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嚼”出语文味

2017-03-28王二荣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3期
关键词:品读语文味

王二荣

[摘 要]语文是一道丰盛的语言大餐,理应带着学生细细咀嚼。如何带领学生“嚼”出语文味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品词、品句、品读,体会文本用词的准确、精妙,体会关键句子所隐含的深刻含义,体会文本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语文味;品词;品句;品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14-02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人们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的交际工具,是几千年中华文化、文明精神的物质载体。语文是什么味?如果硬要仔细辨析,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语言文字本身所散发出的语言香味,另一种是文字内容散发的人类精神文化的气息。其实,这两种味儿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它们已经水乳交融般地融为一体。

如果把学生接触到的一篇篇课文比作一道道丰盛的语言大餐,那语文课堂就应该是令人期待的“美食盛宴”,教师和学生作为“美食家”,就要仔细“咀嚼”语文大餐特有的味道。

品词

语文学习的目标就是要熟练地掌握和准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何熟练掌握、准确运用呢?因为词语是语文大厦的基石,所以品词是基本的、重要的学习途径。

品词要做到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它们运用的精妙。

语文是灵活的,具体表现为词语的意思要根据语言环境来确定。因此,准确理解词语意思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如,《广玉兰》一文有这样一段话:“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这里的“数世同堂”联系句子来理解是指“一株广玉兰上面有不同形态的花,有含羞待放的,有刚刚绽放的,有盛开着的,有已经凋谢的,好像几代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仅仅理解为“几代人生活在一起”就显得不够到位。

词语的准确使用达到一定的境界就谓之为“精妙”。使用“精妙”的词语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有一种“添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不容商量的霸气。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的运用堪称经典。“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敲”的典故更是成为千古佳话。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妙呢?常用的手法是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差异,从差异中体会精妙。《理想的风筝》中有两句话:一句是“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一句是“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这两句话中的“泛”“漾”用得极其精妙。在教学时,我通过换词法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将“泛”和“涌”进行对比,“漾”和“露”进行对比。通过讨论,学生基本形成共识:“泛”能用“涌”替换,但“泛”更能凸显出我们当时的心里是酸涩的;“露”同样能替换“漾”,但“漾”更能表现出刘老师那甜蜜的笑是发自内心的,是无法抑制的。

再比如,《三打白骨精》有這样一句:“师徒们吃了桃子继续赶路。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其中的“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语文大餐是用一个个精妙的词语“烹饪”而成的。品味大餐,应该先从咀嚼这些精妙的词语开始。

品句

汉字就像神奇的魔方,不同的排列组合就呈现出意思迥异、含义深奥的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一个个词语,更要关注那些看似浅显却内涵深刻丰富的句子,通过句子去感知人物的特点、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直至读懂文章的思想。

《半截蜡烛》讲述的是这样的故事: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文章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作者对场面的把握以及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刻画都相当细腻,引人入胜。

伯诺德夫人一家参与传递情报,把情报藏在蜡烛内金属管里。当三个德国军官闯进屋子,点燃蜡烛时,危险就降临了。伯诺德夫人首先借口光线太暗用油灯换走蜡烛,但计划没有成功。危急关头,大儿子杰克挺身而出:“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谁知德国军官恶狠狠地说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蜡烛。而此后,杰克表现得怎样呢?课文是这样描写的:“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教学时,我首先抓住“从容”一词,引导学生质疑:“既然敌人已经不再允许大儿子杰克拿走蜡烛了,杰克为何还是如此从容地去搬回一捆木柴呢?”交流品味中,学生逐渐明白杰克心思的缜密:“虽然没有达到拿走蜡烛的目的,但柴还得搬,样子总得装装。否则,敌人会起疑心。一旦敌人起了疑心,保住情报就更加困难。”随后,紧扣“默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此时的杰克虽然一句话没有说,表面上异常平静,但他的内心却如大海般波涛汹涌。他会想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杰克其实内心异常焦急,火马上就要烧到金属管了,他担心情报会暴露。”有的说:“杰克可能想到如果情报暴露,后果将非常严重,不仅自己一家性命难保,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影响到战争的成败,甚至国家的命运。”有的说:“杰克虽然默默地坐着,但他还是不停地想着各种办法,考虑能否在最后关头保住情报。”有的说:“杰克虽然焦急、担心,但他脸上一丝一毫都没有表现出来,他有一种大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镇定,非常了不起。”学生的交流入情入理,品味准确到位。至此,人物的特点不需教师多言,已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品词,是品味一道菜;品句,是品一桌菜。我们的语文课堂,品句更应该成为家常便饭。

品读

品味与诵读在语文课堂中是紧密相连的。只读不品,读就会流于形式;只品不读,文本语言的内化、语感的形成就不会通达顺畅。如何品读?品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体现层次性。

下面是《月光启蒙》“唱歌谣”的教学片段。

师:自由地读一读这两首歌谣,可以把你喜欢的歌谣多读几遍。

(指名读歌谣)

师:母亲吟唱的动听的歌谣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读第4段后交流)

师: “三月的和风”给人怎样的感觉?“小溪的流水”呢?从这两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什么? “芳香”是形容花朵的,而此时母亲的歌声似乎也有花的香味,你能感受到什么?

师:母亲甜美的嗓音像和风,似流水,如花香。谁来读好这段话。(指名读第4段)

师:读得不错!谁能把母亲的嗓音读得更柔更美一些?(学生读)

师:你读得太美了,我们的教室似乎也飘满了你那芳香的音韵。我们一起读。

师:听,母亲那深情的吟唱,轻轻的、柔柔的歌声就飘荡在我们的耳畔。

(播放一段音频)

师:如果你就是儿时的作者,此时你就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聆听这犹如天籁般的歌声,你的内心是什么感受?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首歌谣。像母亲一样,轻轻地、柔柔地……

师:母亲这些动听的歌谣,还给予“我”许多启蒙呢!

(指名读第5段)

师:这句话读懂了吗?

(点拨:作者的故乡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这里两个“长”意思相同吗?)

师:作者的故乡地处安徽省的黄河故道,那里没有美丽和富饶,只有贫瘠和荒凉,庄稼很难生长,但却流传着许多的民歌民谣。听着家乡的民歌民谣,作者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那作者一下子都明白了什么呢?请大家再读读这两首歌谣,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学生交流)

生1:我從第一首歌谣中体会到母亲的勤劳,她白天在地里辛勤地劳作,晚上趁着月色洗衣服,非常辛苦。

生2:我从第二首歌谣中感受到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往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勤劳的母亲,用她的歌声让“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对故乡充满了深深的爱,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就是母亲在月光下给予“我”的启蒙。一起再读这句话。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者努力把品和读结合起来。比如,第四段“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教者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母亲歌声的甜美、动听,并注重朗读指导。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融入情感,用心诵读;同时,播放一段音频,给予学生直观感受,然后再次引导学生朗读。这时,学生才真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如果没有“品”作铺垫和引导,学生的“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读”就只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这样的读是毫无意义的。这是其一。

其二,教学中的品读很有层次性。首先要求学生把歌谣读正确,其次是把歌谣读得柔美、读出感情,最后是读懂歌谣的内涵。这些要求循序渐进,既不急切冒进,也非裹足不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最后,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教师既非包办代替,也不放任不管,而是准确拿捏,不悱不启,相机点拨。这样,既让学生有思考的过程,又能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使学生顺着语言文字的坡度很自然地滑入文章的内核,体会到文章的内涵。

总而言之,语文其实很有“嚼头”。在语文课中,教师如能带着学生仔细咀嚼,课堂就会飘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得到有效提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品读语文味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