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文化与审美:艺术批评的当代性命题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2017-03-25章文哲刘彤彤

美育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当代艺术学院

章文哲,刘彤彤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聚焦文化与审美:艺术批评的当代性命题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章文哲,刘彤彤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2016年12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办以“聚焦文化与审美:艺术批评的当代性命题”为主题的学术论坛。该论坛密切关注当前艺术批评的新动态,围绕艺术批评的担当、品格和焦虑展开了研讨。与会专家力求在艺术批评的社会和历史功用认知之上,结合文化审美视角的艺术内蕴性价值与批评体系的深层次建构,全方位探讨当代艺术批评诸命题。

艺术批评;传统文化;审美价值

2016年12月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办了以“聚焦文化与审美:艺术批评的当代性命题”为主题的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艺批评基地和《艺术评论》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编辑李松睿先生,以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等文艺界专家、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

一、作为时代之音的艺术批评理应的担当和引领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周由强先生指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工作高度重视。习总书记强调思想和价值观是文艺作品的灵魂,这是一种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当代价值观。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应围绕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扩展视野,朝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处探寻。同时,也要直面当下国人的生存现实,寻找好的形象、好的故事和好的旋律。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李松睿编辑指出,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认为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偶然性、短暂性和瞬间性的短暂的美。而艺术批评的使命是要把握住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当代精神。这既是对艺术批评当代性的体现,也是艺术批评对于永恒美之发掘和评价的积极建构。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指出,文艺批评应聚焦于当下。应针对当下的艺术文化潮流和现象作出文化审美、理论评析以及核心价值观指导的批评。艺术批评要注重教育意义,特别是强调对人的培养和对于创作上敏锐的把握,其核心的元素是看它能否传达出对于人的引领和对思想的启迪作用。周星借用近来网络直播日趋升温的现象,指出艺术批评者在面对复杂多义的艺术环境时,要坚守文化创作和审美价值,不能局限于技术分析、现象解读和市场预测,否则艺术批评便会偏离文化艺术得以良性发展的多元性道路。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艺批评基地秘书长、艺术与传媒学院唐宏峰副教授指出,艺术中的文化性和审美性要借助艺术批评来传达。我们可以将中西古今都内化在当代性的概念中,这样便能让当下的艺术批评更为丰厚。当我们讨论艺术批评的当代性问题时,也会牵连到过去和未来,每一个当下都将成为过去,也会生成未来。如何面对复杂多义的当代性,实际上是每一位批评者自己的人生态度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肖向荣副教授指出,在舞蹈批评中存在三种类型:一是就事论事,这一类的舞蹈批评重在阐释作品中的符号表意;二是就事论舞,这类文章重在表达“我”对作品的理解;三是就事论艺术史,过度读解和误读是这类批评的特征。肖向荣认为当下的艺术批评正处在批评和创作各说各话,各自等待救物主来评判的困境中。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艺批评基地副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郭必恒教授指出,当下的文艺评论呈现出如下新形态:一、评论载体的多元化;二、批评重心转移到移动端后碎片化;三、批评的载体和内容趋于消费化;四、评论主题泛化;五、艺术与非艺术要素的边界消失;六、评论呈现出感官化宣泄的趋势。郭必恒认为文艺批评是崇高的,因此需要批评者们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使命,一要坚持艺术性;二要坚持文化性;三要坚持审美性。

二、坚守历史视野的艺术批评方能具备时代品格

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从电影理论史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发展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并未削弱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他提及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中曾提到的电影和现实的六个基本差异,并认为今天的影像技术基本突破了这六个差异的界定。当下亟需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能否继续把电影看成一门艺术,以及我们如何理解艺术。钟大丰认为,艺术和技术的关系并非此消彼长,而应是艺术将它对现实的再现建立在一个审美性的关系之上,从而让艺术借助技术,形成风格化的审美表达。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关玲教授从电视综艺的历史出发,指出中国每隔七年左右,电视文艺的形态便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对处于转折期的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进行研究,深刻把握它的文化审美特性具有重大意义。在媒介革新的大趋势下,我们如何在新媒介上表达主流思想,如何处理传统艺术批评和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下,坚守心灵感受,坚守审美理念,以此来应对所有的新生艺术现象,是所有批评家应当关注的。

南京艺术学院常宁生教授指出中国古代并没有美术的概念,直到1910年左右,“美术”一词才由王国维、鲁迅等从西方译介到中国。到了当下,诸多艺术都和美术一样面临着跨媒介的转型。艺术的表现出现了诸多新形式与新发展。因此,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要从理解观念着手,敏锐把握住当代艺术的最新脉动,这或许是艺术批评在当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陈晓云教授指出,我国目前的艺术批评呈现出泛专业化趋势。在新媒体的推动下,网络影评的影响力日趋升温,而学院派的批评则日渐失语。回顾电影的历史会发现电影的边界在当下呈现出透明化趋势,特别是电影的技术边界。近期热映的《我不是潘金莲》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观感,前者通过圆形和方形的构图让观众和电影保持距离,后者则极力缩小观众和电影的距离。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电影本质的重新讨论,当下我们不仅要思考电影到底是要和观众保持距离还是要让观众沉浸其中,还需思考电影批评在这一进程中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的延续与迭代是艺术批评的当代性焦虑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教授围绕艺术的越界、融合与创新,指出了当代艺术的四点新变化:一、艺术的科技化与科技的艺术化成为趋势;二、艺术的产业化、市场化与市场的艺术化、技术化成为常态;三、泛艺术化拓展了艺术的边界;四、参与性和体验性成为新的艺术元素。

北京舞蹈学院刘建教授指出,中国至今还未成立一个古典舞团,这给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刘建认为“替代的焦虑”已经成为替代的现实,这种替代的现实对中国舞蹈文化产生了一种耗散,而这又会直接影响到中国舞蹈的文化安全。在当下的艺术场域之中,大家都在关注当代艺术,却忽视了古典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吴琼教授指出,所谓当代性是指言说者所处的时代。我们也可将其称为当代或同代。同代意识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描述。到了19世纪,当代性思考出现了很强的批判意识,即现代性危机。因此,今天我们再谈“当代性”,首要思考的便是我们如何处理自身与时代的关系。当今艺术界存在诸多问题,当代性拜物现象便是其一,由此衍生出的技术膜拜、产业化膜拜、幽灵受众膜拜等现象冲击着当代的艺术界。吴琼认为,当下的艺术生产缺失了最重要的元素,即思想和内容。因此,当代的艺术批评要直面这一问题,深刻反思并进行建设性的批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胡继华教授指出,当今的艺术批评要摆脱寓意批评的外在规范,也要摆脱较为缥渺的哲学话语,转而直接批评艺术形象。当代艺术批评要透过哲学话语,释放曾经被压制的艺术形象;要解放形象特有的表现力和表演性,将传统的寓意批评转换到形象的解释、形象的批评;要强调话语对图形的突围,从而重新定位艺术真理。

中国国家画院梅墨生研究员认为艺术批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文化立场的选择。艺术批评核心的问题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人应该走什么样的文化之路。文化是否可以产业化,产业化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当代的艺术批评到底是应该关注现实性的作品,还是应该超越时空关注那些表达人类和谐明净永恒主题的作品,这是我们今天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甄巍教授指出,艺术批评应具备诗性书写气质。它能直指当代人的存在本质,诗性书写提供了一种跨国界、跨语言的当代意义。另外,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也是当代艺术批评需要参照和吸收之处。甄巍认为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精英文化,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特定的精英状态。因此,艺术批评应保有多维多像的特征。

四、立足艺术教育是做好当代艺术批评的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王杰副教授指出,真正好的舞蹈要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并且这种共鸣还要有延续性,要让观众对舞蹈保有回味感。好的作品并非是运用所谓的先锋能力和意识,而是应该放在固有的姿态,体现灵与肉的结合。在舞蹈教育中,我们不能放弃自身的文化传统,古典舞、传统声乐和民间舞等课程的设置能有助于在学生心中积淀传统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璐老师指出,今天的音乐批评指的是对历史、现实和现象的一系列评判。狭义来说,音乐批评更多的是关注当代艺术创作、现象、作品与流派等。广义来说,音乐评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视角、一种学术态度和一种生活方式。当下,全民乐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音乐批评的最初功能,即推动音乐创作。而音乐批评本身也成为一种创作,对音乐现象、音乐教育起到了引领和推进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肖艳老师一直在研究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她认为重点培养2到6岁年龄段儿童的音乐认知有助于改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不感兴趣的现状,可以借助动画和电影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传统音乐的教育。

(责任编辑:刘 晨)

ASummaryoftheSummiton"CultureandAesthetics:theContemporaryPropositionofArtCriticism"

ZHANG Wen-zhe, LIU Tong-tong

(School of Arts and Medi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On December 5, 2016, the School of Art and Media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held an academic forum focusing on the theme of " Culture and Aesthetics: the Contemporary Proposition of Art Criticism". The forum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new trends of current art criticism and discussed the mission, character and anxiety of art criticism. The experts present explored the full range of the proposi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 based on a recognition of its social and historical role and exploiting the value of a cultural and aesthetic perspective and the deep structure of a critical system.

art criticism; traditional culture; aesthetic value

2017-08-19

章文哲(1990—),男,湖南长沙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文化研究;刘彤彤(1993—),女,河北保定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现状研究。

J05

A

2095-0012(2017)06-0104-03

猜你喜欢

北京师范大学当代艺术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北京师范大学长春附属学校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葛建全
Moliere’s Sublimation of the Three Unities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