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艺术教育实施环节的几点思考

2017-03-25李天义

美育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

李天义

(成都大学 美术与影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对高校艺术教育实施环节的几点思考

李天义

(成都大学 美术与影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教育的职能是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制定高校人才战略,研究育人课题,为在当今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教育工作者重中之重的任务。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再度审视。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这个争执已久的话题,再次摆在了学者们的面前,也是当下教育改革中的研究重点,应引发我们对目前高校应有的教育体系作深度思考。

人文科学;艺术教育;创意思维

一、艺术对人的教育作用何在

教育界对于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绝非始于今天,早在教育先贤蔡元培执教时期,就明确艺术教育关键在于生动性,在于它能够激励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活跃大脑的思维,协调与诸学科的关系。他提倡“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思想,在学校课堂推行学生喜爱的“学堂乐歌”等教育主张,深得同行的赞赏。蔡元培早年留学法国,秉持“儒学为本、西学为用”的教育先导,是北大的校长,是中国艺术教育的先驱,他关于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健全大脑的思想,散见于报端和他的教育专著。

艺术对人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在于想象与联想,通过艺术营造的氛围对理想、爱情、生活、前景产生美好的寄望与回忆,这种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久而久之必将内化成一种本质的事物存在于青年人的内心深处,建立起对生活正确的评判,他们轻而易举就能够对现实实践加于取舍,这是因为他们早就在艺术教育的过程里培养起对美与丑加于甄别的能力,这种力量不仅对于当下起作用,甚至能够受益终身。青年时代易于幻想,他们往往对美好的爱情体验、优美的自然风景、丰富的学生活动等都十分敏感,乐于参与和接受美的熏陶。他们的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在校园,在于与同学们的同窗苦读、出入宿舍、漫步绿荫小道、汗流体育赛场,如果教育工作者在这段时间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以美好的事物教育他,以美妙的音乐感化他,以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励他,使他们建立起人生的高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不仅利人,更利于社会对人教育目标总体的要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使之汇入社会。青年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代,人的一生不能重复,如果错过将永不复返。

艺术教育作用直接受之人心灵,对人的感情产生效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自由,使人愉快地生活,不为生活所困和桎梏。心灵松弛与自由体现在人没有忧思和烦恼,没有学习所带来的重负和压力,而事实正是如此。有迹象表明,高校学生在选择接受或参与艺术教育和活动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想获得轻松与自由,在享乐中使自己持一种轻松的心情。一首动听的乐曲能够带来多少程度的快感很难道清,结果是人在聆听熟悉和优美的旋律后,会使大脑皮层紧绷的神经松弛下。奥地利心理学家洛伦兹认为,音乐能够使人的脑电波走出均衡的路线图,使心跳平稳、血流通畅、呼吸均匀,从而调节人的神经系统与植物系统的运转。他这一思想用在动物身上直接的反映是动物的食欲增量,肠蠕动加快。艺术作用于人的心灵有三层寓意:其一,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美质。艺术是从生活原型中加于升华的文化精髓,是艺术家以美的视野和生活的切身体验所提炼的“精华素”,它以一种无与伦比的美的形式感化于人。其二,艺术的美质在于形式的一种精美,以美妙的乐音、丰满的色调、绚丽的舞姿、动人的影像作用于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美国当今最具权威的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最佳的学习状况就是忘掉自己正在学习。”[1]艺术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与古希腊诗人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对人的心灵的感染显而易见,接触艺术免不了耳听目睹,双项功能优于其他学科单项对人脑的教化作用。艺术移情在于心对艺术的感触与震撼,如果一个艺术作品没有被人感动,那么,它将失去艺术的价值。其三,艺术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教育。在经济为社会驱动力的今天,教育所培养的利己主义者不在少数,精致的利己主义痕迹是享受过高等教育的智者,他们利用教育的优势为一己之利而生存奋斗。北大教授钱理群点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目前高校教育的弊端,是教育的无能与失败,所导致的结果是不顾国家的存亡、不关心他人的利益而达到个人的要求为目的。唯利是图、利己主义、贪图享乐、巧取豪夺等人类低劣的东西,不是其他使用学科所诱发,至少是学校教育不当和社会不良风气所造成的。与之其他实用性学科不同的是,艺术教育本无功利可言,它对人无鲜明的目的要求,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取舍来接受艺术,你可以充耳不闻,也可熟视无睹。艺术对人没有直接的目的,它所做的工作就是沿着美的路径前行。在感受美、体验美、享受美的过程中,进而去思考、品味艺术美,这种以追求美为目的的形式,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教育,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代替的教育。

艺术教育能够教化人,以美的形式去影响人的思想,进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对待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一直受到质疑。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其要求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美育的精神,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考评和学生教育规划中,具体要落实在学分,归入成绩总量计算,纳入学生成绩档案,防止个别学校对于艺术教育落实“软处理”的态度。作为艺术教育在高校的布局与安排,教育部虽然没有具体的要求,但精神十分明确,强调艺术与其他学科并重相间的关系,把艺术教育视为对人终身教育的一项战略方针去实施。

针对此情,我们应当作何感想。艺术教育的功用究竟何在,它看不见,又摸不着,“精神教化”与“性情培养”这类泛泛之说很难在高校立住脚。对于艺术教育的作用,一些秉持严谨科学思维的学者不敢恭维,这是他们不懂艺术,缺乏类似钱学森那样用艺术开启科学之门的能力和正确思想。下面我们稍用文墨,对艺术与人的关系、艺术教育是“树德立人”之说进行透彻分析。

按照教育的宗旨,所有科学教育都针对人而做功,人是教育的主体,离开人对教育的理解,知识在于艺术本身以艺术技能为主的美术教育,而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素养教育,根据教育部《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全面部署和落实艺术教育在高校的实施,重新定位和评价高校艺术教育的量化指标,以特殊的艺术教育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综合人文素质,激励奋发向上,构建精神家园和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对人的艺术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达到学生思维、创新、基础能力的提高。

二、高校艺术教育与智力培养同样重要

受制于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概念的模糊影响,艺术教育长期被误化或边缘化,被视为智力教育的调味品,或许沦为德育的附庸。不搞清楚科学与艺术的育人功能的区别,高校艺术教育行使有被误导之嫌。首先要解决的是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他与学生益智训练有别,但密不可分。艺术教育以学校视觉的绘画、听觉的音乐、身体律动的舞蹈、试听并茂的电影为主要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品位的提升、思想情操的陶冶、鉴别能力的驯化,使之达到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科学范畴内的工业、农学、生物学、电子学、航天学、气象学、医学、信息学等属于实用科学和应用科学,主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文科学主导下的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社会学科主导下的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等都与艺术学有别,艺术学属于人文学科,但是他与其他人文学科不一样的教育作用在于对人的心灵产生作用,对人的情绪、思想、情感、情怀、情调等产生影响。作用于人的精神的艺术与作用于人的智力的科学,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工作的核心部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进步的两翼,正如钱币的正反面一样,不可或缺。科学是理性的思维,它与哲学般的严肃思考和分析给予生活指导,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艺术是炽热的歌唱,它用浪漫的情怀赋予生活诗一般的美妙和意境,赋予人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开启学生创新之道。科学与艺术是生活中的孪生姐妹,虽然有别又不可或缺。英国物理学家赫胥黎曾说:“科学与艺术正如这两块奖章的正面与反面,它的一面以情感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感情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2]“十三五”期间,国家对人才培养和高校艺术教育的职能有了新的调整和定位,教育部在《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3]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以生动可触的人物形象、鲜活饱满的典型楷模、灵动秀美的艺术标向去引领众生越过生活的种种障碍,走向理想的高地。无论是音乐或绘画均是如此,艺术教化人不是生硬的说教和指示,而是循循善诱的感染与润化,让人心悦诚服地去自觉行动。在艺术教育人、铸造人的品性和完善人格方面,教育界几乎具有同样的认识。我国开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先河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论道:“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4]国家教育部以人才培养战略的眼光在《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清晰地道出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不同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非科学能够达及之目的,而是一种情商智慧,是靠生动的艺术想象和感染力去激活人的右脑细胞,在感触、模仿、约束、教化作用下使教育者受益。音乐的生动是那些撞击耳鼓的激越音符,加上聆听者内心情感的体验。绘画的诱人不是缤纷的色彩,而是色彩所勾勒出的鲜活形象,感人肺腑的绘画意境。电影不是生活的附庸,它是生活的高度浓缩与概括,是声音、画面、故事、灯光、舞美、摄影等综合艺术的结合体,是以无与伦比的精美制作,造成不可企及的审美效应,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教育部《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还明确地表示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学时。普通高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5]解析文件精神,教育部本次指向是在时间上和具体战略部署上有明确的路标,避免高校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撞车,防止以往某些学校因科学的硬性指标把艺术教育进行“软处理”,不是做形式就是走过场。这使得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理念上更加清晰明确:“人类有两类真理,照亮道路的真理和温暖人心的真理。第一类真理是科学,第二类真理是艺术。无论哪一个都不能独立于另一个,无论哪一个都不能比另一个强。”美国科学院院士钱德勒所说的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艺术教育在高校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就目前高校艺术教育而言,以选修课和任选课居多,本次教育部所提出的意见指南表明,高校对学生的艺术教育要规范化,将此纳入学分管理,建议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要选修一门艺术课程且达到应有的教育标准,这些标准因校而异,学生可聆听必要的交响乐和民族音乐,也可以以艺术实践为依托,帮助学生建立起形象思维的大厦,助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另一种探索形式是让学生具体学习一种乐器或艺术技能,让受者在学习和掌握艺术技能的过程中,滋润心田,陶冶性情,切身体会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不同。

近年来,由于欧美国家相应加大了对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力度,尤其是美国知名学府哈佛的一些学者认为,苏联人之所以在科学发明上技高一筹,缘于这个国家的艺术教育氛围比美国浓郁。触及美国教育工作者的是两国所存的艺术大师的质与量不在一个档次上。苏联的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深入人心、托尔斯泰的小说蜚声环宇、巴普洛娃的舞蹈妇孺皆知,这些早就掠过了政治上的偏见,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不仅这些,苏联电影也成为爱国、强国的一把利刃。卫国战争时期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战争与和平》《莫斯科保卫战》都是激励苏联红军英勇抗击法西斯的最好武器;苏联歌曲《喀秋莎》《山楂树》《灯光》《小路》鼓励苏联红军在前线奋勇杀敌,保家卫国。苏联人很懂得用艺术之力去凝聚力量,建立国家的精神家园,使其后生免受异域精神垃圾的戕害。与之相比,美国艺术多以娱乐和自娱或娱乐见长,街舞、滑板、爵士、涂鸦都不对后一代有什么教化作用,更没有教育中所要求的积极育人因素。后来,美国在国会要员和哈佛教头的倡导下,拍出了电影《音乐之声》《出水芙蓉》《拯救大兵瑞恩》这样一些既娱乐又富有爱国教育意义的好影片,音乐出现伯恩斯坦、格什温这样的世界级音乐大师,舞蹈家邓肯的自由舞艺术也得到了各国舞蹈同行的认可。20世纪,美国实施艺术教育战略,在学校大力发展艺术教育,广泛接纳艺术特殊人才,如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瑞典演员英格丽·褒曼、中国油画家洪世杰和导演吴宇森等。二战的战场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支秘密部队,这支部队的士兵中有歌手、插画家、音效师,他们用自己的演技和创造力一次次地让德军受到“惊吓”,而他们最有效的武器是艺术,他们的工作是愚弄希特勒。这支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鬼魅部队”——一支由艺术家组成的特殊队伍。美国是一个喜好艺术和极力推崇艺术的国家,在一批批科学家、艺术家和社会精英的带动下,美国科技突飞猛进,经济日新月异。艺术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其隐于中间的力量不可小视。这里我们借用我国两弹一星的科学泰斗钱学森的一句话,以此说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在一次授奖大会上,钱学森感慨地说道:“多年来,我很感谢我的夫人,她是一位歌唱家,专门演唱德国富有思想内涵的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包含诗情画意和对人生深刻理解的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人生的认识,学会了对艺术广阔的思维方法,避免了机械的唯物主义,想问题更宽更深一点。”这句话是钱学森面对国内的科学界和媒体说出的,它的影响力和感召度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后来者,成为教育工作者时常借鉴的良方。

三、对艺术教育基础指标落实的认识

与过去的艺术教育不同,教育部本次艺术教育要求凡高校的在校生,人人都有享受艺术教育的权利,同时也给高校教育机构提出了艺术教育的路标。这些硬性量化指标和借鉴国家中小学对艺术教育的“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发展指标”三部分来抓大学艺术教育的执行与落实情况。

(一)基本素质培养

大学生基本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量化指标就是在你合上书本后能够道出所看书籍的内容,所听音乐的旋律,所阅电影的精神内涵,这些通过体验和提升的艺术教育痕迹,是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标杆,是规范人的行为、提升人对生活的认识、激越学习的创新能力的基石,使其思维宽泛活跃,考虑问题不囿于本专业局限,有大胆挑战固有模式和权威的雄心和志向。艺术教育内涵没有具体指向,它以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和精神素养为基点,以活跃思维、激发灵感、突破传统、敢于创新为目的,为国家输送有完善人格和智力优越、人文素养厚实的有用之才。艺术教育素质的提升不仅表现在“立德树人”的标准上,更强调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以音乐的美感、绘画的质感、舞蹈的动感、文学的使命感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施艺术教育中基础指标就是强调高校每一位在校生理应积极参与到艺术教育的课程中来,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艺术以美去感染受众,以幻化的虚拟场景去影响人的思想,进而达到规范人的言谈举止,美化人的行为方式。“培养人才除了考虑智力因素外,意志品质、思维模式、文化素养非智力因素也是格外重要的因素。”[6]艺术不仅能够调剂学生精神生活,缓解学习压力,还能与其他学科比肩,担当起新时期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重任,这是国家本次对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宏伟战略等而视之的一个亮点。艺术教育的另一个硬性指标是一改学校惯之而行的艺术教育“任选课”为“必选课”,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艺术课程的学分汇入总学分成绩,将学生在艺术教育的表现和能力记入学生档案,通过选修各类艺术教育课程来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活跃大脑的各层细胞,实行专业互鉴、学科交叉、文理兼容、突破创新的学习模式。本次教育部对高校艺术教育还有具体的要求,根据文件精神,要求大学主管教育的部门每年要对国家撰写本校实施艺术教育的书面报告;大学主管人事的部门要对引进艺术人才实行政策倾斜;担当艺术教育的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人文学院要对课程实施规范和细化,从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美育教育着手,努力提高大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素质基础教育主要强调普及与落实,避免以往高校艺术教育形同虚设、敷衍应付的情况,纠正个别学校在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上“踏空”(没时间安排)、“踏虚”(落实不到位)、踏偏(与其他学科混为一谈)等现象,避免“上级文件侧耳响、学校落实走过场、学生入室寻开心、教师课堂胡乱讲”的事情发生。做到每个高校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开设艺术课程,将课程设置与艺术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受众的面要“广”,触及的内容要“深”,场地的规划要“实”,教育的方式要“活”,只有这样,国家艺术育人方针和战略才能落实到实处。

(二)素质提升阶段

艺术教育在高校实施的细则和达到的目的是学业指标的具体体现。对于更多的大学生而言,艺术教育课堂非同凡响,优美的音乐飘逸而至,动人的旋律扣人心弦,首先从听觉的感官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印象。美术仍将如此,丰富的色彩、有力的线条和深刻的绘画内涵,能够激起人对美的向往。舞蹈中优雅的舞姿和通过肢体语言透露出的精神内涵,同样能够撩拨起人对美的追求和寄往。艺术教育要对受者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达到的目标要求。现代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顿曾说:“科学是生活的理智,艺术是生活的欢笑,宗教则是生活的和谐。”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就是要把教育工作者一身练就的教育技能和一技之长施教于课堂,使其产生生动的场景和迥异的艺术教育效果。就音乐而言,学业指标要求每位学生从聆听、歌唱、体验、感知四个层面施展。第一,聆听就是对音乐表层的旋律要有具体的感知和认识。横向对比中国音乐与西洋乐的不同。然而单从旋律进行上去辨识中国音乐与西洋音乐就有区别,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学生难于掌握这门技巧。中国音乐以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造乐,旋律古朴雅拙,体现悠远的意境、农耕社会的清幽与宁静;西洋旋律以七声排序(1、2、3、4、5、6、7)上下畅通,形如流水,音乐铿锵,气势磅礴,尤其体现在交响乐形式上,充分反映出欧洲大工业革命的浑厚与坚实。旋律的纵向发展,百老汇歌剧与流行爵士的区别在于,歌剧旋律是以西洋大、小调为宗旨,处处反应欧洲上流社会的雍容华丽与富饶奢侈;爵士乐以布鲁斯(蓝调)为准,旋律中变化较多,尤其是以降3级、降6级、降7级音为特色,表现美国文化的一种幽默与风趣。第二,歌唱的要义在于克服学生的音准,由于缺乏专业训练,学生往往对于自己的歌唱在音准上缺乏准确的听觉感受,所造成的现象为“走腔晃板”,跑调和节奏错误成为必然。现代媒体诱发出大量的麦克风秀,在卡厅和KTV包房,对着荧屏演唱往往会忽略音的准确性,导致的后果是离开特殊的环境学生唱歌就会出现走音跑调的现象。因此,纠正学生唱歌音准是提升艺术教育学业基础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校正歌唱者的音准,除了让学生仔细聆听外,另一个方法就是跟着钢琴伴奏演唱。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资金投放,在高校公共教室具备一两台钢琴是可能的,演唱中只有音准问题解决了,才能够对艺术美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能力。第三,艺术教育中的体验是一个对生活再认知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通过音乐铸造的大厦,把自己置身于生活之外。艺术家陈逸飞生前曾经说过“艺术的神奇在于让人暂时离开生活的真实,走进一个美化、虚幻的空间,进而得到灵魂的美感”,这个幻化的世界是莫扎特皇室音乐的优雅、贝多芬乐曲对爱丽丝那份爱意、李斯特对恋人卡罗琳狂热的追求,或许是巴赫对上帝所表现出的无比虔诚和心海的宁静,这些超然的审美感受只有在音乐和其他艺术实践中才能真正去体会。艺术的感召力和渗透度不可小视,我们时常在音乐广场目睹台上的歌者闭目沉吟,台下听者摇头晃脑,痴迷其间、人物两忘的动人场面。见此状用一个“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来喻之艺术给人带来的深切与感动不为过分,要不然那个对着苍天大喊“上帝死了”的尼采才会准确地道出:“艺术家与疯子只一墙之隔,所不同的是,艺术家能够在他们所编制的神话中悄然出走,而神经病患者却永远止步于此。”可见,艺术的魅力是可以适度去体验的。艺术教育让学生去感知艺术带给人的“快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音乐艺术给人的心灵的撞击是深层次的,一首优美的乐曲往往能够越过思想的层面,绕开浮躁生活和杂乱环境对人的影响,独自进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与你的情感产生共鸣,让你感觉艺术的神奇,放下思想的包袱,使你的身心随着音乐的流动飘然而起,进而步入美好的幻化世界,进入到一个人初始的环境中去。音乐的魅力在于荡涤和冲刷掉心灵的尘埃,使你轻轻松松地获取人生的快乐,获取大自然给人带来的美妙与神奇。第四,音乐教育的感知阶段将音乐艺术教育的音响外壳变成知性理解,通过切身体会和思考,进入理性思维阶段。“音乐是一种文化,或者说音乐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把音乐仅仅视为形式或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还包括音乐生存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哲学、艺术和意志、行为等各方面的内容。”[7]我们以为,素质提升阶段的第一步是打基础,所谓打基础就是弥补学生自身对艺术课程所欠下的缺憾,学生在高考和升学的阶段对艺术课程的敷衍和对付的态度所导致的缺失。第二步是上台阶,上台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准确地把握艺术教育的内涵,从唱好一首歌、绘好一幅图、学会一支舞开始,扎扎实实地把艺术教育落实到位,以改变高校学生学业单一的局面。第三步是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进行专业性辅导和表演、演奏能力的提高。

(三)艺术教育个性化中的能力培养

艺术教育中的个性化培养极其重要,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将大众化中的普世真理与个性化教育黏合得天衣无缝。在艺术教育施教过程中,成功的教育案例是将普世的素质教育引向深入,以典型带动经典,以个案引领潮流,起到以点带面的教育效果。当下,中国各个高校均十分注重特殊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尤其以首都高校见长。清华大学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世界百强理工大学,这所以严谨理科著称的高校还是音乐人才培养的摇篮。2001年,清华电子工程系的李健首发音乐组合“水木年华”之声,继后还有宋柯、高晓松等音乐名流的名字映入眼帘。李健的音乐才能尤其在“我是歌手后”赢得了全国各高校生的热捧,一个实实在在以理性思维的工科生,把浪漫与严谨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走出了人生辉煌之路。全国高校还有多少类似清华李健这样的人才我们难于计数,清楚的一点是,艺术教育是把兴趣和爱好植入学生的思想中,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磨砺间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轨迹,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命轨迹和生活方式。“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的是教育的内容、媒介、目的、方法等,艺术教育以意象形式存在的艺术媒介、载体、规律、方法等为教育内容。”[8]

四、将高校艺术教育看作是国家战略调整

艺术教育是为培养一批爱国志士和乐于奉献的青年,中国高校音乐教育自始至终围绕“兴国安邦,强我中华”这一主线而发展。上个世纪初始,以李叔同、沈心工为轴心的音乐工作者用填词咏歌之法,开创了中国音乐向欧美学习的先例,“学堂乐歌”不仅是一种学校育人审美的音乐形式,它更成为中国开放借鉴、力图变革的思想,使音乐艺术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动力。艺术教育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激发,也对群体精神和民族情感产生影响,一首歌曲或一首乐曲所产生的群体效应难于低估。抗日战争时期,聂耳以一曲《义勇军进行曲》让中华儿女挺起腰板,去为民族存亡而战,这与苏联人民被德国法西斯逼到莫斯科红场,斯大林在最后阅兵式上让将士们听音乐家肖斯坦科维奇的音乐,最后把纳粹赶出国直至消灭的案列有异曲同工之妙。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军队英勇抗敌,以武器的劣势对抗先进武器装备的美国,艺术教育为取得这场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火热的战场中,音乐家为电影《英雄儿女》创作了《英雄战歌》,为《上甘岭》谱写了《我的祖国》等好歌曲,这些歌曲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将士去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斗志。艺术教育还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使青年学生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更深刻,对儒学文化和民族精神更看重。在艺术教育中,中国民族音乐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可以激越起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兴趣,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钢琴协奏曲《黄河》、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留下的瑰宝,是激励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提升艺术审美能力的最佳作品。

学校是艺术教育的重地,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摇篮,中国高校艺术教育一直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的重任。目前在全国近3 000所不同类型的高校中,绝大多数学校设有艺术教育机构和施行艺术教育的专业院校,他们以学院、系为名,或以艺术中心、活动中心为名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以特殊的形式与其他学科担当培养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国家兴盛人才为先,立德树人教育之任。艺术教育既不能成为德育的附庸,又要与科学职能训练加于区别。“现代社会的发展繁荣,要求大学的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多方面的知识和完善的人格,也就是要培养完善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仅仅造就一技之能的劳动者。”[9]我们要深刻领会国家艺术教育的精神,遵循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认真研究当下青年学生的心理和成长的环境,制定出符合本校艺术教育的一套教学方案,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1] 刘薇.改变教育的36部教育名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5.

[2] 李玉龙.教师创新力修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0.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第一节)[EB/OL].(2017-02-05).old.moe.gov.cn.

[4] 杨斌.教育照亮未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第二部节)[EB/OL].(2017-02-05).old.moe.gov.cn.

[6] 刘大力.高等艺术教育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17.

[7] 樊祖荫.音乐与人: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8] 贺志朴.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1.

[9] 冯华.中国跨世纪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7.

(责任编辑:紫 嫣)

ReflectionsontheImplementationofArt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LI Tian-yi

(School of Fine Arts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6, China)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is to train the talents needed by the state.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for educators to work out strategies and study issues of talent training in order to survive in the current fierce competition for talent. In this ligh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Suggestionsfor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Art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which is a reexamin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onfronts scholars once again with the long-standing issue of art educ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This constitutes a research focus in the present education reform and should lead us to ponder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manities; art education; creative thinking

2017-06-04

《综合性地方本科院校公选课教育课程平台研究》(CDJG201316)的阶段性成果。

李天义(1958—),男,重庆人,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研究。

G633.95

A

2095-0012(2017)06-0010-07

猜你喜欢

音乐艺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纸的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