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特色健康教育专栏导读

2017-03-25张怀琼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7年3期
关键词:体质中医药特色

张怀琼



中医特色健康教育专栏导读

张怀琼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和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振兴中医药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和举措。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1]。2016年12月25日,习近平主席签署主席令由全国人大常委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确保了中医药发展的国家法律地位。

“治未病”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其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2]。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3]。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无论是西医的发展战略还是现代的三级预防思想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有着许多契合之处,从而有了“体质三级预防学说”[4],就是针对不同(体质)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一级预防是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结合体质的特异性及时治疗,防止恶化。为此,本刊本期设立了“中医特色健康教育”专栏。从中医养生文化、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干预、中医体质辨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临床辨证施治等角度选择一些文章,以飨读者。

1 中医养生文化:中华文明的瑰宝

养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创造的有关养护身体和生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5]。其中,有关养生的理论典籍和实用方法,是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记录着无数先辈前贤对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丰富经验及学术成就。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在世界养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6]。

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及养生专著的有关论述,中华养生文化理念主要包括:①天人相应。老子的《道德经》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处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沿袭这一思想,视天人相应为养生的最高境界。②动静相宜。动者属阳,静者属阴,动静相宜,阴阳协调,是生命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兴奋与抑制、清醒与睡眠、运动与静止、分化与合成等,均与阴阳动静协调有关。③形神共养。形,即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及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神,即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以及生命运动的外部表现。形与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观念,也可用其对人体生命运动进行高度概括。形神共养,是指养生既要注重养形,亦须强调养神,且养神先于养形,即所谓“养生先养心”。

本刊邀请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基础医学院院长李其忠教授撰写《中华文化下的养生》,系统介绍了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理念特色及内涵,对中医“治未病”思想进行了详尽诠释。

2 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干预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的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医健康教育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饮食调理、情志调摄、四时节气调养等多方面的教育,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养体质,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目的和维护“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并从安来”的健康状态。即干预人群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和错误认识,建立较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了患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临证施护”的能力[7]。

本专栏选择4篇文章,介绍了多种类型的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干预。王凤等的《2型糖尿病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比较了中医特色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生化指标等的影响;周典等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血糖控制情况的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及血糖控制情况的关系,为T2DM的个体化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姚红等的《信息化体质辨识在社区老年人个性化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体质辨识技术结合,对社区老年人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健康管理,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田君等的《辨证施护对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研究》将中医的辨证施护融入到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中,研究其临床,探索使患者达到快速康复的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

3 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体质辨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的手段,从而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8]。“亿万苍生,九种体质,人各有质,体病相关;体质平和,健康之源,体质偏颇,百病之因”[9]。中医体质辨识为中医体质与易发健康风险的宏观对应开辟了新的标准化途径,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病相关、体质可分、体质可调”的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和中医调理方案,可以实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目标。中医体质辨识操作简单、方便理解、容易为使用者所接受,有助于中医药理论体系走近现代人生活,有助于中医药理论体系走出国门[8]。

任兰等的《上海市北蔡社区居民中医体质分析》对3,598名一般社区人群进行了体质辨识分析。薛展英等的《上海市某社区体检人群中医体质辨识分析》对2,790名55岁以上的体检人群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识分析。龚丽平等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对泥城镇4,951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均对作者所处地区的相关居民按照标准的中医体质辨识量表或者工具进行了体质辨识分析,获得所在地区相关人群的体质分布特点,以便在今后工作中进行精准化中医健康教育。

4 辨证施治:名医名家验案

最后,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相关文章2篇,介绍了两位具有海派中医特色的名中医相关验案。《上海北蔡顾氏喉科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证特色》介绍了传世已有七代的上海顾氏喉科的门派学术思想及临床证治特点。提出“重视脾肾、顾护阳气”的观点,临床强调切勿“见疮清热”,注重辨证论治,鉴别“实火”和“虚火”。《李红教授辨治桥本氏甲状腺炎验案一则》记录了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李红教授以益气养阴扶阳扶正的方法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取得良好疗效的一则案例,为临床治疗桥本氏病提供一种新思路,总结李师观点,认为现代中医药治疗桥本病应综合考虑,在治疗上应该标本兼顾,以益气养阴扶正为主,以此提高自身免疫调节力,达到效专力简的作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EB/OL]. (2016-12-06) [2017-06-15]. http://www. scio.gov.cn/zxbd/wz/Document/1534697/1534697.htm.

[2] 杜新华.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思想的现代研究概况[J]. 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25):260-262.

[3] 王思成. 中医治未病溯源、内涵与应用浅析[J]. 世界中医药, 2008, 3(1):43-45.

[4] 周少林, 高红兰. 从中医体质学说谈“治未病”理论[J]. 江苏中医药, 2012, 44(7):1-3.

[5] 耿秋. 中华瑰宝之养生[J]. 中国新时代, 2016(3):12-19.

[6] 何新明. 继承发展中国传统养生文化[J]. 理论与当代, 2015(6):40-41.

[7] 杨洁.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D].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

[8] 俞若熙, 王琦, 王济,等. 体质辨识应用研究现状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20(2):107-109.

[9] 王琦.关于中国人九种体质的发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10.16117/j.cnki.31-1974/r.201703001

猜你喜欢

体质中医药特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