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当代学校舞蹈体验模式研究

2017-03-25

美育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舞蹈身体动作

张 薇

(浙江音乐学院 舞蹈系,浙江 杭州 310024)

适应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当代学校舞蹈体验模式研究

张 薇

(浙江音乐学院 舞蹈系,浙江 杭州 310024)

学校舞蹈教育的本质是发挥身体教育的独特艺术力量,实现舞蹈“以舞育人”的本质功能,而体验的舞蹈课堂在个体身体能力开发及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价值,决定了体验舞蹈课程模式开发的重要性。基于“个性的身体体验”课程目标而进行的“游戏舞蹈”“模仿舞蹈”“即兴舞蹈”“环境舞蹈”等四种体验模式探究,为适应于当代学校舞蹈课堂实践的体验模式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个性;身体体验;以舞育人;体验模式

序 言

舞蹈教育的特殊作用,源于舞动的身体中所蕴涵的独特艺术力量,舞蹈教育实施的过程,是舞蹈运用人类非言语的动作语言,对人的身体能力进行开发的过程。而舞蹈教育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于通过舞动对身体能力的开发实现对人的创造力的开发,进而实现人类的身心交流、和谐共存。

舞蹈教育的实施及功能的发挥受其结构与模式的影响,适应于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是舞蹈教育功能正常发挥和实施作用的必要条件,个体身心发展对舞蹈教育的需求也是推进舞蹈教育模式与结构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当代学校舞蹈教育中的职业舞蹈教育发展可谓势头迅速,以身体技术与风格动态的训练方式为主的技术训练教育模式*职业舞蹈教育专业性质是培养具有高难度技术技巧和丰富表现力的演艺人才,因此,技术训练对于职业舞蹈教育的主体教育模式至关重要,以北京舞蹈学院为首的中国职业舞蹈教育体系所建立“高、精、尖”舞蹈人才塑造的技术训练模式,推进了中国当代职业舞蹈教育的发展。已经在表演与编导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了充分的功能实现。而“演艺舞蹈”*在《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审视——兼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专业布局》一文中,刘青弋将当代舞蹈教育的分类分为“演艺舞蹈”和“教育舞蹈”两大体系。“演艺舞蹈”是以培养演艺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舞蹈教育。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增刊。发展的强势地位更凸显以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舞蹈”*提出“教育舞蹈”这一概念并使其广为传播的是德国现代舞蹈家、教育家鲁道夫·冯·拉班。20世纪初,拉班将其“面向大多数人的、强调舞蹈的教育在人格形成及创造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的教育思想,冠以“教育舞蹈”(Educational Dance)之名。参见Rudolf Laban, Modern Educational Dance, Northcote Publishers Ltd UK, 1988。的薄弱。

“以舞育人”作为舞蹈教育的重要功能,强调的是在舞动过程中使参与者获得身心健康,为绝大多数个体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应该做出的贡献。然而,在“演艺舞蹈”的技术训练模式被推崇和广泛应用的当下,什么样的舞蹈教育模式适应于学校舞蹈教育*学校舞蹈教育是相对于职业舞蹈教育而言的概念,以人的素质培养为主要目的的舞蹈教育是广义的学校舞蹈教育,而狭义的学校舞蹈教育专指中小学舞蹈教育,也包括大中专院校的公共舞蹈教育。,能够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服务?如何利用舞蹈在身体语言方面的优势,探索舞蹈身心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实施“以舞育人”的功能?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也必然成为扩宽舞蹈教育功能研究的重要方向。而正是在上述问题解答的基础上,借助当代世界教育创新理念,借鉴当今艺术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本文展开了以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舞蹈教育功能多元化发展为主要目标,适应于当代学校舞蹈教育的“体验开发模式”的探索。

一、体验的本质及“个性的身体体验”课程的当代功能旨归

在哲学层面,狄尔泰关于生命自身直接经验的体验这一哲学理念与伽达默尔的“经历”中体悟和感受以及海德格尔与马斯洛的“存在体验”,强调体验与生命的整体关联,强调通过内在的经验把握世界本质。在教育领域,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通过“体验”的课堂实践对传统教育功利性价值观发出挑战,德国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与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也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证了体验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20世纪初期,以鲁道夫·冯·拉班为首的欧美舞蹈教育者进行的舞蹈教育功能的开发,无疑扩展了体验在舞蹈教育方面的空间。拉班“以生活动作为主题的教育舞蹈”*欧建平编译的《现代舞》中介绍了拉班舞蹈教育的思想精髓,在拉班看来,舞蹈的意义在于“对动作魅力的全部经验,或者可以称作是通过动作获得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在欧美等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在英国,拉班的动作中心课程被认为是一种适宜培训出合格舞蹈教师的身体教育课程;拉班的学生邦正美在日本也通过教育舞蹈发挥了舞蹈在人的全面发展上的重要作用。[1]美国“亚历山大技术”*“亚历山大技术”是以澳大利亚医生弗雷德里克·马西亚斯·亚历山大(Frederick Matthias Alexander, 1869—1955)命名的动作治疗方法。将动作本质的理解及身心关系的协调作为身体教育核心,诠释了体验与身心和谐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美国高等舞蹈教育之母”玛格丽特·道布勒的动作分析课程*美国舞蹈教育家玛格丽特·道布勒的著作《舞蹈,具有创造性的生活》中,强调舞蹈的身体体验是人的创造性生活的意义所在,她也通过高等舞蹈教育的动作分析课程将其体验理念得以实施。亦是体验理念渗透舞蹈教育的实践典范。

从实践层面而言,体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能够成为解决现代舞蹈教育课程及教学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舞蹈的体验是重视对生存、生活方式切身感悟的教学方式,这种感悟来自于对人的生命力量的显现;舞蹈的课程是对身体认识的过程,也是身心发展达成的过程。舞蹈体验教学的价值能够实现的关键在于,舞动体验对人的生存能力的提高、对人格性情的良性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拉班及其理论的实践者从人的素质及人格力量塑造的目的出发进行的教育舞蹈实践,彰显了体验对于舞蹈教育功能实施的重要性。而“亚历山大技术”的实践者通过体验对身体问题的发现及体验的舞蹈课堂实践,印证了体验的舞蹈课堂在人格教育、身心发展、创造力开发上所发挥的功能与作用。

一个世纪以来,欧美舞蹈教育者通过体验的舞蹈理念传播,强调了让舞动成为身体理解与表达、身体交流与沟通的过程的这一学校舞蹈教育的本质。西方体验模式的历史经验给中国当代学校舞蹈教育带来的首先是观念上的挑战,而本文提出的“个性的身体体验”课程模式建构的目标亦在于通过适应于中国当代学校教育的舞蹈体验模式的建构,充分挖掘舞蹈课堂“以舞育人”的功能,为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和创造力开掘作出贡献。

二、“个性的身体体验”课程开发的意义及内容建构

(一)“个性的身体体验”的课程意义

本文的核心概念“个性的身体”是指在“同”的起点上求“异”,在相似的基础上造就独特的身体舞动方式的个性化舞蹈教育。“个性的身体体验”舞蹈课堂强调以身体教育为目的,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身体对话,实现对他人、对环境的理解,促进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舞蹈“以舞育人”的功能。

“个性的身体体验”身体培养的目标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通过身体的训练培养独立活动的能力,鼓励学生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心灵诉求以及自己的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二是通过舞动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和主体能力;在生活现实的身体表达中,通过肢体语言的创意新颖、不落俗套、别具特色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创新品质。

“个性的身体体验”的课堂关于身体能力培养的理念,要从理解舞蹈教育实现的可能性与途径出发,需要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的建构、相关教学方式的探索,使舞蹈课堂在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方面做出努力。而“个性的身体体验”教育实施的可能性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对以下三方面多元化身体体验内容与形式的开发:

其一,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的体验内容开发。了解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了解身体、懂得舞动的基础条件。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特点的把握、身体各部分有关系的动作特点的剖析,使学生在舞动中体会这些特殊身体语言的个性,激发学生自身舞动的兴趣。

其二,在学生能初步自如运用身体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轻松完成动作的体验阶段。启发学生建立身体与周围环境、与他人身体之间关系的意识。透过身体的动作,开发觉察能力,促进学生了解他人、了解环境,感受集体舞动体验的乐趣。

其三,个性的身体开发还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发挥肢体语言的想象能力及动态形象的创造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对具有健康良好的个性心理人才需求的条件之一。通过“个性身体的体验”的舞蹈课堂开掘自身的动作发展能力,拥有健康的身心。

(二)“个性身体体验”舞蹈课程模式建构思路

体验作为教学方式或手段,对于学校舞蹈教育而言,是对舞蹈“以舞育人”功能的强调。本文关于体验开发模式的研究,是以人的能力开发为前提,以个性的身体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探索。而体验开发模式的课程探索的目标在于通过对舞蹈本初“身体功能”的开发,使舞蹈特有的教育功能得到现代的回归。

基于体验模式开发及课程建构的目标出发,借鉴当代国内外教育实践的创新成果,本研究提出的“个性身体体验”课程模式建构强调了课程建构遵循的原则:以人的能力开发的舞蹈教育功能实现为前提,以个性的身体培养为目标,并依据体验课程的时效性,从关注人的身体本身、开发人的身体动作入手,将人的智力、人格的教育和人的身体教育看作一个整体,凸显体验开发模式对人的能力开发的适应性,并与当下生存、生活环境相联系,真正体现舞蹈教育在人的全面的能力开发与社会发展上所发挥的功能与作用。本文进一步通过“游戏舞蹈”“模仿舞蹈”“即兴舞蹈”“环境舞蹈”四种课程建设思路和教学实施策略,完成在体验本质及教育功能的课程实践研究,分别对上述四种课程进行课程性质及意义、课程内容结构、教学实施原则把握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三、“个性身体体验”课堂模式分析及教育实施目标

(一)“游戏舞蹈”的教育本质及课堂实施要素

1.“游戏舞蹈”的教育本质

人类能动性的活动可归结为三种基本活动:劳动、学习和游戏。游戏是以人类自身的需要而引发的,是以人类自身为对象,满足人类自身活动需要,不产生物质产物的特殊活动。民国时期中小学曾开设舞蹈游戏活动,不仅能够突出舞蹈表情性,娱乐身心,同时还具有增强体质的教育功用。

游戏不掺杂明确的功利目的和价值指向的这一特点与体验的本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本文提出的“游戏舞蹈”课程,就是体现游戏本质特征的一种舞蹈体验活动。“游戏舞蹈”的课程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游戏重在活动过程的参与,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自由表现;其二,游戏舞蹈的过程所具有的随机性与偶然性,能够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其三,游戏的多变性使游戏使参与者新奇感得到满足,获得快乐、愉悦的体验。

2.“游戏舞蹈”课堂的内容选择及实施要素

“游戏舞蹈”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在于游戏的编排,而教育者在游戏内容及与舞蹈结合的教学手段选择等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其一,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身体发育的需求。小学生的游戏舞蹈编排时间要相对较短,因为儿童身体发育不适于长时间单一重复动作的练习,而是需要对身体不同部分的全面活动。同时,考虑少年儿童处于大肌肉能力发育的时期,在编排中选择能够让学生跑起来、跳起来、伸展起来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身体能力锻炼。

其二,需要遵循适应学生心理发育需求的原则。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对成熟并具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意识与反叛意识,形式简单的游戏或者已经体验过的动作不能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要合理利用“最近发展区”,在游戏编排上舞蹈动作选择需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通过自身努力能够使整个活动继续运行之时,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发挥。

其三,需要合理利用游戏灵活性、随机性和偶然性的活动性质,使游戏体验者能够在结果未知中获得情感、情绪上的愉悦体验。

(二)“模仿舞蹈”的教育本质及课堂教学步骤

1.“模仿舞蹈”课堂的教育本质

“模仿”亦作“摹仿”,是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诺维尔*诺维尔,法国舞蹈理论家、演员和编导,理论著作《舞蹈和舞剧书信集》集中阐述了他的舞剧系统革新主张。他主张舞蹈模仿自然(即生活),以自然为范本;艺术需要美化自然,但又不歪曲它。舞蹈观中突出了其对艺术模仿本质的追求,其动作的灵感来源于对生活动作和自然的模仿。拉班教育舞蹈实践中对身体自然的关注,以及道布勒舞蹈课堂的自然的身体体验,与诺维尔自然模仿的舞蹈主张具有内在的渊源。舞蹈教育体系中对技术的掌握和风格动作的学习,同样也是一种“身体模仿”,但是本文强调“模仿”作为舞蹈教育的一种手段,旨在引领受教育者通过舞蹈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在自然与生活的观察中获得理解世界的多种方式,在身体的模仿中获得能力与创造力的开发。

民国时期小学体育课程中的“仿效活动”就是从身体模仿本质出发的体验活动。从“动物仿效”“机械仿效”“马戏班”“救火”“飞机”“插秧”等*民国时期舞蹈教育家高梓在《小学体育》中介绍了从身体模仿本质出发的体验活动——“仿效活动”在体育课程中的实施和作用。体验的内容选择可见体验课程对模仿本质及个性发展的课程建构理念。[2]在信息获得便捷、青少年思想多变的时代,把握体验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心理,理解他们的思想倾向及关注点,是模仿舞蹈教育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

2.“模仿舞蹈”的课堂教学步骤

“模仿舞蹈”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模仿的手段实施教育,而对于学生而言,模仿体验是一种通过观察能力、身体创造能力的培养实现能力开发的过程。“模仿舞蹈”课程实施过程中需关注一定的程序和原则,而以下四个环节的把握是教学顺利实施和教学效果达成的保障。

第一步,把握模仿对象的动态特征是身体模仿的基础环节。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不仅要对模仿对象直观动态的把握,更要深入到深层的性格与文化特征的挖掘。第二步,选择对应模仿对象动态特征的身体部位是模仿课程的重要环节。体验课程是通过人的身体实现对自然对象的动态模仿,因此,身体的哪些部位更适应于表现模仿对象的选择是体验个性化的体现,这对学生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开发是不言而喻的。第三步,结构身体动态形式是“模仿舞蹈”实现舞动的关键环节。什么样的动态才能既符合对象的动态特征又能具有人的活力和动感,基于这一问题的身体模仿过程才能获得个性身体体验的意义。第四步,发展意象性动态是模仿舞动课程意义深化不可或缺的环节。特别对于高年级的舞蹈教育课堂而言,通过身体模仿体验过程中的动态塑造获得生命力及精神动态的映照,实现动态的意象升华,才能真正实现“模仿舞蹈”对舞蹈“以舞育人”功能的发挥。

(三)“即兴舞蹈”的教育本质及课堂教学原则

1.“即兴舞蹈”的教育本质

即兴的特点在于即时的身体信息的传递,没有前提构想,没有动作预设。“身体即兴”对于舞蹈而言,是对即时的、自然生发的身体动作的捕捉与动作情感的抒发。每个人都有自身舞动的特质,“即兴”的意义在于通过舞蹈的体验活动,启发学生展开身体创造性的一面。“即兴”作为教育的手段,能指导学生通过身体即兴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形成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舞动特质,在个性身体的塑造中达到个体能力的发展。

“即兴舞蹈”体验课堂及模式建构的重要价值在于遵循每一个学生拥有自身舞动特质的原则,鼓励学生用各自身体的律动符号传达发自心灵的信息。通过动作体验让学生感受身体动作过程中的动作组织以及身体运动状态,引导学生进入理解身体的场所,通过“即兴”进入本能性自由动作的探索,使学生感受身体状态并发展身体表现力。

2.“即兴舞蹈”课堂实践的成功案例分析

利用身体即兴进行舞蹈教育手段的功能开发,美国的“亚历山大技术”以及德国拉班“教育舞蹈”的实践,在今天依然具有借鉴的意义和价值。对成熟历史经验和教育实践的挖掘和利用,是本文“即兴舞蹈”体验开发模式的研究途径之一。

“亚历山大技术”强调课程实施中对身体状态的体验,诸如肌肉张力状态、呼吸与动作间关系的敏感度以及运动中身体的态度改变等,“亚历山大技术是能够帮助你正确运用身体,或者避免未来身体问题的生活工具,是有助你身心和谐一体、能够获得身心健康的工具”*20世纪始,“亚历山大技术”通过自我身体的探索解决个人身心问题的核心理念在表演领域产生重要影响。身体的动作体验对于身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是“亚历山大技术”舞蹈身体教育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诚如“亚历山大技术”的实施者Judith Leibowitz所言,“亚历山大技术”能够使体验者身体运动的敏感度得到提高的这一实践功效,是“亚历山大技术”在当代舞蹈实践或舞蹈教育领域能够得到广泛发展的重要因素。[3]

拉班“教育舞蹈”中“十六个主题动作”的主题一中关于身体关系的理念,强调的是实践者对自身身体各个部位动作可能性的挖掘。*拉班(Rudolf Laban)“教育舞蹈”(Educational Dance)中的“十六个主题动作”,是通过身体认识、重力、时间、空间、节奏韵律、动作造型、力效、球体空间等十六个方面的主题所进行的动作探索。见Valerie Preston-Dunlop, A Handbook for Modern Dance, Macdonald: Plays,ING, 1980。而在这种身体关系的独特处理方式基础上,所形成的个体身体各部分关系的“个体即兴”以及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身体关系建立的“集体即兴”,是被广为采用的舞蹈实践方式,也是建构“即兴舞蹈”体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在课堂上进行手与手、肩与膝、肘与腰、臂与腿节奏身体各部分的关系建立的舞动体验,既能够强调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动作协调与配合,同时在身体部位之间的关系处理中,不仅能够促进身体能力的开发,还能够引导学生发自生命内在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集体即兴课堂能够在群体集体决策以及为完成共同的任务相互协调中建立理解和信任。“即兴舞蹈”的意义正在于通过即兴舞动的组织,促进学生群体意识的提升。

3.“即兴舞蹈”课堂教学的原则

随机性是“即兴舞蹈”的特点,是相对于对既成动作进行编排的舞蹈理念。因此随机性必然成为“即兴舞蹈”课堂实施需要把握的首要原则。随机性能够充分调动体验者的参与积极性、发掘身体动作的潜力。然而,在随机发挥中体现出内在的秩序和有机性,是“即兴舞蹈”对教师或者组织者提出的较高要求,也是课堂实施中随机性原则把握的重要细节。

在“即兴舞蹈”体验过程中,每一个即兴体验活动内容看似随机选择、即时发出,实则是经过教师的充分准备,且教师对每一环节的结果都必须有前提预设,这就是“即兴舞蹈”课程实施“目的性”把握的原则。“即兴舞蹈”的课程目标在于尽可能创设机会和空间使体验者学生敢于也勇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当然,对于教师而言,懂得诱导、懂得察觉和捕捉体验者身体的信息并通过身体动态的交流使其得到充分的表达,是课堂有效实施不可或缺的要素。

还有,激励原则是“即兴舞蹈”不能忽视的把握要素。“即兴舞蹈”活动体验中,激励是常用的工具。身体即兴的本质是对身体不加组织的动作挖掘,没有标准,只有即刻的表达。能否实现学生在此时此刻的真实表达,教师的激励起到关键作用。这个激励的“度”的把握对教师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一个擅于激励的教师能够通过即兴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现生命的独特、个性的美丽。

(四)“环境舞蹈”的教育本质及课堂实施原则

1.“环境舞蹈”的教育本质

“环境舞蹈”作为现代舞者的艺术形式选择,将挖掘环境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舞动的目的。“环境舞蹈”作为教育者的教育形式选择,重在强调人格的生成与教育环境的品质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而本文关于舞蹈现代教育模式的探索,是以“环境舞蹈”的名义,通过舞蹈中身体与身体、身体与物体、身体与自然的交流,引发体验者对现实自然环境、生存环境甚至人文环境进行深刻的思考;可以说“环境舞蹈”是鼓励体验者用舞蹈的语言自由探索、提出新问题、发展个性及原创性的良好方式。

“环境舞蹈”的模式建构首先是一种课程意识的建立,遵循发散性思维的原则,不能让固定的动作思维困住了学生的手脚、束缚了学生的头脑。课程的建构目标以培养学生通过身体舞动能力的训练达到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动作的过程中思考,养成动作思维的习惯,使他们善于观察生活、适应环境、学会尝试解决身边的各种难题。在意识建立及目标设定的基础上,一定的设计原则对于“环境舞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2.“环境舞蹈”的课堂实施原则把握

本文对“环境舞蹈”课程实施原则的探索,将从环境创设和内容取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1)环境创设

“环境舞蹈”课程中的环境虽是一种虚拟的环境,但是必须以现实环境为依托,虚无缥缈的幻境可能会产生出新奇的演出效果,却不适于舞蹈教育的场所。这种现实环境可以是校园环境的创设,还可以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或者是自然环境。诸如,许多孩子的身体问题都来源于家庭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而课堂上家庭环境的创设氛围,能够使体验者在非真实的环境中因为身体的放松而获得自由表达,帮助体验者向健全的人格方向发展。同理,社会环境中的种种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环境的创设目的在于建立学生对社会观念的正确判断意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启迪与教化。相对于社会环境而已,自然环境的创设,亦是发挥舞蹈由身体到心灵的深度教育作用的一种方式。自然环境创设如果能够引发“如何与自然相处并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的心理感悟,“环境舞蹈”在身体教育上的意义才能得到体现。

(2)内容取材

“环境舞蹈”课堂实施的重要因素还在于内容取材。选择日常行为动态进行体验,或对即成的习惯与态度的反观的课堂,所饱含的生活意蕴是深刻而具有影响力的。同时,我们的精神和意志所赖以生存的心灵世界都可以进入我们创设的环境,还有爱与责任、人性与人格等都可以作为“环境舞蹈”的内容取材。无论是简单的动作还是复杂的人性,只要通过合乎环境创设的条件,都可以作为选择的主题,成为“环境舞蹈”课堂体验的内容。

在信息交流瞬息万变的现代背景下,发展是所有文化与研究的本质特征,因此,“环境舞蹈”的内容建构,有待于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挖掘。“环境舞蹈”作为一种现代舞蹈教育的途径,打开的是一个亲身创造的经历和活动空间,这个环境创造的是能够通过身体体验讨论和了解学校、家庭、社会的空间,是一个发现问题并不断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也是一个在情境中、在体验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达成共识的空间。

五、结 语

从“以舞育人”的功能出发,体验模式的建设能够满足社会和谐及个体身心健康对舞蹈提出的教育需求,而本文所提出“个性的身体体验”课程模式对体验本质及教育功能实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体验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对舞蹈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舞蹈体验课程能够挖掘舞蹈作为教育的手段,发展舞蹈作为教育的本质功能,促进舞蹈教育在人的身体能力开发乃至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实现。

其二,体验作为一种课程建构的途径,体验课程的实践研究对舞蹈课程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体验开发模式”的研究目的并非要取代既有的教育模式,而是要挖掘舞蹈自身教育功能的潜力,建构丰富的舞蹈教育课堂模式。游戏、模仿、即兴是一种活动方式,同时又是一种教学手段,其本质与体验的本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能够因其结合而碰撞出火花。诚然,本文所探索的“游戏舞蹈”“模仿舞蹈”“即兴舞蹈”“环境舞蹈”等课程模式,既能充分发挥体验本质属性,又能彰显活动自身的优势,也因为能与“以舞育人”的功能相适应,而为学校舞蹈教育多元模式的开发作出贡献。

当然,本文进行的体验舞蹈课堂的研究,是基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能力开发的理想的教育模式。无论是课程的建设还是教学策略的提出,本文始终本着对个体身体舞动能力的开发、对个体自身舞动特质的挖掘、对个体理解与沟通能力的培养等课程及教学的目标。虽然理想模式的探讨在现实中总会遇到与既有模式的碰撞,但是基于舞蹈育人功能和体验本质开发的“个性的身体体验”模式,必然能够因其顺应个体的身心发展等教育需求而获得自身的实践空间。

[1] 拉班.论舞:舞蹈的教育与治疗价值[G]//欧建平.现代舞.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61.

[2] 高梓.小学体育[M].重庆:正中书局,1943:47.

[3] LEIBOWITZ J, CONNINGTON B. The Alexander Technique[M].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1 Press,1990:93-94.

(责任编辑:刘 晨)

AStudyoftheConstructionofaContemporarySchoolDanceModelAdaptedtoStudents′PhysicalandMentalDevelopment

ZHANG Wei

(Department of Dance, Zheji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Hangzhou 310024)

The essence of school dance education is to exploit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body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core function of education by dance. The value of the experiential dance class in developing both mind and body of the student testifies to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a curriculum model for experiential dance class.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target of "personalized body experience", explores the four experiential models of "dance as game", "imitative dance" "improvised dance" and "ecological dance"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model of dance practice.

personality; body experience; education by dance; experiential model

2017-09-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项目《我国教育舞蹈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模式研究》(CLA110164)的研究成果。

张薇(1974—),女,河南洛阳人,博士,浙江音乐学院舞蹈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舞蹈教育与理论研究。

J7-4

A

2095-0012(2017)06-0017-07

猜你喜欢

舞蹈身体动作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动作描写要具体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