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7-03-27杜小龙

新课程·上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个性化课文文本

杜小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可见,阅读教学不仅仅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有新的感悟和思考,形成个性化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的阅读”是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个性化的感受能力

营造学生对阅读文本感受的氛围,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这往往能引起学生不能的感受。诸如:利用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文本所描述的画面。朱自清的《春》是景物描写的千古佳篇,笔者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配以轻音乐听读课文,让学生感悟不同的画面。听读结束后,学生纷纷欲言,争先恐后,用不同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视、听、触、嗅等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文本的多层次,进而培养个性化的感受能力。

二、培养个性化的理解能力

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往往能形成不同的理解,从而培养不同的个性化的理解能力。诸如,笔者在人教版课文《羚羊木雕》课文主旨感受时,将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从孩子的立场来看,把这场矛盾冲突归咎于父母,认为父母“重财轻义”。第二组从大人的立场看,那只羚羊木雕是爸爸从遥远的非洲带回来送给女儿的一件名贵的礼物,寄托一片疼爱之情。而做子女的对此礼物却不够珍惜,也未能深刻体察父亲对自己的一片深情。第三组从友谊的角度出发,同学们纷纷认为朋友之间应珍惜友谊,信守承诺。第四组从金钱的角度上看,应该珍爱自己的贵重物品,不能信手拈来,将自己的东西轻而易举馈赠他人。这样从多个层面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能力。这种自由言论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使他们在个性阅读中充分飞扬。让学生懂得阅读课文,就像是站在一个点去欣赏风景,你的步子并不一定要走进去,你发现的美可能别人就发现不了。带着这样的眼光引导学生阅读,才能真正培养个性化的理解能力。

三、培养个性化的欣赏能力

阅读评价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诸如苏轼,大多喜欢他豪迈词风,喜欢他豁达态度。《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性情中人,大步向我们走来。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又窥到柔情的内心中最柔软的一面,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学习此文时,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学生欣赏到文本是他们精神花园的流露,他们欣赏着也在创造着,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欣赏到了作者的豪放,又欣赏到了人生的柔情,双管齐下,培养了学生个性的欣赏能力,同时也渗透了美育教育。对同一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见解、感受和反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欣赏意见,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样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活跃学生阅读思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欣赏能力。

四、培养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能力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情感评价只能从人的个性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促进作用。《穷人》教学中,桑娜自己家中有五個孩子,生活已经十分困难了,又抱回两个孩子,感受到桑娜的心神不安,结合当时的情形——“害怕、担心、紧张、后悔、坚定”等心情交织于心,学生不仅仅感受到桑娜的处境,更或赞许或劝解或同情,流露出不同的个性情感,与作者内心产生了共鸣,从而达到情感的内化。

多种感情朗读,也能为学生插上情感体验能力培养的翅膀。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地情感性朗读,这样才能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读、有创意的阅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文本,点化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不同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在个性化情感体验中培养个性化的人才。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效率,转变教学观念,由过去传统的集中思维向现代意义的发散思维转变,寻求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寻求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将语文教学从文本的理解过渡到学生思维能力的转变。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体验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将这四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才能完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标的转变,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才。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个性化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