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意美,不妨这样“品”出来

2017-03-28伍洪志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3期
关键词:语意品味小姑娘

伍洪志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课文都是精典的美篇佳作,其内容精彩、语言优美。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从情感朗读、重点词句、修辞手法、创设情境、言语对比等方面,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语意美,让学生深入感受语言的魅力,进而领悟作者的原意,产生情感共鸣,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意美;品味;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56-02

语意美,即蕴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含义、用意及情味给读者带来的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课文都是精典的美篇佳作,其内容精彩、语言优美。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感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更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习作能力的关键所在。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课文的语意美,让学生深入感受语言的魅力,进而领悟作者的原意,产生情感共鸣,并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品味语意美呢?

一、在情感朗读中进行品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多读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有感情的朗读则更能使学生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读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如《桂林山水》一课中运用了很多排比句,句式整齐,语句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 上口。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抓住重要的字、词、句和运用好插图、多媒体进行教学外,更要着重把读贯穿于全文,通过以读促思、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升华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朗读中进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境之中,享受到语言的美、风景的美和诗意的美,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情趣。

二、在重点词句中进行品味

词语是语言的构成元素,句子是文章的基石,抓住重点的词或句深入理解文本,是学习课文的一种策略。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以重点的词语或句子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地品味课文,学生就会很容易感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与同学、教师、文本、作者实现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如教学《去年的树》一课中第一段:“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为了让学生理清“一棵树与一只鸟之间的深厚友谊”这一线索,为下文做好铺垫,笔者特意抓住段中的两个“天天”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揣摩和品味。

师:森林里的树很多,鸟儿也很多。可是,这棵树为什么偏喜欢听这只鸟儿的歌?难道是因为它唱的歌最好听吗?而这只鸟儿为什么也偏喜欢唱歌给这棵大树听?难道是因为它长得最好看吗?它们每一次的约定都是一个在唱、一个在听,反复轮流着,这样的约定只是一天、两天,一周、两周,一月、两月?…… 这是为什么呢?你是从哪一个词儿看出来的?

师:它们这样“天天”一个在唱、一个在听,一个在听、一个在唱,日复一日、月复一复、年复一年……是因为——

生1:因为它们的感情是真挚的。

生2:因为它们的约定是发自内心的。

生3:因为它们都是真诚的。

生4:因为它们都是真心相爱的。

生5:因为它们的友情太深厚了……

学生在抓住关键词,在领悟作者笔下要义的同时,还将课程回归于自己的生活世界,受到了情操的熏陶,得到了思想的启迪,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在修辞手法中进行品味

修辞是对语句、文辞进行修饰和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语言现象是一种言语活动的方式。它可以使句子变得更加优美,耐人寻味。许多文学作品由于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而生辉:比喻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

在引导学生品味修辞手法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领会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二是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表情达意上起什么作用。比如,在課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它的意思是说,西沙群岛海里的鱼很多。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的“言过其实”“夸大其词”就使得“鱼多”的意蕴收到了最佳的表达效果,它比“西沙群岛海里的鱼很多”这种说法好得多。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品味——让学生带着“海的一半是 多 少”这一问题去想象:由无形的大海的深不见底、漫无边际,学生则可以想象出有形的鱼“多”的景象,使本来索然无味的“鱼多”之意变得更加有情有趣,令人回味无穷。这样,这语言的美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不朽的印象。

四、在创设情境中进行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求出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以形象、具体、趣味为主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像、声音、视频创设直观、有趣的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情境中品味,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画风》一课中的句子:“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为了让学生能从直观地感受自然的美升华到抽象地感悟语言的美,笔者抓住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创设了“观看视频——美读句子——闭眼想象”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微风给大自然和人类带来的美;同时,还触发了学生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品味到作者的遣词造句之美,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五、在言语对比中进行品味

心理学家认为,运用对比的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异同进行比较,使学生能从对比中迅速抓住实质,了解根本。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替换、增补、删减、改动字词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如笔者在教学《槐乡五月》的句子时,为突出原文中“飘”字的妙用,就采用了替换字词的方法,设计了这样的两个句子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品味。

1.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2.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师: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句中的“飘”字在第二句中变成了“走”字。

师: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生2:我认为第一句写得比较好。因为“飘”比“走”还要快。

生3:因为小姑娘们都玩得自由自在,所以要用“飘”字。

生4:因为槐花给她们带来了快乐,所以用“飘”字更能体现出小姑娘们当时愉快的心情。

师:(鼓励并总结)同学们很有想象力!是啊!因为“走”字只能写出小姑娘行走时的一般动作,而 “飘”字除了能准确描写小姑娘们行走时脚步轻快自如、玩得自由自在外,还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了槐乡的小姑娘们愉快的心情,更能表现出洋槐花的开放给槐乡的小姑娘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通过比较,学生不仅能感悟到作者用语的精妙,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内容,使学生在品味中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享受到了句子中蕴含着的无限的美。

总之,课文的语意美是无穷的,品味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因此,教师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去品味,蕴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语意美才会得以真正地显现出来,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意品味小姑娘
采茶小姑娘
春天的小姑娘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品味桂峰
品味四季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符号学语意——读《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有感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