来很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和我好像有什么关系,也无法准确获取有效的新闻信息。因此,逻辑性在主持人进行新闻现场报道中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现场报道是新闻的一种传播方式,只不过是用主持人的“嘴”把现场的情况讲了出来。它必须遵循着新闻的基本规律和写作手段: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它由“五W”组成,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谁、what什么事、whу为什么。

现场报道是检验主持人新闻报道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它要求主持人有较好的策划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知识能力和独到的观察能力等等。许多现场报道之所以显得平庸单调,不能激发观众的兴奋点,问题多出在没有很好的策划上。这一环节的缺乏,就致使现场报道陷入杂乱无章的境地。因此有逻辑的、精彩的现场报道需要精心的策划,没有策划的现场报道是没有生命力的报道,起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有的主持人在采访前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情况,但是如何合理运用要受众有所得,就需要主持人下工夫。如,在《汕头新闻》夏天用电高峰如何节电的现场中,主持人就对现场报道进行了一定的策划,首先在现场介绍了用电高峰时电厂的运作及市区电力分配等相关情况,随后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告知受众应当在夏天用电高峰时如何节约用电:一是尽量不要使家电处于待机状态,二是要选用节能灯,三是要定期清洁电器设备等。

二、主持人在现场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做到针对性、准确性

现场报道要求主持人要充分运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把现场具有代表性的场面和声音,通过镜头和解说激起新闻带给观众的第一兴奋点,因此,这要求主持人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即兴发挥的口语表达能力等,简单地说就是记者型主持人的能力。正像央视《新闻调查》节目的主持人王志所说:“在现场你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伪装,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行,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神情去把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否则就是失败的开始。”[2]

但是不可否认,目前在国内的一些电视新闻报道中,有一部分是粗枝烂叶的现场报道,没有抓住现场报道的特点。形式单一、内容肤浅、语言乏味,使现场报道显得平庸乏力。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现场报道中主持人的语言“功力”还不够。

首先,现场报道的语言一定要有针对性,应该明白所做的这段现场报道是在对谁说话,要有足够的对象感。电视新闻的对象就是普通老百姓,现场报道中采用的语言应该尽量以口头语言为主。简单的说就是“说人话”,说一些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说一些“上至80岁、下至7、8岁”都能听懂的。报道里把相关的报道中一些专业的术语以及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应该尽量的避免使用,或者是换种方式表达出来,遇到复杂推理的长句子时要学会将它换成简单易懂的短句。当然,电视语言毕竟是要高于普通的“大白话”的,这中间的“度”,就是每一位参与报道的主持人需要有针对性地去把握的。虽不能完全做到出口成章,至少也要做到出口“成段”,清晰明了,对象感明确,传播就达到了效果。

第二,现场报道的语言表达必须准确、明快、简洁。语言的错误就是新闻真实性的错误,真实就是新闻的“法律”,绝不能违犯。语言的偏差,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点,都会影响受众的认知,尤其是在语言表达“程度”上的用词要非常考究。比如,在灾难题材的报道当中,亲临现场的主持人兴奋点都非常的“满格”,但是往往兴奋过度后,最常在报道中使用的程度副词就是“非常”、“特别”、“很”等。可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对以上的程度副词往往不能准确感受并理解,“非常严重”那到底是多严重?“特别危险”是多危险?“很难”又是多难?所以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用一些比喻或者举例、以及现场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等的方式在现场解释事物的程度,可以更好地起到传播效果。比如,在《汕头新闻》2013年台风天兔袭击粤东影响汕头的现场报道中,主持人在海滨路进行天文大潮的现场报道。观众可以通过镜头看到涨潮的情况,但是怎么展现潮水的汹涌程度呢?主持人采用了寻找参照物进行现场描述解说的方式:“我现在来到的是海滨路,内涝水位已经没过了膝盖,而在一个小时以后,水位继续上涨,已经到了腰部的位置。而在汕头内湾,潮水的高度也达到了码头房屋的窗台位置”。这样采用参照物的表述方式,加上现场的镜头,观众一下就能感受到现场的情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观众一般对纯数字是没有概念的,在现场报道中非要出现数字的时候,尽量换一种方式表达,比如“堤坝修复长达58公里”,可以换做“从某某地方至某某地方”的方式,让受众对数字的概念更加直观。

三、主持人如何使现场报道得到更有效地传播

新闻是进行时,现场报道不仅仅是还原现场,还可以包含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及与观众息息相关的信息等。因此,主持人的现场报道作为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整个新闻事件报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尽管对受众来说,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现场报道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其毕竟不是新闻的全部。主持人优秀的现场报道,应该是有说明性的,现场的语言与电视镜头的表现内容应该互为补充,阐述的观点也应该是从各种可能产生疑问的地方入手,帮助观众答疑解惑,而不是一味对观众一目了然的内容做过多的详尽说明。其次,主持人的现场报道不能“泛”,尤其是由多个现场报道组成了综合的大型报道,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头绪多、场景多,容易造成信息重叠,传播效率不升反降。因此,新闻中的现场报道必须有针对性,主持人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切勿语言啰嗦、拖泥带水。主持人如若在新闻报道现场喋喋不休,只会以词害义,得不偿失。

随着现场报道这种形式在我国电视界的日益流行和报道水平的日益提高,观众对现场报道中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善于总结每一次现场报道的经验,把握好在镜头前适当的表现欲,提高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现场报道精品,仍然是我们今后在现场报道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1]赵淑平.电视新闻采访[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6.146页.

[2]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0.276页.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主持人受众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