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嵘《诗品》的“怨”之审美

2017-03-27李烨含

参花(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上品钟嵘诗言志

◎李烨含

钟嵘《诗品》的“怨”之审美

◎李烨含

该文拟从文本角度阐释《诗品》的“怨”作为创作论以及审美标准的意义,并通过论述“怨”与钟嵘的其他两个审美标准“雅”“清”之间的有机联系,得出“怨”作为钟嵘的最高审美标准的地位的结论。

《诗品》 怨 雅 清

“怨”最早见于《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怨刺上政。”这应当是符合孔子“思无邪”的原意的。《毛诗序》所说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也是由此而来。《礼记》有云:“温柔敦厚,诗教也。”此时的诗可美刺上政,教化人伦。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辩》中所说:“‘诗言志’简直就是‘诗以明道’了——这个‘道’却只指政教。这也能阐明‘诗言志’一语的本旨。”

秦汉以来,“诗言志”之“志”渐渐融入“情”的内涵,由表达政教功用引申到士大夫一己穷通;直到陆机《文赋》第一次提出“诗缘情”,开始直视诗“感物”而作的无功利审美价值。此时钟嵘《诗品》出现,不仅肯定了诗因“物之感人”而作,还提出“怨”即为个人遭际之怨。是诗“感荡心灵”所在。本文拟从文本细读出发,分析《诗品》中作为创作论和作为审美标准的“怨”;除此之外,通过与钟嵘的其他审美标准的关系,探讨“怨”在钟嵘的审美标准的有机体系中的地位。

一、《诗品》之“怨”

(一)创作论之“怨”

《诗品序》开篇有言,诗是“摇荡性情”而作,是诗人因物有感而作,即“诗缘情”。“情”就是诗人创作的原因。而具体来说,钟嵘认为诗所表达的“怨情”是“情”的核心。《诗品序》中的一节连续举了八个“感荡心灵”的例子,所谓“楚臣去境”“汉妾辞宫”,直到“解佩出朝”“扬蛾入宠”,都是人生遭际、个人穷通之感,无一不是怨情。钱钟书先生也感慨道:“这一节差不多是钟嵘同时人江淹那两篇名文——《别赋》和《恨赋》——的提纲。”同时诗人可以通过作诗“展其义”“骋其情”来排遣怨情,“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这是诗对于创作个体的意义。

除《诗品序》之外,钟嵘在评诗过程中常论及诗人遭际,从创作论的角度来评其诗之“怨”。如上品李陵:“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以李陵自身经历为其“文多凄怆”做了注解,自是“怨者之流”。下品赵壹:“散愤兰蕙,指斥囊钱。苦言切句,良亦勤矣。”怀才不遇,激愤怨世。钟嵘感慨:“斯人也,而有斯困,悲夫!”

(二)审美标准之“怨”

在《诗品》中,钟嵘将“怨”作为评诗的主要标准,“怨”被拔高到一个前无古人的位置。研读文本可以统计出,《诗品》在评价过程中提及“怨”字有8处,其中上品有5处。

这些“怨”各不相同,以上品为例。古诗之“怨”是“哀怨”,如《西北有高楼》:“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将知音难觅的哀情描摹得委婉曲折,钟嵘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曹植之“怨”是“雅怨”,如《杂诗》:“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怨而不怒,温柔敦厚,是为“雅怨”。李陵之“怨”与左思之“怨”是自伤身世,是对遭际之怨。李陵《与苏武诗》:“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李陵“文多凄怆”,而左思“得讽喻之致”。班婕妤之“怨”是深闺之“怨”,以团扇喻,“怨深文绮”。

除直接提及“怨”之外,《诗品》还有多处与“怨”的审美内涵相近之词,如“愀怆”“感恨”等,共9处,其中上品2处。

王粲“发愀怆之词”,《七哀》抒乱世之怨:“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阮籍“颇多感慨之词”,以《咏怀》“发幽思”:“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刘琨“善为凄戾之词”,钟嵘称其“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郭璞“词多慷慨”,其《游仙诗》“坎壈咏怀”。班固《咏史》“有感叹之词”;郦炎《见志诗》“托咏灵芝,怀寄不浅”;赵壹“散愤兰蕙,指斥囊钱”;曹操“甚有悲凉之句”;夏侯湛《挽歌》,“唯以造哀尔”。

综合来讲,上品共12人(严格说来古诗并非一人),其中诗中带“怨”这一特质的就有7人。在《诗品序》的结尾,钟嵘列举的范作也大多为怨诗。可以看出,《诗品》确实倾向于以“怨”评诗,钟嵘不仅以“怨”选诗,且将“怨”作为好诗的最高标准,称这些怨诗为“五言之警策”。

二、“怨”与《诗品》其他审美标准

(一)“怨”与“雅”

“雅”与“怨”可以说是钟嵘并行不悖的两条最高审美标准,它们在曹植的身上得到了同一:“情兼雅怨”。单从数量上来看,钟嵘在评11人时提到了“雅”,其中一半都在中品。如评阮籍“洋洋乎会于风雅”,颜延之“经纶文雅”,谢庄“气候清雅”等。

“雅”的内涵究竟是什么?首先,“雅”与“俗”对举,钟嵘如此看重“雅”,另一方面也忌“俗”。如评鲍照:“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因“险俗”而伤“清雅”。评袁宏诗:“虽文体未遒,而鲜明紧健,去凡俗远矣。”可以看到钟嵘是很忌“俗”的。然而《诗品序》中钟嵘提到“专取五言”的原因是“会与流俗”,这岂不是矛盾吗?王叔岷先生有言:“盖取五言以从俗,评五言则忌俗也。”虽然从文体上五言比之四言更为流俗,却不妨碍钟嵘评诗以艺术性为主要标准,“雅”就是艺术性审美的最高水平。

其次,《毛诗序》有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雅”即为雅正,是儒家一脉相承的评诗标准。钟嵘评任昉诗“拓体渊雅,得国士之风”,评檀超、谢超宗等七人“得士大夫之雅致”,雅为“士大夫”“国士之风”;而评应璩“雅意深笃,得诗人激刺之旨”,可以看出“雅”是士大夫之美刺,有讽喻之意,符合儒家“温柔敦厚”之旨。另一方面,钟嵘评嵇康为“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讦直露才”是“雅”的反面,这与班固在《离骚序》中评屈原“露才扬己”一样,并认为他是“狂狷景行之士”,不符儒家“怨而不怒”的传统。所以反过来说,“雅”即代表儒家“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雅正传统。

尽管钟嵘以“怨”评诗,在《诗品序》中对儒家“诗言志”的传统一句不提,他依然把“雅”作为好诗的另一个最高标准,他的诗学理想是“情兼雅怨”的。那么“怨”和“雅”在钟嵘看来孰轻孰重呢?只要看两个标准的分布即可一目了然:评价中带“怨”及相近内涵的诗人,在上品中占了7人,超过半数;而评价为“雅”的,上品仅有2人,中品有6人。因此《诗品》依然将“怨”,即诗作的情感作为评诗的最高标准。 与此同时,从“情兼雅怨”我们可以看出,钟嵘的诗学理想并非毫无节制的“怨”,而是在“怨”作为诗的情感内核的基础上,符合《国风》“雅”的传统。

(二)“怨”与“清”

“清”是钟嵘比较偏爱的一个审美概念,这个字出现的次数已经大大超过了“怨”和“雅”,多达19次。“清”还常与“怨”和“雅”联用,如评沈约“清怨”,谢庄“清雅”。《诗品序》中两次提到了“清”:“辨彰清浊”和“清浊通流”。可以看出“清”与“浊”对举,“清”是好诗的标准之一。

对于《诗品》中评价高的诗人,“清”字随处可见:如古诗是“清音”,班婕妤诗“词旨清捷”,嵇康诗“托喻清远”,陶渊明诗“风华清靡”,范云诗“清便宛转”,戴逵“有清工之句”,谢庄诗“气候清雅”,鲍令晖诗“崭绝清巧”,江祏诗“猗猗清润”,虞羲“奇句清拔”等。《说文解字》解释“清”为“凡洁曰清”,即“清”的本意为洁净,不繁琐。钟嵘评鲍照曾曰“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在这里钟嵘将“清雅”和“险俗”对举,其中“清”的反面为“险”。何为“险”?“贵尚巧似,不避危仄”为“险”,即雕琢。可以看出“清”其实对应的是钟嵘的“自然英旨”,即“直寻”。

《诗品序》中对于“直寻”有很详尽的叙述,钟嵘重自然直寻而反对雕琢、用典,体现在“清”这一评价的反复出现。不仅如此,钟嵘还在论诗人过程中间接提及,如评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刘祯诗“贞骨凌霜,高风跨俗”“雕润恨少”,曹植“骨气奇高”,则都表现出钟嵘对“清”这一风格的追求。

除此之外,钟嵘对于“自然英旨”的追求还体现在音韵自然的要求上。《诗品序》中有言:“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评古诗以“清音”,未尝没有言其音韵自然之意。上品评张协诗:“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

在对比中我们发现,提及“怨”的诗人往往有“清”的评价,如班婕妤“词旨清捷,怨深文绮”,刘琨“多感恨之词”“清拔之气”,沈约“长于清怨”等。钟嵘所重的“自然”“直寻”,即是真实地让“怨”情自然流露,而不是通过雕琢、用典来描摹巧似,这样“伤其真美”。所以相比于“怨”这一最高审美标准,“清”是钟嵘“自然英旨”的体现,是“怨”情的表现风格。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诗品》中的“怨”是钟嵘评诗的最高审美标准,同时“怨”并不是钟嵘评诗的唯一标准,它与“雅”“清”等概念共同构成了钟嵘的诗学审美体系。本文仅从文本角度做了一些探讨,并未延伸至文化阐释角度,如“情兼雅怨”与钟嵘所在的六朝文坛之间的关系、“清”这一审美标准所反映的六朝佛道文化,以及钟嵘所提及的诗之三义“赋比兴”在评诗中的地位等,这些问题留待以后进一步对《诗品》进行研读和思考。

[1]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王叔岷.钟嵘诗品笺证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朱自清.诗言志辨[M].长沙:岳麓书社,2011.

[4]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5]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 葛星星)

李烨含,女,研究生,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宋元文学)

猜你喜欢

上品钟嵘诗言志
郑 磊
流传千年的养生“上品”
魏晋九品官人法之上品的演变与起家官制度
上品海参“上品堂”
“诗言志”和“摹仿说”
中国诗学的家国情怀
诗缘情与诗言志的综合治疗——昌耀《内陆高迥》诗疗解读(下)
论钟嵘《诗品》中的“怨”
钟嵘论赋、比、兴
本刊聘请签约杂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